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遼寧阜新出土一把金代的傳世魔壺,水從壺底注入

遼寧阜新出土一把金代的傳世魔壺,水從壺底注入

和佛賞花去/文

金代白釉黑花葫蘆形倒裝壺 瀋陽掌上博物館攝影

出土於遼寧阜新白台溝水庫的金代白釉黑花葫蘆形倒裝壺今日首次在瀋陽展出,它呈淡黃色的葫蘆形,最上部堆塑出一尖蘑菇形鈕,似蓋,但無法開啟。壺體一側塑一四爪龍以作壺柄,龍張口立角,怒目旁視。

金代

此注壺與一般的瓷執壺不同,壺頂無口,而在圈足內挖一注酒圓孔,與壺體內的注酒管相通,裝酒時將壺倒置,裝滿後正置,需飲酒時即可由腹部之流向外倒酒。

金代白釉黑花葫蘆形倒裝壺 瀋陽掌上博物館攝影

倒流壺,也稱倒灌壺、倒裝壺。據有關資料記載,「倒流」壺在宋代時最為出名。到了元代,其工藝發展得更加爐火純青。據《元代瓷器目錄》記載,「倒流」壺的製作工藝比較奇特,燒制需經過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較複雜。將這3道工序燒制好後,然後依次連接起來才組成了構造精巧的元代「倒流」壺。由於該壺逆反了傳統的壺頂注水法,而是把壺倒過來,將水從底部注進壺裡,放正後倒出,因此被稱為「倒流壺」。

倒流壺原理

倒流壺是因為其壺內設計有特殊結構——兩隻隔水管,其中一管與壺底部的孔洞相連,另一管由壺的流口向下延伸。這一結構看似簡單,卻運用了物理學連通器的原理,物理學中「連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即連通器中只有一種液體,且液體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液面總保持相平。其設計嚴密、構思巧妙。向壺內注水時,水如果從壺嘴往外流,表明水已灌滿,因為這時液面的高度取決於與流口相連的隔水管的高度;將壺翻轉過來,如果液面不超過流口和內管的高度,水就不會流出來,這就是倒裝壺的神奇之處。如此設計可謂渾然天成,匠心獨運。

倒流壺原理

倒流壺最早產生於何時,仍沒有定論。宋、遼、金時期,倒流壺較為流行。 可是古人又是用什麼方法製作出倒流壺的呢?原來倒流壺在製作過程中也是要「倒」著作。需要先用陶泥拉出壺形;再將準備好的導管放進壺胎內部,然後再將成型壺口封上,進爐燒制。

倒流壺

由於倒流壺沒有可掀開的蓋,因此比起現在生活中我們常用的壺,密封的更嚴實,灰塵不能落入壺內,也就更衛生。

瀋陽掌上博物館原創作品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瀋陽掌上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一個真實的集結號故事,日軍全體官兵為7名中國軍人立碑鞠躬
李蓮英出殯,抬出四口棺材奔向東南西北,包公出殯抬出20口
男女關係上溥儀對皇族子弟管束很嚴,早上起床問每人,有過非份之事嗎?
大軍師司馬懿極其殘忍,曾將遼陽屠城,聚集敵屍造京觀屍塔
古代盜墓賊只拿走了幾件衣服,現代盜墓賊差5厘米給掘墓

TAG:瀋陽掌上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