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新亮:學科交叉初衷不改,新進展帶來新看點

馬新亮:學科交叉初衷不改,新進展帶來新看點

2017年09月22日至24日,第三屆冠心病學科交叉暨介入治療大會(CMIT 2017)/心血管急重症醫學大會(AICC)於北京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會議期間,大會名譽主席美國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馬新亮教授接受了"心在線"特約記者賈立昕的專訪,就一些熱點問題進行了解答。

心在線:本屆CMIT會議中,心血管基礎與臨床研究共聚焦峰會是前兩屆會議中沒有的,請您對這部分的日程設置及特色介紹一下。

馬新亮教授:CMIT自2015年開始舉辦第一屆,至今已是第三次召開。雖然與國內其他心血管會議相比,CMIT會議還很"年輕",但會議以心血管疾病、學科交叉、介入為關鍵詞,緊密圍繞臨床常見問題,以命題作文的形式設置日程,辦出了自己的特色,在國內外都已經迅速產生影響,成長非常快。

2017年CMIT會議新增的心血管基礎與臨床研究共聚焦峰會論壇,也是圍繞心血管疾病及學科交叉的關鍵詞而精心設置。同時,日程設置的初衷也是圍繞一個臨床問題,由臨床專家介紹"今天",即疾病的診療現狀與存在問題,由基礎專家講解"未來",即研究進展及未來方向。通過兩方面專家的對話與思維碰撞,期待能為目前臨床中存在問題的指出新方向,提出新觀點。

同時,也有1個session是圍繞臨床科研的科研思路、課題設計、論文寫作而設置內容,期待能為臨床醫生的臨床科研提供一些幫助。

總之,整個峰會的內容均是精心設置講題、精挑細選專家,參會者絕對不虛此行!

心在線:在肥胖/脂肪因子等與心血管疾病發生、發展關係的研究領域,您和您的團隊有一系列的傑出成果,甚至很多成果已寫入教科書。請您介紹一下這方面目前最新的進展。

馬新亮教授:我們團隊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研究,在這方面有一定的積累。來自臨床流行病學的多項調查發現,肥胖是多種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但肥胖是如何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卻並不清楚。肥胖患者其身體的脂肪含量明顯增加,而脂肪組織作為機體的重要器官,包括能量儲存和內分泌兩大功能,可分泌多種激素和細胞因子,參與機體生理功能的調控。而這兩種功能的紊亂都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

同時,臨床流行病學調查也發現,肥胖並不等於心血管疾病,甚至有脂肪悖論,這個又怎麼解釋?我們的研究發現肥胖的不同表型具有不同的細胞和分子生物學基礎,因而也會帶來不同的臨床結局。

專家簡介

馬新亮教授,美國托馬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大學急診醫學系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美國心臟學會(AHA)和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基金評審委員會委員,《美國生理學雜誌》編委,《循環》(Circulation)等十餘種國際著名期刊審稿專家。

心在線 專業平台專家打造

記者 賈立昕┆編輯 潘歡┆美編 柴明霞┆製版 田新芳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在線 的精彩文章:

房顫導管消融10年隨訪結果啟示
Patrick W Serruys教授:可吸收支架應用到臨床尚為時過早嗎?
把大會精華帶回家(上)
STEMI診療指南解讀精粹
劉彤教授點評CAPTAF: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導管消融再顯優勢!

TAG:心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