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靖康之恥是怎樣釀成的?宋軍為何會錯失扭轉戰局的大好良機?

靖康之恥是怎樣釀成的?宋軍為何會錯失扭轉戰局的大好良機?

太原保衛戰是發生在兩宋之交,決定北宋王朝興亡命運的一次戰役。戰事之慘烈,在我國古代戰爭史中也罕有其匹。時隔數百年,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回顧這段歷史,感慨再三:「當宣靖之間斡離不(完顏宗望)以全勝之師長驅逼京師,勢已無宋矣,然卒媾和以去者,以太原未下,粘罕(完顏宗翰)之軍頓于堅城,不能會師城下之故也。」

太原保衛戰確實延緩了北宋王朝的覆亡,王國維先生此說已是史界定論。其實,就在太原保衛戰剛剛拉開大幕之時,宋廷並不是沒有機會絕地反擊,甚至一舉鹹魚翻身痛扁入侵者也極有可能,只是因為一個將領臨敵用兵不知變通,錯失良機,終於釀成了靖康之恥。

宣和六年(1125)冬,一直龜縮在夾山的天祚帝自投羅網,以一種可笑之極的方式成了金人的階下囚。就在宋廷上下在為遼王朝的覆亡幸災樂禍時,這年十月,金太宗挾滅遼之餘威,頒旨侵宋。

金廷制定的戰略目標是「收復原賜京鎮州縣」,擄掠財富,戰術則是——以和議佐攻戰!

金軍分兩路大舉南下:西路軍由左副元帥完顏宗翰(即粘罕)率領,與完顏希尹、耶律余睹等,自雲中府(治今山西大同市)南攻太原;東路軍則以完顏宗望(即斡離不)和完顏昌(撻懶)為主將,率闍母、劉彥宗等由平州(治今河北盧龍縣)西攻燕山。

得知東線斡離不已經不宣而戰,粘罕立即率軍突破宋境向南推進。戰端一開,戰事出人意料的順利,史稱「有擄掠、無戰鬥」。

金兵佔據了朔、武二州後,經懷仁(隸屬山西朔州市)、河陰(因位於桑乾河之陰,故名之。因與鄭州屬縣同,後更名為山陰)由壺谷寨進入代州境。

兵不血刃佔據了代州、忻州後,粘罕率軍直驅石嶺關。

石嶺關坐落在晉陽通往北部雁代地區的孔道上,既是進入太原盆地地區的重要隘口,也是通往「代、雲、寧、朔」的交通要道。見金軍殺至,守將不戰而降。金兵「直趨太原」。

得知太原被圍,第一個率軍赴援的是朔寧府守將孫翊。孫翊是河東名將,金人素聞其名,對他十分忌憚。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悲哀的是,孫翊對金兵作戰特點的了解,遠不及粘罕對宋軍作戰特點了解的透徹。

宋軍善守,野戰則遠不是金兵對手。基於已方武裝力量缺乏有效攻堅能力,但善於野戰陣斗的作戰特點,粘罕在兵臨太原之初就制定了「遏彼外援,絕其餉道」的戰略戰術。

這一戰術,後世稱之為「圍點打援」,太原保衛戰就是中國戰爭史上最為經典的圍點打援戰役。

金兵圍太原,為防宋軍增援,同時分兵將太原外圍的險隘一一扼守。由於粘罕分兵守住了雁門關(此雁門關非代州北的雁門關,而是憲州雁門關。在州東南六十里,屬天池縣雁門鄉。其關東臨汾水,西依高山,接嵐、朔州。這個雁門關正處在汾河通嵐、朔的大路上,緊鎖著太原西北向的汾河河谷段要道,是太原北去嵐、朔通道上重要的軍事據點,屏衛著太原盆地),孫翊無法,只得繞行寧化、憲州,出天門關(今太原北東關口村附近,是太原通往嵐朔的另一重要通道),趕至太原城下。

粘罕率軍以逸擊勞與孫翊所部宋軍戰於城下,太原城守張孝純不顧孫翊哀懇,非但沒有出城接應,反而閉門不納,託詞「賊已在近,不敢開門,觀察可盡忠報國。」

見張孝純不為所動,孫翊只好返身復戰。最終因眾寡不敵,壯烈殉國。

孫翊率軍勤王,有手下人建議:朔州離雲中近便,粘罕既起大軍南下,老巢空虛、守軍多是老弱病殘,如果與府州折可求合兵一處,間道倍行,直趨雲中,金人勢不能擋。粘罕如果回軍,與太原宋軍前後夾擊,令金兵首尾不能相顧,或者可以成功。

這一招「圍魏救趙」之計如果實施,就算是不能擊敗金兵,但至少會打亂金人南侵的步伐,粘罕勢必分兵救援雲中,如此一來,太原之圍自解,孫翊、折可求再於途中設伏,大敗金兵極有可能。

「致人,而不致於人」是《孫子兵法》中調動敵人,爭取戰場主動性的兵家精髓。如果孫翊這樣去做,歷史勢必會改寫。可恨的是,孫翊枉稱名將卻不知「用兵之道、知變為大」的道理,躊躇再三道:「此策固善,奈違君命!」孫翊沒有採納這個計策,宋軍失去了一個扭轉戰局的良機,靖康之恥再也無法避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畢魚樂楔 的精彩文章:

南京大屠殺真相:日軍屠殺完 為何還要將屍體焚燒滅跡?
智取「功臣號」:我軍首支坦克大隊成立背後的故事
直-18A重型直升機再次曝光:可吊重炮上青藏高原!

TAG:畢魚樂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