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童話里的我愛你

童話里的我愛你

我愛你...

我愛你是什麼含義呢?

我們所熟知的含義常來自無數的愛情故事。

人類天生偏愛講故事,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與事件,並按照個人偏好來設計故事的來龍去脈與結局。

兒時的印象來自童話,最熟悉的是白雪公主的故事,公主與王子在克服了諸多外在阻礙後,幸福的生活在一起。這大概喚起了每個女孩心裡的公主夢,有一個與白馬王子的完美愛情。在另一個童話 —— 海的女兒里,我們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犧牲自己成全愛的人。美人魚無法對王子說出的我愛你與白雪公主對王子說的我愛你是一樣的嗎?

曾經以為犧牲是愛的深層體現。但若是如此,那什麼又是愛的淺層體現?換句話來說,愛有程度之分嗎?比如,若一個人不會為愛犧牲,是表明他不夠愛嗎?

犧牲是付出的極致體現,也被稱為利他行為。這種擁有極高外部評價的行為被無數次歌頌與讚美。與之相反的是索取,也就是說,如果付出乃至犧牲的受益對象是他人的話,那麼索取的受益對象則是自己。由此,人類行為被區分為利己和利他兩類,犧牲是幫助他人的非利己體現。深入想下去,這兩種看似不同的行為背後其實隱含著完全相同的對立思路,即幫助自己與幫助他人的對立。換句話來說,雖然犧牲是積極的社會評價,索取是消極的社會評價,但兩者背後有著一樣的對立,並不是外部評價是積極還是消極的差異。

弔詭之處在於我們很容易放大這些積極或消極的差異,從而賦予自己行為以高尚或卑劣的含義,比如 「愛讓生有了意義,讓死有了方向」 這類觀念。但是為了所愛之人或所愛之物捨棄自己卻直接背離了生命存在本身。雖然我們確實可以為了某一崇高事業,某一崇高事物,主動選擇捨棄自己,但是我們需要追問,這一選擇的理由有沒有隱含著其他未被自己認識到的盲點,或者說,還有沒有其他選擇未被認識到。也就是說,我們容易看到的是外部評價的差異,並以此指導自己的行為,卻很難認識到利他行為與利己行為背後隱含著相同的對立。這就可能產生認識上的風險,即堅定的認為我為某人某物犧牲自己是我愛他的深層體現,而忽視了其他的可能。

以幫助自己還是幫助他人來劃分的利己與利他行為,都是指向自身或指向他人的單向行為。按照這樣的思路,我愛你即呈現為我為了愛或者我為了愛你做出了犧牲,也可以說,我做出了犧牲是因為我愛你。由於犧牲意味著捨棄,於是,愛以更高尚的面貌讓我和你之間形成了對立。

然而,不管是利己還是利他都是人們之間相互聯繫的狀態。這意味著多數行為既不是完全利己,也不是完全利他,而是一種相互聯繫的狀態。共情與相互影響普遍的存在於人類社會。我因感受到你的愉悅情緒而開心,你的負面情緒也會傳染給我。這意味著以雙向聯繫的方式來看待人的行為可以獲得協調而不是對立的視角。那麼,就海的女兒這個童話故事而言,美人魚的犧牲就是單向的,不是人與人之間的雙向聯繫狀態。

去掉愛字,是我和你。這意味著不是愛來要求我或你,也不是愛來解釋我或你的行為,而是把我和你各自與共同的美好稱之為愛。也就是說,人類的美好之處會表現為愛。我愛你不是單向的,而是我與你之間最親密的聯繫狀態。

「我愛你?」

「你愛我?」

「我不夠愛你?」

「你不夠愛我?」

代之以,

「我和你在一起有無真實與輕鬆的相處方式?」

「我和你能否共同實現真實與輕鬆的相處方式?」

「為此我和你可以分別做出哪些努力?」

「我和你是否有意願和能力做出這些努力?」

晚安...

歡迎留言

轉發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迷宮同行者 的精彩文章:

TAG:迷宮同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