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如何看待艾灸出的 「灸瘡」

如何看待艾灸出的 「灸瘡」

如何看待艾灸出的 「灸瘡」

不少人在自行艾灸時會出現水皰甚至化膿現象,以為是自己灸法不當,造成了燙傷,為此感到驚慌失措。其實,這種情況並非燙傷,它有一個專業的名稱——灸瘡。

灸瘡實屬中醫灸法中瘢痕灸的一種正常現象,古代醫家把這種現象稱為 「開門祛邪」,並認為只有灸瘡起發才能發揮其調理和養生的功效。正如 《小品方》 所說:「灸得膿壞,風寒乃出;不壞則病不除也。」 《太平聖惠方》也講:「灸炷雖然數足,得瘡發膿壞,所患即差;如不得瘡發膿壞,其疾愈。」灸瘡常見的就是皮膚局部起小水皰或水皰里有少量膿液 (無菌性), 主要是由於體內濕氣、 寒氣重,經絡不通而造成的,濕寒之氣屬於邪, 陽氣屬於正, 正要把邪逼出來,就需要一個通道,而灸瘡就是這個祛邪外出的通道。

雖然灸瘡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但對於現代來講,皮膚上出現灸瘡畢竟會影響美觀,因此,在進行艾灸的時候,若能控制好灸量、艾灸的熱度、艾灸時間,可盡量避免灸瘡的出現, 只是治療效果可能要慢些。

當出現灸瘡時,若水皰較小,可不必挑破,6天左右會自然吸收;若水皰較大,先用酒精棉簽消毒,再用一次性的無菌注射器抽干或者用點刺針挑破,然後在瘡面上拔罐,可使裡面的積液在負壓的狀態下儘快排除,接著再對瘡面進行施灸,注意溫度不要太燙, 如此可達到消炎效果。姜雲鵬 / 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藥養生保健報 的精彩文章:

蔬菜珍品——地參

TAG:醫藥養生保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