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過去的追問 當下的反思

過去的追問 當下的反思

過去的追問 當下的反思

島上讀書第六期活動紀實 文/素素

如果命運只給了你兩個選擇,

一個是為了實現理想放棄原則不擇手段無所不為的張居正,

一個是堅持原則守住本心剛毅正直卻最終失敗的海瑞,

你要選擇誰?

每個看著話題卡的人都不怎麼情願,

或許這兩個人物雖然是明朝歷史上頗有典型特點的人物,

但實在不是討人喜歡的形象。

可討論,就在這個選擇中開始了。

選擇海瑞的人雖不多,但說起觀點來也算是有理有據。

張居正的歷史形象再高大上,

可海瑞也畢竟是個偉光正的人物,

這二人各有特色,也各有槽點。

主持人戴叔叔選擇了張居正,

他說他覺得海瑞的一生都是「母親的僕人」,

他的一生都以表現自己以獲取母親的讚美為目標,

從這個意義上說,他並沒有失敗而是成功的。

美樂也選擇了張居正,

她說,從實現理想的這個角度上來評判,

當然是張居正更好一些。

新朋友李明覺得張居正是個懂規則的人,

不光是明面上的規則,潛在的規則他也懂,

所以他是個按規矩出牌的人,

這也使得他走得更高,看的更遠,而海瑞,

卻總是試圖用治理一個縣的方法治理一個國家,

這是不可能成功的。

我選了海瑞,

我承認他們說的都有道理,可我卻直接反駁了李明,

只因為我以為,

以結果來論好壞,這是偏頗的,

而那個潛規則,或許我們都不得不承認,

為了讓自己走得更高,我們不能去漠視他,

可為什麼選海瑞呢?

因為我不願意就這麼坦然的接受它,

我願意,如果我可以、如果我還能做點兒什麼,

我就願意去與它抗爭一下。

哪怕最後我不得不屈從了,

我也要始終告訴自己,

這不是對的,這不應該是這樣的。

哪怕我這樣做了,

我也要讓自己時刻地記住,這不對。

或許你會覺得,這樣有意義嗎?

我堅信,這有意義,

因為只有始終留住心底的那條線,

哪怕它像一根刺扎在肉里,

時時刻刻的疼,

那至少會提醒我,

如果有一線可能,我都要去做更清白的事兒,

都要去做更坦誠地自己,

只有這樣,

那些隱藏在黑暗之中的所謂潛在的規則,

才會逐漸銷聲匿跡。

否則,我們會適應它、習慣它甚至最後推崇它,

像張居正那樣,直到死,也從不覺得自己做錯過。

大夏說,張居正,或許有瑕疵,但不能說他不偉大。

至少從選擇上來看,

海瑞的生活太艱苦了,而張居正,起碼活著的時候,是痛快的。

Kevin準備了好幾頁紙,

最後他說了一句我很喜歡的對方的觀點,

他說

「放棄了原則也不一定實現理想,

現在好不容易能實現理想了,這時候誰還在意原則啊?

那是理想啊!」

就這樣,

帶著一點點火藥味,卻也帶著微笑,

從一場辯論開始,

彼此忽略了姓名,忽略了身份,

忽略了所有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免會在意和糾結的外在,

思想匯聚成河,漸漸地,

顯露出從容而宏大的氣息來。

有人質疑,張居正或許並沒有放棄他的原則,

因為他的原則也許就是理想,

或許所有的所謂的原則,

不過是社會、文化、後人、我們強加給他的,

他自己並不曾這樣想。

然而在我看來,

張居正曾經是有原則的,就像戴叔叔說的那樣,

張居正經歷過極為痛苦的蝶變,

在那個極為痛苦的過程里,

他徹底地粉碎過自己曾經的所有支撐,

張居正偉大在哪裡?

偉大在,他的內心經歷了徹底的崩塌,

而他,

從未改變初衷,並堅強地重建了他的內心。

那個家境優渥、讀著聖賢書長大的少年天才,

在翰林院里無所事事的十年里,

幾乎走遍了大明朝叫得出名字的府縣,

於是他看到了不同於他富庶家鄉的大明,

他看到了易子而食的慘烈,

他看到了餓殍遍野的蒼涼。

他因此崩塌,因此重建,因此走向了另一條道路,

他此前不屑、不願的路,

為此他可以默許海瑞去清理他恩師的田地,

他親手送自己曾經的同志與摯友慘離朝堂,

他寧肯藉助他曾試圖打壓的皇權來讓自己登上權力頂峰。

他沒變么?

他變過,而且變的徹底。

沒變過的,是海瑞。

有一個書友分享了她的銷售故事,

聽得人入迷,

在拓展了視野的同時,

她又默默地把話題收了回來,

她說她為什麼要選海瑞呢?

是因為海瑞的堅持。

是因為當你肯用心地堅持一件事、一種價值、一條原則、一個底線,

那麼你會有收穫,哪怕不是理想的實現,哪怕不是結果的成功,但那個堅持的過程,就是你的收穫。

話題至此開始慢慢延展開了,

大家也開始拿起自己手中的話題卡,

「如果穿越回明朝,你希望回到哪個時間?經歷哪個情節?成為哪個人物?」「戚繼光是抗倭的最大功臣嗎?」「如果沒有于謙,明朝會不會成為第二個南宋?」……

歷史當然沒有假設,可假設的歷史卻那麼讓人心生嚮往。

歷史當然沒有真相,可揣測的歷史又不免讓人據理力爭。

小蕾老師說,

她特別想知道明代的權閹魏忠賢,都說他那麼壞,

可為什麼會出現袁崇煥這樣的力挽狂瀾之人呢?

還有像鄭和這樣名載千古的宦官,為什麼在明代才出現呢?

第一個問題,

大家七嘴八舌卻很肯定地回答她,

魏忠賢能成為權閹是因為他找到了一個能控制皇上的奶娘客印月,

而之所以有袁崇煥,

是因為孫承宗作為發現袁崇煥的人,是皇帝的老師,

更是誰也動彈不得的人物。

而第二個問題,卻讓大家陷入了新一輪的探討當中。

宦官的權力當然就是皇權的衍生品,

在明代尤其如此。

可明朝既然是皇權最為集中的時期,

為什麼還有文官政治呢?

文官群體強大的、連皇帝都不得不屈服的力量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當高度的中央集權和固定的官僚階層形成對立的時候,

於這個國家到底有多大的傷害呢?

而所有這些,對於現在的我們,又有什麼意義呢?

有一個新來的小書友,剛剛大一,

他並不太多的發言和參與。

在我們偶爾忍不住倚老賣老試圖給他灌輸某種價值取向的時候,

他靦腆地笑,聲音不高卻很堅定地說,

他覺得如果一件好事,

一件你確定利國利民的事情,

在做的時候,就應該想要如何做成,

而不是太顧及自己的所謂原則,

所以他覺得張居正才是真正的不顧己身,

而海瑞,未免有些太把自己放置於道德高地了。

Kevin說,你看,我們不需要告訴他什麼,

他會用他的人生經歷回答今天他所聽到的所有困惑的。

這就是,他的人生。

於過去的追問,讓我們思想活躍,話語細密。

於現在的反思,讓我們沉默警醒,細細自省。

或許這就是讀書的力量,

這就是交流的價值,

這就是讀書會最大的意義所在了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島上讀書 的精彩文章:

TAG:島上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