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孔子「仁學」中的「君子」與「小人」

孔子「仁學」中的「君子」與「小人」

《孔子學說的網路世界》(連載之二十四)

四、孔子「仁學」中的「君子」與「小人」

孔子認為「仁」的境界非常之高,以致他自謙說自己不敢被稱為仁者。

《論語.述而》: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孔子說:「如果說聖和仁,我實不敢當。我只不過是朝著這個方向不厭其煩的去努力,不知疲倦地教導弟子們這樣做而已」。曲高和寡怎麼辦?孔子作為極高明的老師,於是給大家找到了一個通往仁道的階梯——「君子」,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小人」也應運而生。

本來,在西周時期,「君子」與「小人」均有其特定的含義。「君子」是指當時的貴族,「小人」指社會底層的勞動者。

《國語.魯語上》:「君子務治,小人務力」。

意思是:君子負責社會的治理,小人主要從事體力勞動。

《尚書.無逸》: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

周公說:「啊!君子居官為政,切不可貪圖享樂啊!要先知道種莊稼的艱難,然後才可以享受安逸,這樣就會了解小老百姓靠什麼賴以生存。看那些小老百姓,他們的父母勤勞地耕種收割,而他們的子女卻不懂得種莊稼的艱辛,貪圖安逸,行為粗野,既而放肆無禮,乃至於輕視侮慢他們的父母,說:『上了年紀的人,孤陋寡聞什麼都不懂。』」

隨著社會風俗和語言文字的變遷,到春秋末年以後,「君子」與「小人」逐漸成為「有德者」與「無德者」的稱謂。

《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君子不盡人之歡,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見聞廣博而記憶力強,又能謙讓,樂於作善事而不懈怠,這樣的人就叫做君子。君子不刻意處處事事去討別人的歡心,也不要求別人時時刻刻對自己忠心耿耿,這樣才能始終保持永久的交情。

在《論語》中,孔子及其弟子們更是強化了「君子」與「小人」的道德內涵,成為抑惡揚善的有力武器。

君子之道——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論語.憲問》)

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方面,我沒能力做到。有仁德的人不憂愁,有智慧的人不困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這是老師講他自己啊。"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論語.公冶長》)

孔子說鄭國的大夫子產,「有四種行為合乎君子之道:他為人處世很謙恭,侍奉君主很敬重,對老百姓有恩惠,讓老百姓服勞役合乎時宜。」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君子以道義為本質,通過禮去實行它,用謙遜的語言表達它,用誠信去成就它。這才是君子啊!」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同上)。

孔子說:「君子謀求聖賢之道,不謀求衣食。耕田的人,也難免會餓肚子;學習聖賢之道的人,就可以做官拿到俸祿。所以君子只擔心道沒有學好,不擔心貧窮。」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論語.憲問》)。

子路問怎樣做才能稱為君子,孔子說:「提高自己的修養,對人謙遜恭敬。」子路說:「這樣就行了嗎?」孔子說:「提高自己的修養,使人心安定。」子路說:「這樣就行了嗎?」孔子說:「提高自己的修養,使百姓過上太平的日子。這一點,連堯舜都不敢說已經做得很好了。」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論語.子路》)

子貢問:"如何做才能稱為士?"孔子說:"對自己的行為保持羞恥之心,出使國外,能夠不辱使命,這樣的人就可以稱為士了。"子貢進一步問:"次一等的士是什麼樣?"孔子回答說:"家庭之中的成員稱讚他孝敬父母,鄰里鄉親稱讚他友愛兄弟。"子貢又問:"那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說:"說話守信,行動果斷,講起話來硬邦邦的普通百姓,也可以說是次一等的了。"子貢問:"那麼現在當官的那些人怎麼樣?"孔子說:"嗨,這些氣度狹小的人,怎麼能稱得上士呢?"

子貢問問題總是願意窮根問底,這是子貢性格當中的優點。從另一方面看,人是有不同境界的,古人常有聖人、君子、士、小人等等之區別,這段對話單對"士"而言,就存在三種不同的層次。其實,能夠區分不同境界、不同層次的人,就是一個智者,有了這樣的智慧,就知道該如何與人打交道了。

君子之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事情要考慮:看人、看事要考慮是否看清楚、看透徹了,聽話要考慮是否聽清楚了,有沒有弦外之音?對人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表情要考慮是否謙恭,言談時要考慮是否忠誠,做事時要考慮是否敬業,有疑問時要考慮向人請教,憤怒時要考慮是否有嚴重的後果,見到好處時要考慮是否合乎道義。」

君子之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論語.季氏》)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要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大人物、敬畏聖人的言論。小人不懂天命因而也就不知敬畏,不尊重大人物,嘲笑侮謾聖人的言論。

君子之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同上)。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戒:年輕時,血氣還不成熟,要戒女色;年壯時,血氣正旺盛,要戒爭鬥;年老時,血氣已經衰落,要戒貪婪。」

君子之過——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子貢說:「君子的缺點,象日蝕月蝕。一有缺點,人人都能看見;一旦改正,人人都會敬仰。」

君子之惡(wù)——子貢曰:「君子亦有惡(wù)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shàn)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jiāo)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jié)以為直者。」(《論語.陽貨篇》)

子貢說:「君子也有厭惡嗎?」孔子說:「有厭惡。厭惡宣揚別人缺點的人,厭惡身居下位卻毀謗上司的人,厭惡莽撞無禮的人,厭惡專斷頑固不化的人。」孔子說:「賜啊你也有厭惡的嗎?」子貢說:「我厭惡抄襲別人還自以為聰明的人,厭惡桀驁不馴還自以為勇敢的人,厭惡攻擊別人的隱私還自以為正直的人。」

君子易處——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論語.子路》)

孔子說:"在君子手下做事容易,但想討他歡心很難。用不正當的手段討君子歡心,他會不高興的。等到君子用人的時候,他會量才施用,用人所長。在小人手下做事困難,但想討他歡心很容易。討小人歡心雖然用不正當的手段,他也會很高興。等到小人用人的時候,他會橫挑鼻子豎挑眼,求全責備。"

《論語》中,還有許多將「君子」與「小人」對比的言論,精彩紛呈,令人拍案叫絕!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胸懷坦蕩,小人患得患失。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行。小人則與此相反。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能夠以道義包容不同的意見和想法,營造和諧的氛圍;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卻心口不一。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泰然自若而不矯揉造作,小人矯揉造作而不泰然自若。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君子奮發向上,小人自甘墮落。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念念不忘的是德行,小人念念不忘的是田宅;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唯利是圖。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別人。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即使在走投無路時候,仍能堅守自己的志向和節操;小人走投無路的時候,就會胡作非為。

微信號搜索:中華詩文學習,或shiwen_xuexi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詩文學習 的精彩文章:

《離騷》中十句千古名言,影響深遠
【美文悅讀】適合就好
智者不銳,慧者不傲,謀者不露,強者不暴
【現代詩賞析】樹
唐朝六大詩人的經典名句,你知道多少?

TAG:中華詩文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