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全國第三屆「孔子藝術獎」參評入圍作品展:巴蜀佐人

全國第三屆「孔子藝術獎」參評入圍作品展:巴蜀佐人

巴蜀佐人

遠去的父親外一篇

記憶中的父親很樂觀,每到一個地方吃飯喝酒,都會成為中心人物,其實父親一生沒有干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應該算有文化的農民,他歷經風雨,無怨無悔,一生淡然。

兒時從睡夢中醒來,只聽遠山傳來石匠的吆喝聲,年已八旬的婆婆吃力地背著我去找父親,父親和隊上的漢子們抬起石頭,喊著號子,從屋後毛草坡抬下來,那時農業學大寨,石頭壘成梯田,汗水浸透了父親的衣衫,父親有使不完的勁。節假日,別人都休息,父親用籮筐一邊挑石頭,一邊挑我,去修公社的公路,父親把我放到指定位置,自己去挑石子平路,後來才知道,父親是國民黨貴州黔西縣政府文書,其實就是現在收發機要職員,父親常誇大其能力,我一直都是認真聽,表示讚賞,父親與前去黔西檢查工作的蔣委員長有一張合影,文革時悄悄燒掉了;抗戰結束回鄉當了保長,也算一方人物,因保長一職,父親坐了十年牢,幸虧沒有加入國民黨,也沒命案,保全了性命。一九六一年國家自然災害,爺爺餓死了,父親出獄,含淚安埋了他的父親,據說父親花了5元錢,買了一挑紅苕藤,爺爺是嘴裡含著紅苕藤落的氣,村民抬棺材的力氣都沒有,隨便在屋側找個地方埋下,爺爺的墳一直是歪的,直到老家土地被占,我才重修爺爺的墳,了卻父親的遺願。父親雖被認定為現行反革命,但他從無怨言,毎次我問起父親一生的境遇,父親都很認真對我說,這是時代造就的,不能怨誰,共產黨是對的,讓國家強統一、強大,只有共產黨才能幹得好。六、七十年代,大隊毎開一次會,父親就要去站高板凳,我小,大人不讓我去看,怕我心裡無法承受,在父親輕鬆的講述中,我知道父親承受了太多苦難。父親勞力強,吃得苦,知道自己戴了反革命帽子,為人小心謹慎,也時常告誡我,三千與你好,八百與他交,為人只說三分話,我點頭答應,但很難做到;我性格直,有啥說啥,也不看別人臉色,得罪不少人。我5歲的時候父親出門總帶著我,璧山老家是丘陵地區,家離城十二里,石板路,挑碳挑糧我都跟著,夏天上公糧,忙碌完月亮出來了,父親總是花八分錢,讓我吃一碗重慶小面,有時我們一人一碗,有時我一個人吃,人小,不懂父親沒錢,自己省下,讓我吃,現在回想起兒時那碗重慶小面,還美嗞嗞的,吃完小面,到璧山南門師範學校去看壩壩電影,也算乘涼,有時人多,站不下,我人又小看不到,就爬在圍牆上看,那時候電影反覆放映,也不覺得乏味。

父親讀過私塾,在鄉下也是文化人,每天必讀書看報,那時窮,買不起,趕場時路邊的廢報紙廢書,父親就拾起來讀,邊看邊給我講國家發生了什麼,世界各地的奇聞軼事,給我講記者是無冕之王,寫新聞五要素;與我後來從事新聞工作有很大影響,父親帶我聽縣廣播電台新聞,帶著我和姐姐給縣廣播站寫新聞稿,16歲那年,給縣廣播站投稿介紹農村互助收麥的消息成功播出,得了五角稿費,太興奮了,父親讓我將稿費積贊起來,陪我到新華書店,買了巜鄧小平文選》,讓我認真領會,現在想起暗自笑父親,我從沒講這個故事給外人,怕人家不信,反而取笑我,父親的良苦用心,慢慢才悟出來。

小時家窮,父親反革命身份一直抬不起頭,義務勞動多,工分趕不上一個婦女,分糧自然少,母親雖勤勞持家,到冬天時,糧食也不夠吃,每到年關都要借糧,有時候要到幾十里外的大隊集體借糧,有時靠鄰里車借,印象最深的一次借糧,大冬天,我和父親為借一斤米,冒著凜冽寒風,在河邊橋頭等了1小時,耐心期盼,好心人終於把米送來,現在想起這心酸的一幕也心存感恩,兒子他們不能領會我的敬業精神,沒有經歷過那些苦難和貧困交加境況,很難體會今天的幸福生活。父親從沒有低頭,從沒想失去生活的信心,在那樣寒冷的冬天,父親和母親帶著我們姐妹唱歌跳舞,把家的氛圍調節得曖融融的,常用匡衡鑿壁借光苦讀的歷史故事激勵我們,那是一種無窮的精神力量。讀小學時,老師安排我上台表演跳舞節目,我五音不全,左推右躲,父親鼓勵我,一定要勇敢面對,克服困難,我終於鼓足勇氣,和小夥伴一起表演《我是公社小社員》舞蹈,我上台表演唱,至今難忘。從此以後,我偷偷練唱,小有進步。

父親戴著沉重的帽子,走完了人生的壯年,1979年落實政策,父親摘帽成為自由公民,那一年父親59歲,這一切都因小平同志的復出,改革開放的啟動,思想大解放,否定了階級鬥爭為綱的思想路線;為什麼父親帶我去買小平文選,大家應理解了吧;父親一生沒有干任何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艱難的承擔養家糊口的重任,靠幫鄉鎮寫居民身份證,給農村鄉鄰寫祭文、碑文收一點潤筆費,父親很認真,很自豪的干每一件事,得到鄉親的認同,哪家家務難斷,小孩取名的大事小事都找父親,父親總是嚴肅認真公道熱情處理,想阻攔父親,想笑父親的小題大作,我都只是默默地看,這是父親的事業,父親立身社會的能力所在。父親老年,手不釋卷,好吟詩作文,水平一般,激情滿懷,現在我都沒父親那樣的激情和才華。

父親用毛筆寫過一首詩,送給家族每一個讀書的晩輩,他化用的先祖東坡的詩「可以食無肉(念ru押韻),不可書不讀,無肉食尚飽,無書難免俗」,原詩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宋.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以此激勵後人勤奮努力。

父親愛寫詩,一直想我託人為他發表一首詩,我沒能滿足他的要求,我對詩很虔誠,也很死心眼,父親沒怨我,只是笑笑,像一個沒有考好成績的學生。父愛書法,寫春聯是他每年為鄰里服務的頭等大事,有求必應。父親最驕傲的是自己的書法,在成都軍區巜戰旗報》社「軍旅青春」欄目作為刊名,編輯很給面子,滿足了老人家願望,父親很自豪,逢人便說。

父親老了,像個小孩,很聽我的話,我意見父親總是讚賞有加,父親人世83個春秋,很艱辛,也很滿足,他對我工作表現感到滿意,看到孫兒薛霽健康成長很欣慰。父親人生最後七年和我一起渡過,我刻意讓他品一些好酒,每毎此刻,他總是說,我享福了,你母親要看到這些該多好。這就是印象中的父親,每當我遇到困難時,就會想起平凡而堅強的父親。

滄桑之後,心長出爛燦之花,靜看花開花謝,任雲捲雲舒,父親根植於血脈,如爐火一般,永遠溫暖著我,我是父親高大的身影,留存於世,為他代言。這是生命的輪迴,生生不息。

我的小木屋

這是小時候童話里的故事:小木屋、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浪漫的描寫,穿過了時空,跨越了夢想,存留至今天。眼下,我真正住進了這樣的小木屋——自己的小木屋。儘管沒有白雪公主和小矮人,但情趣不減其間。

小木屋是去年夏天,我在蜀地彭州九峰山洛河橋的半山開闊地修建而成的避暑木屋。四居四衛一小院,靠山而立,獨立而居,溫馨無限。小木屋距成都公司所在地永豐立交火炬時代98公里,與城裡溫差十二度。盛夏入住,如入秋日。緣何如此,九峰山海抜高不用說,更難得山下便是川西山區有名的白水河。白水河從山間群峰亂石中流出,一路奔來,活活潑潑,自帶一股山野芬芳氣。我的小木屋就建造在這背靠群山、面臨河谷、松竹擁翠之所在。平日里既可聽泉水叮咚之聲,又可聞蟬鳥脆婉之吟。它們唱的什麼,我雖不懂,但總有一種心靜淡然的感受。

坐在木屋門前看天空,那是我一天中最為美好的享受。天空瓦藍,雲淡風輕,瞬間雲朵又變成一群調皮的孩子,在木屋前後快樂奔跑,在陽光折射下發出赤橙黃綠青藍紫的多種色彩,美妙無比。此時,我很想剪出一朵雲彩,製成寫有心事的卡片,不巧天空突然變色,濃雲蔽日,白雲不知何處去,我的夢想頓成泡影。

坐在木屋西側山上看夕陽,此時我的小木屋似乎會失落單調地蹲在山下,溫馨孤獨的色彩中,多有殘照西下的無奈,此時總會讓人幸福與傷感一起湧上心頭。這些年在風光生活的背後,現實的、周圍的、社會的諸多不盡人意之處,也常常鬱結在心。

換一個角度,坐進木屋裡,不幹什麼也行,聽親人們麻將聲聲,看友人們談天說地,煩躁又會變成一首安神曲。尤其當我獨自潑墨書寫一些天馬行空的文字,翻一翻東坡先生的寒食帖,雖讀不明白,悟不透徹,但從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信息,也能讓人在發思古之幽情中靜下心來,煩悶頓消。即使一夜大雨,打得屋頂嘩嘩作響,閃電雷鳴此起彼伏,但至天明,閉目暢想昨晚巴山夜雨漲秋池的景象,也會讓人氣清神爽,心緒暢然!

社會的繁榮景象與民眾的生活落差,誰又知道?困境中的兄弟和親人生活並不美好,誰又去幫扶?假話到處都是,人心隔著肚皮,誰又去揭穿?然而住進小木屋,不需飲酒,心緒也會暫得安寧。

但我仍得走出小木屋,到周圍看看,那將是一番么什景象?拾級而上,方圓一公里,小木屋一棟又一棟,一排又一排,乘涼休閑的人老少男女皆有,我並不孤獨。一位老人滿頭白髮,坐在小屋前,看落日餘暉,金光照耀下,一動不動,比一尊如來佛爺還安祥。繞過山崗,見一深谷,溪流潺潺,古木參天。站在山谷,大聲狂吼,釋放出內心的壓抑。迴音傳盪中,鳥兒應聲飛起,穿過森林覆蓋的山谷,更增添了幾分山水人文的靈性。如此景象,吟一首唐詩,唱一首小曲,一身疲勞蕩然無存,心中的鬱結也不解自開。

夜幕降臨,霧氣繚繞,瀰漫開來的負氧離子,讓人陶醉,也讓人安閑。此時入夜明月早已掛上了枝頭,又大又圓,雲霧倏忽飄過,更顯得幽深曠達。先祖東坡赤壁懷古的月夜與今晚這裡的月夜不知誰更迷人?借著月色,我沿著林蔭小道繼續前行,讓月光從樹上抖落,映在地上,撒在身上,儘管有些寂寞冷清,但我喜歡。因為這便可以與東坡前輩私聊私答,感應心靈,領受千年前的超凡脫俗以及安放多年的寂靜與沉想。

突然我妻觸景生情,學著王菲的聲腔,哼唱起「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來,悲噎的聲調讓我思前想後,複雜的情感湧上心頭,一時淚流滿面,難以自抑……

今夕何夕,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明天太陽會依然升起,把真話和假話擱置在一邊,不去理會,任憑天地日月,獨亨木屋雅趣,相信未來。

佐人有詩云:風起雲湧,逐鹿西南山半壁。懸崖峭壁一勁松,山雨欲來風滿樓。獨坐高樓,見一方天地,雨後彩虹。借土千畝,精耕細作,雨潤萬物,稻香萬里等秋收。農夫本色在,赤腳跨山谷。時不我待,守一世風流。土肥草茂,牛羊滿山,果香郁飄白雲間。窩居小木屋,佐人伴美酒。蟬鳴鳥語入夢中,夫何求?

作者簡介:

巴蜀佐人,實名:蘇世佐。重慶璧山人,蘇東坡第33世孫,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散文學會副會長、四川省原創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四川散文》雜誌總編輯,主編《現代軍人實用英語》列入原成都軍區英語教材;著有詩集《寬寬的河流》、《生命的風景》;詩代表作《中國的名片》,散文代表作《兵的四季》,歌曲代表作《軍人的胸膛》、《愛滿合江亭》、《草堂秋夢圓》榮登華語樂壇排行榜,28首歌曲全國KTV上線。軍旅生涯二十四載,從商十年。痴情文學,曾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昆明陸軍學院、南京政治學院深造。

喜訊:

由明傑主編的《世紀詩典?中國優秀詩歌精品集》《中國當代愛情詩典》順利出版,在詩壇引起極大轟動。

《中國親情詩典》也即將於十月份出版發行,團結出版社單獨書號,所有入書作者均將獲得「中外華語百傑詩人」榮譽稱號,獎牌和證書將在書出版後一起快遞給作者。

現在應廣大作者的強烈建議和要求,編委會決定為入書的作者特別製作一批精美的獎盃。

每一座獎盃上將鐫刻獲獎詩人的名字和「中外華語百傑詩人」燙金字樣,以便廣大作者在書櫃、櫥窗陳列,彰顯獲獎的榮耀。

有意獲取獎盃者請與明傑主編微信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學與藝術 的精彩文章:

《文學與藝術》簽約作家候選人作品展:王文君

TAG:文學與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