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相隔26年,兩父子入讀同一大學同一專業,裝備更新了啥?

相隔26年,兩父子入讀同一大學同一專業,裝備更新了啥?

爸爸這份1978年的錄取通知書,現在已經發黃,落款的「南京大學革命委員會」幾個字,陌生而遙遠。當年,這份通知書是通過挂號信的方式寄到

不知道寫下人名地址的那位老師,當時有沒有想到,這位唐曉春同學的兒子,26年後也會考入同一間學校呢?

兒子這份2012年的錄取通知書,EMS快遞到手,落款變成鮮紅色的一個蓋章,手寫的溫馨也都被列印的整潔所代替

兩代大學生的不同,不僅體現在錄取通知書上面。

父親唐曉春說,從四川省大竹縣要先到長江邊上的萬縣市(現重慶市萬州區)去坐輪船,從萬縣到南京要三天四夜。而兒子唐盟從廣州坐飛機到南京,只需要兩個小時。

而說到開學裝備,兩代大學生都說,他們有必帶的裝備!來看父親的裝備

糧票。唐曉春說,當年開學的時候,家裡人給他準備了100元的現金和60斤的全國糧票。當時一般工人的收入一個月也就是四五十塊錢。

介紹信,買車船票、住宿都需要介紹信

而兒子說,開學只需要帶上電腦、手機和行李箱。兒子讀大學時,塞了四雙鞋進行李箱。唐爸爸說,自己當年都帶了一雙新鞋。當年流行一句話:「考上了就穿皮鞋,考不上就穿草鞋」,所以大學生開學一定要帶雙皮鞋去。

1978年的大學校園,沒有電視沒有電腦沒有手機,一個半導體收音機,已屬奢侈品。這個收音機現在還能用,以前主要的用途是聽英語廣播。

銹跡斑斑的「井岡山」筆盒,印有專屬編號的鋁製飯盒,還有發黃的工作記錄本,上海牌口琴,還有想念家裡人時,就可以拿出來望兩眼的影集,滿滿一茶几,見證了時代,也珍藏了唐爸爸40年的回憶。

而到了兒子入學的時候,當年的糧票變成飯卡,介紹信變成身份證,留傳回憶都不再靠珍藏的「老古董」,取而代之的是一張張的電子版文件,所有東西幾乎都是電腦列印

時光的腳步不斷向前,每個人的故事都不可複製,無論開學裝備怎麼變,唐爸爸覺得,「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是學者必要的風範。

更多內容,敬請收看廣東南方衛視TVS2 每晚20:00《今日最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