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見不得孩子大哭?那是你不知道孩子發脾氣的好處

見不得孩子大哭?那是你不知道孩子發脾氣的好處

作者|筱泓


01


在機場候機的時候,


一位媽媽帶著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坐我對面,


媽媽一坐下就拿出一大包零食,


孩子找出一粒泡泡糖塞到嘴裡嚼著,


在座位上開始爬上爬下的玩。



剛開始的時候,媽媽告訴他不要亂動,


好好坐著。


小男孩兒安分了一會兒,沒多久,


就離開座位在候機大廳里自由行動了。


媽媽喊他幾回,也不回來,


後來看孩子沒有鬧出多大的動靜,就任由他去了。




可是沒過一會兒,他就哭喪著臉跑回來,


驚慌失措地對媽媽說:

「媽媽,我把泡泡糖吞到肚子里去了。」


原來,他跑去喝水,忘了把泡泡糖先吐出來,


直接連水喝進去了。




媽媽一下子就火了:


「告訴你別亂跑,你就是不聽。


現在泡泡糖吃進肚子里,


肚子會被泡泡糖糊住,爛掉,


看你以後敢不敢不聽話。」




後來,這孩子就安靜地坐在座位上,


兩隻手一直捂著自己的肚子,


顯然是被媽媽的那句話給嚇到了,


真的擔心自己會爛肚子。




上機時,孩子乖乖地拉住媽媽的手,


隨著母親往前走,

臉上的神情再也沒有剛才的興奮激動,


取而代之的是害怕與驚慌。


 


孩子陷入害怕驚慌中不可自拔。


 


其實當孩子吞下泡泡糖後,


已經意識到錯誤了,


此時心裡充盈著難過、害怕的情緒,


情感上正處於受挫狀態,


回來找媽媽是想尋求情感支持。


 


可媽媽卻先責備他不聽話,又

恐嚇他會爛肚子,

在孩子的傷口上生生地撒了一大把鹽。


孩子的情緒還沒有來得及表達出來,


就被媽媽的話堵在那裡,


剩下的滿是

恐懼、害怕、驚慌。


 


02


心理學上往往把情緒分為

原生情緒和派生情緒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曾說:


原生情緒就是事件發生時最初產生的感受,


而派生情緒,


就是為了壓抑或逃避原生情緒


而發展出的升級了的情緒。




原生情緒是最自然的情緒,比如:

喜怒哀懼


它的特點是:

和事情相伴而出,生起自如,


不誇張。




當原生情緒發生時,

應該讓它自然地表達出來,


而後就會自然終結,從而導致建設性的行動,


並對他人有感染力。


所以,接納和順從原生情緒都不會導致失控。




《爸爸去哪兒》第五季中,


嗯哼隨著杜江前往海上拿魚竿時,


在浮筏上掉下海的時候,


極端的恐懼致使他大聲呼救:


「爸爸救我、爸爸救我」,


這都是屬於原生情緒的自然表達。


此時杜江安慰他:

「沒事、沒事,


你有救生衣的。」




他在爸爸的安撫下,情緒很快地安穩下來,


看到爸爸重新上了浮筏,就對他說:


「爸爸,拉我上去。」


上了木筏之後,極有禮貌地說:

「謝謝爸爸!」


此時,他的原生情緒已經結束,


情感已經歸位為正常狀態。




所以,原生情緒在伴隨著突發事件出現的時候,


應該讓他流動疏通,一旦疏通完畢,


很快就會結束,完成最終的分離。



所有的原始情緒總是很短,毫不誇張,


表達完後它就會很快消失。


這是一種乾淨的情緒,順隨它,


不壓制、不打擊。


 


03


可是,我們與孩子之間,


往往用派生情緒來表達溝通。




帶著孩子去超市的時候,


我們經常在購物中忘乎所以,等回過神來,


發現孩子不見了,

這時我們的原生情緒反應是:


著急、擔心、害怕。




可是當我們提心弔膽地找遍商場後,


終於找到孩子時,


發現他正樂呵呵地看著一個玩具時,


我們對孩子的表達卻是:

你知道你在做什麼嗎?


你總是這樣不聽話!下次不帶你來了!


也有的直接說:


回家揍你一頓你才能記住出門不亂跑!


你就是個不懂事的孩子!


甚至會直接開打,讓孩子當眾受辱。




於是,

我們的孩子一點都感受不到我們的擔心


和愛護,


他所能感受到的只是

我們的指責與憤怒,


甚至是拋棄。




此時,孩子的想法是:


我錯的,媽媽不愛我了……


母子的情感是分離的。




我們錯誤的表達引出孩子錯誤的想法。


正如上文吞泡泡糖孩子的母親,


在面對孩子吞下泡泡糖的時候,


如果能表達出她當時的原生情緒,那麼就是:


吞下沒有關係,可以隨大便排出來。




那麼孩子所有的害怕與難過都能得到安慰,


原生情緒就得以疏通消散。


 





04


派生情緒一般是壓抑了原生情緒後產生的,


所以往往比較誇大,超過事實的程度,


甚至會發展成和事情無關的過度暴力


(語言暴力或行為暴力)。




我們愛我們的孩子,


為他們付出一切都是心甘情願。


可是我們在他們犯錯或者離開我們的目標時,



在教育他、訓斥他、甚至打他罵他,總是會說:


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但如果我們一直用派生情緒表達,


那麼孩子就一點都感受不到愛和聯結,


真的無法感受到我們的「好」。




他們只能感受到我們的憤怒與厭惡,


不會感受到我們的愛與關心。


 


正確向孩子表達我們的感受


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


是讓孩子知道我們的原生情緒,


此時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愛與關心。




帶著情緒表達,


往往都會是我們對事件


或是對孩子的評價與看法,


孩子所能感受到的是我們的派生情緒。


 


所以,我們要學會如此地表達原生情緒:



當你這麼做的時候,我很生氣,是因為……


我感到傷心,我們來看看發生了什麼……


當我找不到你的時候,我擔心……。


 


而不是這樣帶著派生情緒的表達:



你想把我氣死啊!沒有我你怎麼辦?


你怎麼這麼沒用!


你知道你在做什麼嗎?你就不能乖乖呆著!


 


邀請孩子表達情緒,而不是要求


「邀請」和「要求」的區別在於:


前者不強求結果——


即使對方沒有滿足,也不失望;


後者則帶著控制對方的預設。




一個4歲的小男孩,


興沖沖地跑著追飛舞的泡泡,


路上被樹枝絆倒了,孩子哇地哭了。




爸爸說:男孩子要堅強要勇敢,不許哭,


馬上爬起來!——

這就是要求




媽媽說:你想哭就哭吧,哭完了再爬起來,


好嗎?——

這就是邀請




讓孩子及時的表達情緒不等於驕慣他們,


喜怒哀樂本是人之常情。




要相信孩子自己有走出情緒的能力,


只要我們不去壓制和扼殺,


耐心地、安靜地陪伴也是最好的「葯」。


 





傷害自己或者他人的行為需要引導解決,


這與表達原生情緒不能相提並論,


此時,無論是傷害自己還是傷害他人,


都需要成年人進行干預、疏通、引導。


 


成長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與子女之間,


也都是在悠長的歲月中建立起美好的關係,


讓彼此都能成為對方的溫暖所在。




給孩子足夠的信心,關懷他們的需要,


關注他們的原生情緒,就會發現,


我們與他們,

彼此都能溫柔以待。




願我們的孩子,在幸福中慢慢成長,漸漸懂事。




作者:筱泓,教育專業畢業,從教多年,教育機構顧問,親子情感專欄作者。人生多坎坷,且以文字療傷。願流年無殤,歲月留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凱叔講故事 的精彩文章:

擁有這種能力,可以讓孩子受益一生
凱叔獨家訂製|畫板中的「變形金剛」,書桌畫板2合1,3歲用到12歲
開團| 台灣擦窗機器人,瓷磚、地板、傢具都能擦,懂你的辛苦
別讓你的形象,毀了你的才華
千萬不要這麼給孩子剪指甲

TAG:凱叔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