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醫中藥論黃芪

中醫中藥論黃芪

中醫中藥論黃芪

黃芪一葯,原名黃耆,始載於《本經》,是臨床常用的補氣葯。《本草備要》稱其為「補藥之長,故名者。」其味甘,性微溫,有補氣、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腫等功能,臨床使用至為廣泛。

1.補中益氣脾胃虛弱、運化失常,表現肢倦氣短、食欲不振、大便久溏;或中氣不足,清陽下陷,肚腹墜脹、肛門外脫、子宮下垂;或氣虛發熱者。常配党參、白朮、當歸、陳皮、甘草、升麻等。

中醫中藥論黃芪

2.補氣生血「有形之血不能自生,而生於無形之氣」,對於血虛之人,面黃肌瘦,頭暈乏力,或血虛氣脫,驟然面白、汗出、氣短者,可重用黃芪配當歸,補氣以生血。如當歸補血湯,以黃芪一兩(30g)、當歸二錢(6g)治療血虛氣弱的各種貧血。《蒙筌》曰:「補血湯,黃芪數倍於當歸,氣葯多而雲補血者,氣能生血也。」另該方也用於血虛發熱之候,此熱是由內傷勞倦而致的血虛引起,「血虛陽浮」,除肌熱面紅,口渴喜熱飲外,以脈大而虛為要點。

中醫中藥論黃芪

3.固表止汗體弱之人或重病之後,表虛不固,常有自汗,並易感受風寒。黃芪生用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止,用於表虛汗多者,常配糯稻根、浮小麥、五味子、煅牡蠣等。用於衛虛易感風邪者,可配防風、白朮等。丹溪說:「黃芪大補陽虛自汗,若表虛有邪,發汗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

4.利水消腫黃芪能消水腫,是其益氣健脾的作用。臨床常用於頭面、四肢水腫,尤其對婦女功能失調的肢面浮腫,其效尤著,常配防己、茯苓、白朮、桂枝、甘草、姜皮等同用。另外,對心源性水腫,配桂枝、豬苓、五加皮等也有效。

5.托毒生肌黃芪能排膿內托,稱之為「瘡瘍聖葯」。臨床常用於氣血不足、瘡瘍內陷、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斂者。黃芪溫養脾胃而生肌,補益元氣而托瘡,常與党參、當歸、肉桂、甘草等配伍;若膿成不潰,又可與當歸、銀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托里十補散、托里黃芪散為外科常用方劑,均離不開黃芪的托毒之功。《本草備要》說:「血生肉。毒氣化則成膿,補氣故能內托。癰疽不能成膿者,死不治,毒氣盛而元氣衰也。」可見黃芪補氣內托,其功不小。曾治一例結腸癌患者,切除腫瘤後,因腸梗阻又接受二次腹部手術,由於體質虛弱,術後腹腔引流部位不收口,並反覆感染、疼痛、滲出,經抗生素及支持療法,遲遲未見改善。後用大劑量黃芪為主辨治,補氣養血、托毒排膿。兩周後滲出減少,創口癒合,疼痛也隨之改善。

中醫中藥論黃芪

6.補氣通瘀王清任補陽還五湯,開創了氣虛血瘀理論的先河。方中重用黃芪四兩,是其他所配藥物如當歸尾二錢、赤芍一錢半、地龍一錢、川芎一錢、桃仁一錢的20倍以上。治療中風後遺半身不遂、口眼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等症。其病機特點是「因虛致瘀」,故重用黃芪大補元氣,氣旺則血行,瘀去則絡通,故臨床用之有效。

7.補氣扶正黃芪除以補氣見長外,又善於和祛邪葯配伍,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在某些虛實夾雜的慢性疑難病症中,它是一味不能忽略的藥物。對部分病至晚期,正氣虛弱、癌毒內聚的腫瘤病人,我常重用黃芪,從30g到60g,並配伍其他辨證藥物,如蜈蚣2條、全蠍6g等同用,扶正祛邪,收效頗良。對伴有口乾舌紅、尿黃、便秘者,可配甘寒滋陰的藥物,並適當理氣。個人體會,在辨證的基礎上,隨著黃芪用量的變化,其效果也會有明顯差異。晚期癌症,陽氣虛衰者多見,大多食少形瘦、肢冷畏寒、便溏、舌淡。重用黃芪,一般不會有氣滯或內熱等表現,藥性比較平穩。

黃芪生用偏於走表,能固表止汗、托里排膿、斂瘡收口;炙用重在走里,能補中益氣、升提清氣、補氣生血、利尿消腫;黃芪皮功同黃芪,但善於走表。由於其性味甘溫,故凡氣滯濕阻、胸悶腹脹、熱毒瘡瘍、表實邪盛及陰虛陽亢等症,又當減量或慎用。

據現代藥理研究,黃芪能顯著增加人體免疫功能,加強毛細血管的抵抗力,擴張血管,改善血行,增強心肌收縮功能,使久壞之肌細胞恢復活力,促進慢性潰瘍癒合。

中醫中藥論黃芪

中醫中藥論黃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