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施一公: 我們的教育缺了什麼

施一公: 我們的教育缺了什麼

點擊關注

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gxjhshys



今天分享兩篇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的兩篇演講文章。文章主要涉及施一公對教育和科研領域的反思,飽含作者深深的憂慮和責任意識。




★ 研究型大學從來不以就業為導向,從來不該在大學裡談就業;鼓勵科學家創辦企業,則是把其才華和智慧用到了錯誤的地方。


★ 我們缺什麼,我們缺對時代的關切,對國家發展命運的思考,對改變這個社會的責任。






施一公,男,漢族,1967年5月5日出生於河南省鄭州市,198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95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


主要從事細胞凋亡及膜蛋白兩個領域的研究。在Smad對TGF-的調控機理、磷酸酶PP2A的結構生物學方面做出過有國際影響的工作。曾獲國際賽克勒生物物理學獎、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終身成就獎、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2014年度愛明諾夫獎等獎項。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外籍成員。2017年5月,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


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清華大學副校長。


當所有精英都想干金融,這個國家一定出了大問題




本文系施一公2014年9月16日在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三屆年會的演講





如今我們的GDP已經全球第二,但是看技術革新和基礎研究的創新能力,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排在20名開外。




有的人或許會懷疑,認為我說的不對,會說我們都上天攬月、下海捉鱉了,怎麼可能創新不夠,我們都高鐵遍布祖國大地了,怎麼可能科技實力排在20名開外。我想說的是,你看到的指標和現象,這是經濟實力決定的,不是科技實力決定的。我們占的是什麼優勢,我們占的是經濟體量的優勢。




我在海外的時候,只要有人說我的祖國的壞話,我會拚命去爭論,因為我覺得我很愛國。




四月份,我在瑞典皇家科學院年會上領獎,晚宴時,與一位瑞典的知名教授聊天,談到中國的科技發展,他很不屑一顧,我覺得很委屈、很憤懣,但是我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不管怎麼說,我們國家登月已經實現了,你們在哪兒?但他回敬了一句,讓我說不出話。他說:施教授,如果我們有你們中國的經濟體量,我們能把五百個人送到月球上並安全回來。

  




在國內,我覺得自己是個批判者,因為

我很難容忍我們自己不居安思危。我們對國家的科技實力和現狀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怎麼發展,怎麼辦也要有清醒的認識,並形成一定的共識,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爭論來爭論去的層面。




首先我想講,大學是核心。

我想講的第一個觀點就是,研究型大學從來不以就業為導向,從來不該在大學裡談就業。就業只是一個出口,大學辦好了自然會就業,怎麼能以就業為目的來辦大學。




就業是一個經濟問題,中國經濟達到一定程度就會提供多少就業,跟大學沒有直接關係。

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就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是培養國家棟樑和國家領袖的地方。

讓學生進去後就想就業,會造成什麼結果?就是大家拚命往掙錢多的領域去鑽。清華70%至80%的高考狀元去哪兒了?去了經濟管理學院。連我最好的學生,我最想培養的學生都告訴我說,老師我想去金融公司。


不是說金融不能創新,但當這個國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轉的時候,我認為出了大問題。管理學在清華、在北大、在整個中國都很熱,這是違背教育規律的一件事情。

專科學校辦學的理念,是培養專業人才,為行業輸送螺絲釘,但大學是培養大家之才,培養國家各個行業精英和領袖的地方,不能混淆。


學不以致用。你們沒聽錯,我們以前太強調學以致用。

我上大學的時候都覺得,學某一門課沒什麼用,可以不用去上。其實在大學學習,尤其是本科的學習,從來就不是為了用。但這並不意味著用不上,因為你無法預測將來,無論是科學發展還是技術革新,你都是無法預測的,這個無法預測永遠先發生,你預測出來就不叫創新。




大學裡的導向出了大問題,那麼怎麼辦?其實很簡單,大學多樣化,不要一刀切,不要每個學校都就業引導,每個學校都用就業這個指標考核,這對大學有嚴重干擾。



我對基礎研究也有一個看法。我們國家非常強調成果轉化,現在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加強轉化」。但我想問一句,轉化從哪兒來。我們的大學是因為有很多高新技術沒有轉化成生產力呢,還是我們根本就不存在這些高新技術?

我認為是後者。我們的大學現在基礎研究能力太差,轉化不出來,不是缺乏轉化,是沒有可以轉化的東西。




當一個大學教授有了一個成果,無論是多麼基礎的發明,只要有應用前景和產業轉化的可能,就會有跨國公司蜂擁而來,我就是個例子。我十四五年前,有個簡單的、我自己都沒意識到的發現,就被一家公司盯上了,主動來找我。這些公司就像那些禁毒的狗一樣不停在聞,在看,在聽,他們非常敏感,不可能漏掉一個有意義的發現。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呢?是鼓勵科學家創辦企業。大家沒聽錯,今年在人大會議我聽到這個話後覺得心情很沉重。

術業有專攻

,我只懂我的基礎研究,懂一點教育,你讓我去做經營管理,辦公司、當總裁,這是把我的才華和智慧用到了錯誤的地方。人不可能一邊做大學教授,一邊做公司的管理人員,一邊還要管金融。




我們應該鼓勵科技人員把成果和專利轉讓給企業,他們可以以諮詢的方式、科學顧問的方式參與,但讓他們自己出來做企業就本末倒置了。







我可以舉個例子,Joseph Leonard Goldstein因為發現了調控血液和細胞內膽固醇代謝的LDL受體,獲得1985年的諾貝爾獎獲。他是美國很多大企業的幕後控制者,包括輝瑞,現在非常富有,應該說是最強調轉化的一個人。




他兩年之前在《科學》周刊上寫了一篇文章,抨擊特彆強調轉化。

他說轉化是來自於基礎研究,當沒有強大的基礎研究的時候,如何能轉化。

他說,當他意識到基礎研究有多麼重要的時候,他就只是去做基礎研究,轉化是水到渠成的,

當研究成果有了,自然轉化是非常快的,不需要拔苗助長。

他列舉了他在美國國家健康研究中心,九位學醫的學生做基礎研究從而改變了美國醫療製藥史的過程,很有意思。




我們一定要看看歷史,不僅僅是中國現代史,也要去看科學發展史,看看各個國家強大的地方是如何起來的,而不是想當然地拔苗助長。




創新人才的培養,也與我們的文化氛圍有關。當一個人想創新的時候,同樣有這個問題。什麼是創新,創新就是做少數,就是有爭議。




三年前,我獲得以色列一個獎後應邀去以色列大使館參加慶祝酒會,期間大使先生跟我大談以色列人如何重視教育,我也跟他談中國人也是如何重視教育。他笑眯眯地看著我說,你們的教育方式跟我們不一樣。




他給我舉了原以色列總理Shimon Peres的例子,說他小學的時候,

每天回家他的以色列母親只問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今天你在學校有沒有問出一個問題老師回答不上來,第二個你今天有沒有做一件事情讓老師和同學們覺得印象深刻。




我聽了以後嘆了口氣,說我不得不承認,我的兩個孩子每天回來,我的第一句話就是問:今天有沒有聽老師的話?



但我想說我並不是悲觀,其實我很樂觀,

我每天都在鼓勵自己,我們的國家很有前途,尤其是過去兩年,我真切地看到希望。

現在無論是在政治領域,還是在教育領域深層次的思考和變革,這個大潮真正的開始了。




在這樣的大潮中,

我們每一個人做好一件事就夠了,實事求是的講出自己的觀點,在自己的領域內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我們的貢獻。

這樣,我們的國家就會大有前途。




我們缺什麼?




本文系作者2014年11月27日在被稱為「中國醫藥最高榮譽」的「吳楊獎」頒獎典禮的演講,原題為《我的科研動力》





(吳楊獎)委員會希望我講些勵志方面的東西。其實昨天晚上我本來想寫幾句,但是看著窗外的霧霾,心情不好、寫不出來,而且我也習慣即興演講,把自己的真心話說出來。




如果今天的演講有一個標題的話,就是:我的科研動力。最近在網上看到一些關於我的微信,包括把高曉松先生和施一公的觀點放在一起比較,評論我過去的一些經歷。其實我很想告訴大家,實際的情況和這些評論是不一樣的——可能你們會覺得比較意外,但是

我確實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有任何特殊之處。





我出生在河南鄭州,但成長在河南省駐馬店。為什麼我要特別提駐馬店呢?因為這個地方特別具有代表性。駐馬店相對於河南,就像河南相當於中國,就像中國相對於世界。從地理,從經濟,從科技,從文化,都是這樣。我恰好是在開始有記憶、對社會有感觸的時候成長在駐馬店。




我在駐馬店地區汝南縣的一個小村莊──小郭庄──生活了三年多,然後在駐馬店鎮又生活了整整八年。我在駐馬店度過了十一個春秋,這裡有我人生中最親切、最難忘的一段經歷。雖然那裡的生活一直很清苦,但心裡一直很滿足、很快樂。




我在駐馬店小學升初中的時候,當時的小學常識老師對我說了一句話:施一公啊,你長大了一定得給咱駐馬店人爭光!大家可能想不到,這句很簡單的話我刻骨銘心記憶至今。從那以後,每次得到任何榮譽,我都會在心裡覺得是在為駐馬店人爭光。




今天,我同樣想說:老師您好!我還在為咱駐馬店爭光。我中學去了鄭州,大學到了清華大學。我常常很想家、也很想駐馬店的父老鄉親,止不住地想:我的父老鄉親在過什麼樣的生活?過什麼樣的日子?  




1987年的一件事對我衝擊非常大,把我的生活和世界觀幾乎全部打亂了。在此之前,雖然我受到了傳統教育,雖然我的父親告訴我要做一個科學家、工程師,其實我心裡並不知道自己將來想幹什麼、能幹什麼。




1987年9月21日,我的父親被疲勞駕駛的計程車在自行車道上撞倒,當司機把我父親送到河南省人民醫院的時候,他還在昏迷中,心跳每分鐘62次,血壓130/80。但是他在醫院的急救室里躺了整整四個半小時,沒有得到任何施救,因為醫院說,需要先交錢,再救人。待肇事司機籌了500塊錢回來的時候,我父親已經沒有血壓,也沒有心跳了,沒有得到任何救治地死在了醫院的急救室。這件事對我影響極大,直到現在,夜深人靜時我還是抑制不住對父親的思念。


這件事讓我對社會的看法產生了根本的變化,我曾經怨恨過,曾經想報復這家醫院和見死不救的那位急救室當值醫生:為什麼不救我父親?但是後來想通了,我真的想通了:中國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人,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在經歷著像我父親一樣的悲劇。

如果我真有抱負、真有擔當,那就應該去改變社會、讓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讓更多的人過上好日子。

 




直到父親去世,我一直非常幸運。從小學就接受了很體面的教育,中學、大學更是如此,大家都很關照我;我不缺吃,不缺穿。我缺啥呢?我覺得我缺回報。父親去世後,我真的開始懂事了,我發誓要照顧我的母親,回報從小到大愛護、關心我的老師和父老鄉親。  




2009年9月26日,我陪著母親和姐姐回到了曾經生活3年半的小郭庄。我的母親激動得老淚縱橫,我也很感動;鄉親們對我們還像三十多年前那麼熱情,但我意外注意到,村裡還沒有自來水,家家戶戶還靠井水和壓水;生活和學習的機會比城裡人差遠了。但鄉親們很滿足、很快樂。我想念小時候的小夥伴們。




2012年的清明節,我回駐馬店參加小學同學聚會,很感慨。同班同學中兩個已經不在了,一個患心血管疾病,另一個是癌症。當時還有一位同學在接受癌症晚期的化療,現在也不在了。


我常常想:同樣是人,我真幸運,不愁吃、不愁穿,受過高等教育、出過國、留過學,擁有一份鍾愛的工作;可是我們中國有很多人沒有我這麼幸運。我的父老鄉親和他們的孩子也沒有我這麼幸運。儘管他們不像我這麼幸運,他們卻一直很為我自豪,他們為我鼓勁。




我有些地方和很多執著的科學家們不一樣。哪點不一樣?他們因為興趣驅使在做科學研究。我有興趣,但最初並沒有那麼強烈的興趣做研究,我的興趣是很晚才培養起來的,驅使我的更多的是責任和義務。




我成長於駐馬店,是地地道道的駐馬店人,那裡的鄰里鄉親也從沒有把我當外人,這種親情常常讓我感動;我想用自己的努力和創造回報我的父老鄉親,哪怕是取得成績讓他們為我驕傲呢。這是我從小受到的教育,我真的很感恩、想回報。




不知不覺間,我的觀念似乎很落伍了。我想不明白當今的社會為什麼會變得這樣物慾橫流,為什麼這麼多人會一致向錢看。人不是商品,人活一口氣。當大學畢業生以收入為唯一衡量、把自己作價、選擇出價稍微多一點的公司就業的時候,我真的是非常不理解,身邊的世界變得陌生。




我有時候想,是不是世界變化太快,我老了、真的跟不上趟兒了。我怎麼就不理解,連我身邊的人,連我一些同事、同學、朋友我都理解不了,我不知道這個社會怎麼了,我們關注點太不可思議的狹窄了!

中國真的有很多很多人不像我們一樣幸運,他們很需要我們的幫助,需要每一個幸運的人關注他們的生存環境,需要我們今天在座的人一起努力。







我不希望自己的學生做形式化的社會實踐,但很支持他們選擇中國欠發達的地區去看看、去體驗,比如去支教。在這兒我舉一個支教的例子。2008年我全職在清華工作,我的一個本科生從陝西農村的一所希望小學支教回來。




在我的辦公室,他痛哭流涕。他說:施老師,您知道嗎,儘管是希望小學,那裡的孩子,從一年級到五年級,都很瘦,一天只有兩頓飯,早上十點一頓,下午四點一頓。為啥?沒錢!他們沒有肉吃,只能吃飽兩頓飯;他們早上不能起得太早,晚上又要盡量早點睡,因為要節省能量,要把能量用在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之間上課的時間。但他們都很滿足、很開心……




我不曉得,我們做基礎研究的,我們能做什麼,我們能改變什麼。我受中國傳統教育很深,

作為一個敢擔當的讀書人,不僅應該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也需要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只可惜自己的時間精力實在太有限,總想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做點事情,總想有機會回家鄉給父老鄉親做點什麼。我挺慚愧的,其實我既沒有照顧好我的母親,也沒有照顧好妻子和孩子。


我們缺什麼?我們缺這份對社會的責任感,我們缺這份回報父老鄉親的行動。在清華大學,我每次給生命科學學院的新生做入學教育的時候,我都告訴他們:你千萬不要忘了,你來到清華,你不止代表自己,不止代表你個人,你也同時代表一個村,一個縣,一個地區,一群人,一個民族。你千萬不要忘了,你肩上承擔了這份責任。





我真的希望,不管是我自己,我的學生,還是我的同道,我們每個人真的要承擔一點社會責任,為那些不像我們一樣幸運的人們和鄉親盡一點義務。這是我除了對科學本身興趣之外的所有動力,也是我今後往前走最重要的一點支撐。




轉自:新華每日電訊(caodi_zhoukan)






國粹團隊招募? 原創散文小說詩歌攝影作者

&

朗誦主播



期待? 您的加入


報名投稿郵箱:gxjcshys@163.com


國粹與生活藝術gxjhshys1288期,主編微信gxjc03


版權聲明

:【我們尊重原創。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合作QQ1511332864





▼ 點擊

閱讀原文

,收藏「

國粹美尚精品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 的精彩文章:

復旦人文課程 | 《周易》專讀精修班(導師制)招生簡章
唐 詩 里 最 美 的 秋 天
雲水禪心,相約老去
她是一代名妓,更是最支持丈夫的賢妻,散盡家財,只為做一件事
一件永遠不會髒的白襯衫,穿出了初戀的氣息

TAG: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