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行書臨蘭亭序卷鑒賞
【朱熹行書城南倡和詩卷】
《城南倡和詩》卷,南宋,朱熹書,紙本,手卷,縱31.5cm,橫275.5cm,行書,65行,464字。
《城南倡和詩》卷釋文
本幅鈐「朱熹之印」。鈐「孫承澤印」、「顓庵」、「王剡之印」、「王藻儒收藏圖書」等鑒藏印及嘉慶、宣統內府諸璽。卷後有明司馬垔跋,另紙元干文傳、黃溍、干淵,明李東陽、吳寬、周木、陸簡、何喬新、董越、李士實、張元禎、費宏諸家題跋。引首李東陽篆書「晦翁手澤」,前隔水孫承澤標題「元晦夫子手澤」。
倡和詩是朱熹「奉同敬夫兄城南之作」。敬夫即張栻。《一統志》載:「張栻(號南軒),廣漢人。紹興時隨父浚以觀文殿大學士之潭州,因寓湖南。時胡五峰(宏)講學衡山,栻往謁,師事之。歸築城南書院於妙高峰,以居學者。乾道中,朱子聞先生的胡氏學,於長沙訪聞焉。」本詩創作年代,按《朱子年譜》記載,徐邦達先生考:「朱熹訪張栻於潭州,在乾道三年八月,遊歷城南盛景,與張栻應酬唱和詩很多。此二十詠定在游潭後所作,寫的時間大概相去不遠。」據此定為「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38歲。」
此卷為朱熹早年書法,筆勢迅疾,無意求工,而點畫波磔無一不合書家規矩,韻度潤逸,蒼逸可喜,是朱熹書法代表作。為清宮舊藏。
明朱存理《鐵網珊瑚》、文嘉《鈐山堂書畫記》,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石渠寶笈·三編》等書著錄。
【趙孟堅行書自書詩卷】
趙孟堅《自書詩》卷,宋,趙孟堅書,紙本,手卷,縱35.8cm,橫675.6cm,行書,99行,751字。
趙孟堅《自書詩》卷釋文
本幅鑒藏印鈐項元汴諸印及「伍元蕙儷荃」、「伍氏儷荃平生真賞」、「六湖」、「羅六湖家珍藏」、「潘健庵圖書印」、「延齡心賞」、「端溪何叔子瑗玉號蘧庵過眼經籍金石書畫印記」等印55方。
卷前落款趙孟堅《水仙》圖,是舊偽本。卷後元張紳、明都穆、清陳寶琛題觀。
此卷詩中所稱「大年、永年」兄弟,均宋宗室,以善畫知名。大年名令穰,永年名令松,均為宋太祖趙匡胤子燕王德昭四世孫。署年款「開慶元年」(1259年),趙孟堅時年61歲。
此為趙氏晚年之跡,筆力雄健,縱逸豪放,有黃庭堅書風。而結體瘦勁,中宮緊結,欹側俯仰之勢則師法米芾,自有標度,為其晚年代表作。
清端方《壬寅消夏錄》著錄,《海山仙館藏真帖》翻刻。
【趙孟頫行書臨蘭亭序卷】
《臨蘭亭序》卷,元,趙孟頫書,絹本,行書,縱27.4cm,橫102cm。
此卷原在趙孟頫「定武蘭亭」十六跋後,之後被人分割,另裝在南宋翻刻蘭亭拓本後面。趙孟頫一生對《蘭亭敘》極為推重,曾反覆臨寫,此件是其晚年所臨,筆法精良。加之此卷前面有南宋翻刻定武《蘭亭序》拓本,以及前後尤袤、王厚之、張翥、王蒙等宋元名家題跋,更為珍貴。
【鮮於樞行書五絕詩頁】
《五絕詩》頁,元,鮮於樞書,紙本,行書,縱34.3cm,橫35.9cm。
釋文:
我愛陶彭澤,無錢對菊花。而今九日至,自覺酒須賒。
困學。
本幅署款:「困學」。鈐「虎林隱吏」印。
主要鑒藏印有明代沐昂「黔寧王子子孫孫永保之」印,現代「張珩私印」等。
此頁書唐代杜甫《復愁》十二首之十一(文字與通行版本略有不同)。結字開張,行筆遒勁,尺幅雖小,卻足以代表鮮於氏英偉豪邁、痛快淋漓的書法風格。
【楊維楨行書宴嘯傲東軒詩頁】
《宴嘯傲東軒詩》頁,元,楊維楨書,紙本,行書,縱34.1cm,橫71.2cm。
此頁為「天樂大尹」書自作七律一首。信手塗抹,墨氣淋漓。雖系小品,亦頗見性格。
釋文:
老人宴余嘯傲東軒。座客陳君章、林子山、任叔達、任孟舉。主者仲氏千里,子仲行、季文、高第,弟子任衡、張師周。席上賦詩一解,率諸客用韻成什。寄傲先生不乞靈,遙瞻江水接天青。未隨漢使槎橫斗,自愛郝郎書滿庭。破鏡飛來開月殿,洗車過去勒雲??。君看天上雙星會,不似人間聚德星。明日書此紙會乩,抱遺叟楊維楨再拜。天樂大尹見此,聊發一盧胡也。
本幅署款「抱遺叟楊維楨再拜」,鈐「楊廉夫」(白文)、「鐵笛道人」(朱文)二印。有清代安岐,近代何厚琦、趙叔彥、完顏景賢、張爰、譚敬等家鑒藏印。收入清代安岐舊藏《元法書大觀》冊中。
【楊維楨行楷書煮字窩銘】
《煮字窩銘》軸,元,楊維楨書,紙本,行楷書,縱104cm,橫28.9cm。
釋文:
煮字窩銘。江都盛端明,窮而有奇氣。棄去小走吏,從儒先生游,日以學古文為事。自周太史籀、秦丞相斯、車府令高、太史令胡毋敬,下逮程邈、張敞、杜業、爰禮、楊雄、崔瑗、賈逵、蔡邕、許慎、張揖、邯鄲淳、呂忱兄弟、江瓊祖孫,代號字學之流,端明蓋欲絕其古今,與處伯仲其中。予識字頗有數,而又惑於俗造文,故余校壁書、籀篆、石經、古文,其援驗必資端明。端明為余指奇難,則不必究埤雅,廣雅之勞也。然六書八體日工,圖史鈔帙積左右日富,而妻子日餓凍不已。端明方與好事者歌呼談笑,不計甔有儲、爨有薪火無也。且大書其一窩曰煮字,求其游之善詩者歌詠之,而又以其卷請銘言於余。余喜其窮而克固,固而不出,儒者伎也。遂為廣其意作銘,俾篆諸楣曰:王孫炮鳳,太官烹羊,足以戟人之吭,不如子之字旨且康兮。西鄰爨蠟,東鄰負鼎,足以軛人之頸,不如子之字雋且永兮。仁以畬之,義以植之,既植而籽,曰忠敬之。既籽而獲,而至於炊,墨突顏簞,其樂在茲。不幸餒也,與西山之人同傳;而其飫也,則將鼓天下之腹而與堯民同娭。故端明氏之鬲也,自謂過五鼎煮七犠,而人不知。會稽楊維禎。
款鈐「會稽楊維楨印」。鑒藏印有:「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詒晉齋印」、「楊氏秘玩」、「也園索氏收藏書畫」等多方。
此作是一件長篇條幅,這種書法形式在元末並不多見,在楊維楨的傳世作品中也屬少數,因此章法布局自有其獨特之處。通篇既呈綿密之勢又見通達之氣。結字或勁健厚闊,或輕盈妍麗,靈動圓活,融合漢隸、章草和二王格局,古澹樸拙之中顯示出秀勁挺拔的獨特魅力,頗具觀賞價值。
楊維楨在《煮字窩銘》中稱江都盛端明鑽研古文字雖處窮惡之境而矢志不渝,高度讚揚其堅韌而嚴謹的治學精神,同時概述了文字學自古至今的發展成就,列舉歷代古文名家,表現出楊維楨對文字學研究的關注和淵博的知識,可稱是一篇研究文字與書法發展史的學術論文。由此可知楊維楨的書法成就不僅源於書法實踐而且根底於他深厚的書學修養,其作品往往瀰漫著一種古雅而又悠遠的意韻而絕無書手匠氣。此文未入《東維子集》,屬集外文。


TAG:不二臣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