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光在資料館刷片怎麼夠,難道你不想成為我們的一員嗎?

光在資料館刷片怎麼夠,難道你不想成為我們的一員嗎?

文 | 王玉超

第一次被朋友帶到小西天,是2013年的冬天。我知道,這相對於太多北京甚至全國的影迷來說,認識這裡的時間都還太短。

那一天,看的是奉俊昊的《殺人回憶》,600人的大廳幾乎滿座,粉色的「學術觀摩」電影票、影片結束後的全場鼓掌,在我看來都是那樣的新奇。

那一天,我第一次感受到,觀影,似乎不只是娛樂,更是向生活的致敬。也是在那一天,我才知道,在北京西北三環內,還有這樣一處屬於電影的聖地。在這裡觀影,是種儀式,也是種享受。

2015年初秋,在進出小西天上百次之後,我再次來到了這裡。只不過,這次不是路過大門繞到後方藝術影院的入口,而是進了大門,向主樓後的小紅樓徑直走去——也是朋友告訴我的,除了藝術影院對外開放,這裡還對外招收電影專業研究生。

這裡是中國電影資料館,而它的另一個名字叫,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

至今我還記得當時保研面試時,一位老師問我為什麼不先工作的答話:我的母校教會了我什麼是夢想,而我相信,這裡將會讓我的夢想起航。即便是今天,再有人問我為什麼選擇這裡,我依然會回答同樣的話,而事實上,我的夢想也確實正在這片沃土上生根發芽。

不同於其他的高等院校,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生部每屆只招收20個學生,分為中國電影史研究、外國電影研究、電影理論與美學、電影產業、電影創作等多個方向。大家統一住在宿舍,而宿舍距離上課的小紅樓以及藝術影院,步行最多5分鐘就到。

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是在進入這裡前想都不敢想的,要知道,在一個名為「電影資料館的孩紙」影迷群里,甚至有人為了來藝術影院觀影,特地在小西天租了房子,開句玩笑話,幾年的房租可比研究生三年的學費高多了。

離影院近了,離電影也就更近了。這裡的近,不止是因為地理位置,更是因為全方位的沉浸。

每晚藝術影院的放映,每周二下午的電影教學觀摩,課上老師的影片分析,周末旁邊中影巨幕的大片,再加上吃不飽時,我們在自習教室開辦的「嘯嘯電影院」——班上有位閱片量奇高的同學,每周會給出一份排片表,每晚8點準時在自習教室放映,堅持了大半年之久。總是會感慨,永遠來不及看完想看的電影,而我們與電影相伴的時間總是度過的那樣快。

一年的時間,閱片量自然是高了,更重要的是,看完電影后不再僅是感性的抒發觀影感想了。

細數了一下一年所上的課程,拋除政治英語(免修英語的同學還可以學日語),竟還有11門之多,除了必修課比如中國電影史、外國電影史、電影理論、電影藝術創作(包括攝影燈光錄音)、紀錄片電影研究、港台電視史外,還有各方向專業課比如電影產業、電影創作與理論基礎、當代電影以及個人認為最具有中心特色且具有學科價值探討的由陳墨老師和其他中心最優秀的影史研究專家合上的口述歷史研究,而在此之後,還將迎來李迅老師的電影美學、胡克老師的類型電影等等。

除此之外,每學期中心都會邀請到資深的、身在一線的電影人開設講座,產業界的葉寧、鄭志昊,創作界的俞白眉、陳舒、袁媛,學術界來自世界各地名校的教授如包衛紅教授、朱影教授等。

無論是額外開設的講座,還是外請的北京電影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教授,亦或是中心自己的名師李迅老師、陳墨老師、單萬里老師、李一鳴老師等等,所有的課程課時都非常足量,而老師授課內容的信息量又極大,3小時連上下來,只覺進行了一次又一次頭腦風暴,恨不得把老師說的每一句話記下來,只可惜筆頭的速度跟不上老師說話的速度。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的導師和我們同住一幢宿舍樓,經常會在宿舍院內碰見老師,閑談也好,學術交流也好,去到導師家吃飯、一聊聊一晚都是家常便飯。

與本科同學聚會時戲言,研究生一年學到的東西,感覺比本科四年還多。想想也是應該的,本科期間我們追求的是知識涉獵的廣度,而研究生期間自然需要是知識研究的深度。

中心的環境與其他院校相比,的確顯得有些狹小,我們沒有操場,也沒有什麼可供休閑娛樂的場所,我們所擁有的,就是一幢二層小紅樓。

小紅樓一層與二層中間,有個窗戶,經常會在下課或是自習累了的時候鑽過窗戶,站到窗戶外的小陽台上。

在小陽台上,可以望見不遠處的宿舍以及藝術影院,可以看見後院爬滿牆的爬山虎,可以瞧見小花園裡盛開的花。安寧與靜謐,不足以形容這裡的美好,看似封閉的環境,實際永遠生機勃勃。

總有人詬病,說學術研究就是象牙塔。實則不然,學術研究是可以將實踐上升到理論高度,並指導實踐創新的。而這裡,擁有足夠大的實踐平台,而且,學術研究也更具有實踐前瞻性。

這裡在成立中國藝術電影研究中心之前,首先是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資料館是國家的檔案部門,是一個電影收集、保存、整理以及利用的局級單位。因為這樣的特殊性,中心的研究生有很多可以深入一線了解觀察的機會。

每年都會由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牽頭組織史學年會、新力量論壇等大型學術研討會議,去年新力量論壇在長春電影節期間舉行,研究生部所有同學皆可自願報名前往長春赴會旁聽。

參加論壇的一線導演非常多,賈樟柯、烏爾善、薛曉璐、管虎、程耳等等都被同學們「活捉」簽名、合影,一位同班同學在微博曬他的「捕獲」,那天半個電影界的人佔滿了他的相機。

盛會一年一次,日常實踐天天都有。中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以及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是中國電影資料館牽頭的項目,這兩個項目都是為打造健康與多元的中國電影市場與評價體系而努力,這又何嘗不是每一位有想法、有抱負的電影人所慶許的事情。

有幸成為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項目組的一員,親眼見證了藝聯從無到有的每一步成長,親身感受到為了促成一項事業,身邊的領導與師長所付出的艱辛,哪裡敢再有理由允許自己有絲毫的懈怠。

而身邊也有許多同學、師兄師姐投身參與到其他眾多實踐中,這些都將成為我們將來實現理想的堅實基石。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的北影節,作為全北京每年一次的影迷狂歡節,中心的研究生比任何影迷都有更深入到這場盛會之中——

倒不是說我們可以不買票,而是我們可以有機會參與到電影節展映工作,可以輔助排片、宣傳、活動策劃,當然還有展映時候的敲字幕工作。

誰都在北影節時候看過電影,但不是誰都可以有機會在北影節時候敲字幕的。

在中心求學的這三年,我想我將收穫的不僅是電影的專業知識積累、嚴謹的學術能力、豐富的實踐經驗,更重要的是可以交到一輩子的朋友甚至是愛人。

這裡的學生不多,但比起一個有幾百號人誰都不認識誰的學院,大家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聯繫更加緊密。

大家都喜愛電影,不管本科是否是電影專業,也不管是否是已經工作了多年辭職考研來到這裡,大家都有共同的理想與期望。沒有太多焦慮,也不存在太多競爭與功利,各自在電影的世界中徜徉,有著心照不宣的默契。

當然,大家也不是除了看電影、學習研究啥也不做,不大的廚房裡「叮叮咚咚」的鍋碗瓢盆聲,讓我們的生活有了更多煙火氣息。

可能是學藝術的原因,這裡的每個人都更有個性,也都更有活力,而且,每個人都有很多故事。

在這裡,永遠不要覺得你了解一個人,也永遠不要小視一個人,每個人都有無窮的潛力。

2年前,同門師兄王昕在畢業進入燕園繼續深造後,寫了一篇《求學小西天:一門之隔,兩個世界》的文章,2年後的今天,在來到他口中所說的另一個世界一年後,尚沒有辦法像王昕師兄那樣理性兼帶學術性的描述出這裡的美好,只能藉以感性的文字敘述出這個世界的獨特。

曾和上一屆同樣來自燕園的師兄說笑,我們在小西天取經,然後再回去。現在想想,在這裡取經不假,至於回與不回,權當緣分。

期待與你相遇,在屬於我們的太平盛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豆瓣閱讀 的精彩文章:

不看諾蘭大神的《敦刻爾克》那這些電影你必須看!
涼風有信,一葉知秋,立秋宜讀書
ko問郝眉:你會選擇什麼樣的男人,郝眉答:選你這樣的
你見過穿樺樹皮的東北人嗎
教你一招,不用油,不用煙熏火燎做排骨紅燒肉,省事好吃,快收走

TAG:豆瓣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