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我被一個來自國內的14歲小留學生刷新了「三觀」……

我被一個來自國內的14歲小留學生刷新了「三觀」……

最近被一位來自國內的14歲小姑娘刷新「三觀」。

姑娘從國內頂級重點中學畢業,升高中時不顧家人反對要來加國「留學」,家人無奈找的中介為其辦理了留學事宜。

小女孩「毅然」拉著箱子跟著同學登上飛機來到多倫多,入住了同學介紹的home stay,在出行無車無卡、手機無網、購物無銀行卡的情況下,之前聯繫好的監護人在和她接觸兩周後突然反悔,給孩子爸爸打電話,要求毀約,要放棄監護人身份。

我被一個來自國內的14歲小留學生刷新了「三觀」……

作為朋友的朋友,孩子爸爸輾轉找到我,因為兩天後孩子有個教育局的入學考試,請求幫忙接送。

同為父母,這麽小的孩子背井離鄉,無依無靠,牽掛之情感同身受,自然義不容辭的答應了。

之後開始了和國內頂級教育環境下培養出來的中學生,費勁而艱難的溝通之路。

我被一個來自國內的14歲小留學生刷新了「三觀」……

從開始微信聯繫,小姑娘永遠一副不在線的狀態,無論你是詢問信息、地址,或是開導安慰,永遠都是石沉大海,各種考試信息提前傳達給她,無任何迴音,情急之下,問,「你在嗎?」答:「在」。之後繼續消失。

考慮到微信交流不暢,決定親自去看看孩子的處境。出發前,告訴她,我一個小時到你那裡,微信聯繫。一個小時後,面對成排房屋,無論怎麽呼叫都無應答。不得已,挨家挨戶敲門,半小時後終於找到,問怎麼不回復?答:我要睡覺。

我被一個來自國內的14歲小留學生刷新了「三觀」……

帶其辦理銀行卡,我正在代其排隊,和人焦灼溝通當中,突然小姑娘說,聽說加拿大的咖啡好喝,周圍有嗎?我現在就要喝……

帶去就餐,拿起菜單點完後,說,我還要汽水;吃完飯要喝咖啡,考慮到已經是晚上了,為其點了中杯,突然衝過來說,「給我換大杯!」

全程交流,無論你和她交談任何問題,都如同沒聽見,問,「在聽嗎?」答,「嗯」……

我被一個來自國內的14歲小留學生刷新了「三觀」……

送回住處,下車端著咖啡就走,既沒有再見,也沒有謝謝,全程無稱呼。

為了完成家人的囑託,我腆著臉跟進去,跟homestay的主人寒暄,說話間,小姑娘穿過我身邊徑直上樓關門,再沒露面…….

之後所有的交流又回歸到永無回復的微信呼叫,無論有多麽緊急的情況,回答都是一個字「嗯」。

我被一個來自國內的14歲小留學生刷新了「三觀」……

坦白說,我非常願意以略顯「惡意」的想法去揣測,小姑娘的成長曾經有過特殊的經歷,所以才形成了如此不尋常的與人相處之道——只有這樣,才能對中國的教育環境抱有一絲絲希望和信任。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中加教育對比」的文章,大概意思是,中國教育體制中特別在意的,恰恰是加拿大教育體系中比較放鬆的,而中國教育中特別淡化的,恰是加國教育非常重視的。

比如,禮貌和規則意識。這個是加國學校以及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孩子在公眾場合是不是保持安靜有序?與人相處是不是禮貌有度?上學期間是不是學會了基本生活技能——無論你家裡多麽富甲一方,你是不是有過各種社會工作實踐經驗?你是不是與人能夠輕鬆順暢的交流?

我被一個來自國內的14歲小留學生刷新了「三觀」……

中國的孩子從小的教育中,更在意的是你考了多少分?為什麽乘法口訣會背成「三七二十八」?為什麽這次考試又是99分,那一分丟的多可惜?!

中國家長和老師口中的「好孩子」,一定有一個重要的考核指標,那就是——學習成績好。此外的一切都是這一核心內容的「錦上添花」,考卷不及格,再優秀的孩子,都如同折翼的天使,斷臂的維納斯,略顯缺憾。

只要考試成績出眾,其他的一切都是小事,孩子沒禮貌是「高冷」,情商低是「傲氣」,脾氣怪是「個性」,叛逆是「有主見」。

所以,我很難想像,來自於全國排名都在前十名的所謂「名校」的中學生,走出社會,幾乎張嘴和人說話不懂得需要稱呼;在自己遇到困難被幫助後,不會說一聲謝謝;與人交談時不知道回應………

我被一個來自國內的14歲小留學生刷新了「三觀」……

好朋友的女兒Sara,從小在加國長大,我認識她的時候,小姑娘剛剛13歲,穿著弔帶運動背心,蹬著自行車,皮膚被北美的紫外線曬得黝黑,遠遠的向人問好示意。

愛運動的Sara在學校參加樂隊,和同學自己拍MV電影,運動會上總有她從不放棄堅持到最後的身影,從普通學校考到了天才班,小姑娘像一隻「健碩的小鹿」,永遠保持著她積極、樂觀、熱情、幽默風趣的「大牌」氣質。

有次朋友倆口子在我家聚會,Sara一人在鄰居家玩耍,很晚的時候,朋友突然接到Sara打來的電話說,「媽媽,我已經回家睡覺了,你們在阿姨家好好放心玩吧,不用著急趕回來。」

可以說,這才是北美的教育體制留給我的縮影。

我被一個來自國內的14歲小留學生刷新了「三觀」……

不得不承認,和歐美相比,中國人和歐美人在不同的年齡段,做著不同的事情:如歐美孩子在玩兒,中國孩子在拚命學習;歐美青年在學習,中國青年在拚命地遊戲;歐美中年人顧惜身體,中國中年人在拚命賺錢;歐美老人頤養天年,中國老人拚命健身。

我承認,孩子的教育成長是學校、社會和家庭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是,當一個社會對一個「健全」人的「考核標準」變得唯一而簡單粗暴時,勢必會影響到學校和家長的教育理念。

我被一個來自國內的14歲小留學生刷新了「三觀」……

最近網上很流行一個帖子《你不捨得教育孩子,社會會幫你教會他》。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不落下一個孩子」,而不應該是「淘汰和過濾孩子」。

回首我們的求學經歷就會發現,讀書時曾經埋頭死磕的那些奧數題,在你今後的人生經歷中,可能再不會用到一絲一毫。但是,曾經讀過的「閑書」,交過的朋友,聽過的講座,甚至因為撒謊挨過的那一頓「揍」,都在我們的人生經歷中留下了永遠抹不去的印記,甚至,伴隨著我們的一言一行,造就了我們每個人不同的處事情商和社會決斷力。

我相信,這才是決定一個人心胸格局和人生舞台最關鍵因素。

至少,讓別人舒服,才會讓自己的路越走越寬,才不會時時遭遇「人在囧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