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彩虹 雨中麥積山

張彩虹 雨中麥積山

帶著征途的疲勞,下了火車,在旅館稍作休息,我與丈夫、女兒便帶著期待的心,登上開往麥積山的公交,於8月21日上午九點多到達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25公里的麥積山風景區,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麥積山,原名麥積崖,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世界遺產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館」。五代天水人王仁裕撰寫的《玉堂閑話》中說「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崗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塊石,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言辭雖有些誇張,但形象地說明了麥積山得名的緣由。麥積山位於秦嶺西段的北麓,高142米,松竹叢生,清流遍地,山巒疊翠,春來一片蒼翠,夏日山花爛漫,秋季白雲紅葉,冬天玉樹瓊枝,頗有四季皆景的南國風光,自古有「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譽。「石窟窟龕鑿於高20-80米、寬200米的垂直崖面上。存有窟龕194個,其中東崖54窟,西崖140窟,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800餘尊,最大的造像東崖大佛高15.8米,壁畫1000餘平方米」。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麥積山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也是我慕名尋訪麥積山石窟的重要原因。

車子終於在麥積山停車場停下,四周的綠浪,清涼的空氣,涼爽的氣候舒適宜人,與乾旱、戈壁無邊的甘肅印象沒有絲毫的牽連。這裡,遠望起伏不斷的綠色山嶺,像橫亘在遠天的長城。這個綠色的屏障將北邊乾燥的空氣隔離開來,使我們彷彿到了潮濕的江南。

太陽改變了心情,一改往日的惡毒焦躁,雲兒已經覆蓋天空,剛到麥積山時,陽光的縫隙中已經在滴著稀疏的雨點。不幾分鐘,天空便飄起了雨,雨點忽大忽小,行人三三兩兩,打開了花花綠綠的傘,不一會兒,太陽便隱藏雲層後面,烏雲籠罩著麥積山,此時的麥積山,除了恢弘大氣外,還給人平添了濃濃的神秘感與浪漫情調。拒絕旅遊觀光車的召喚,用腳步丈量麥積山的高度,就像用心去體會中華民族千年的文明之河。剛才還是小雨,但到山腳時,已變成了毛毛細雨。那雨小得如針尖兒,似牛毛。仰臉看似有雨但飄到皮膚上卻沒有感覺。濕漉漉的空氣中,陽光會時不時露露臉,太陽與雲在捉迷藏,變著臉的麥積山,如風韻十足的少婦,在給遊人撒嬌呢,時而明媚陽光,時而明眸掛淚,一切都很情緒化。受它的感染,思緒也跟著它的風姿飄舞起來。這恰如清朝翰林邑人吳西川在《麥積煙雨》描寫的「最宜秋雨後,兼愛暮時煙」,這種煙雨蒙蒙,清新而縹緲的風采尤其撩人心思。「麥積煙雨」為秦州十景之一,看來,今天我們就要游在麥積煙雨中了。

遠方的山,雲飄霧繞。透過密集如蓋的樹冠,看到半山突起一座形似麥草垛的山峰,無疑,麥積山已在眼前。舉目望去,懸崖峭壁之上,那密集的洞窟與蜂窩一般。山崖被形容為「千瘡百孔」絕不誇張。棧道隨洞窟凌空飛架,彎曲迂迴如盤龍之姿,形成一個氣勢雄渾的立體棧道網路。那行走在懸崖峭壁立體式的「游龍」身上的人,該有怎樣的感受?我未來的感受與他們一樣嗎?遠望那些身著各色衣服的遊人,那一份驚險,那種心驚肉跳的感覺可想而知。他們的說話聲從高處傳來,與鳥語相合相疊,嘰嘰喳喳,形成一種時斷時續的音流,很是悅耳。山下寺院天藍色的廊柱上寫有「行經千折水,來看六朝山」的楹聯。側面的長廊上,有麥積山著名洞窟介紹的圖片與文字資料。為了更好地鑒賞石窟中的作品,我在這條長廊上仔仔細細地看,反覆咀嚼、品味洞窟中的代表作品的藝術特色,以給遊覽增加一些智慧元素。

資料介紹:「麥積山石窟始建於後秦(384年―417年),大興於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時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後又有所發展。西魏文帝元寶炬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死後,在這裡開鑿麥積崖為龕而埋葬。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間(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亡父建造七佛閣。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在麥積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後經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斷的開鑿擴建,遂成為中國著名的石窟群之一。約在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這裡發生了強烈的地震,麥積山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毀,使窟群分為東、西崖兩個部分」。

從東崖的棧道上行,入眼的洞窟都被鐵絲網封閉,這是為了保護這些年代久遠,已經不起損毀的寶貴財富。沿著棧道上行,見到位於西崖中層東端的65窟。據導遊介紹:「此窟建於西秦或北魏早期,存造像均為南宋。原造像全毀,僅存束帛佛座和背光。窟內正壁塑交腳彌勒菩薩一尊,內著祗支外穿通肩大衣,結跏趺坐。左右各立中年女性供養人一尊,高髻花冠橢圓臉,眉彎長與鼻相通,眼角上翹,小嘴,著當時世俗女式服裝,外著交領長衣,右邊腰中系帶,長裙蓋足露腳尖,右手握拳上舉、左手下垂、衣紋線條自然流暢、身材窈窕、俏麗潤秀、個性鮮明,為當時上層社會年輕貴婦的真實寫照。左壁菩薩,頭頂方巾、額有毫光、袒胸、內穿斜領小衣,外著開領長衫,兩手重疊於腹前,手心向上,作觀音相。右壁菩薩頂束高髻,面形與左菩薩相同。左、右壁菩薩面目端莊秀麗、儀態典雅、肌膚細膩、怡然自得、溫婉可親,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徵」。導遊那優美的語言,如竹筒倒豆子一樣的語速,使人還沒來得急領會,就逼迫跳過。也許這是工作節奏所迫,也是利益驅使,因為山下還有很多遊人,這趟解說結束後,就可以再攬新的生意。

繼續在「之」字形的棧道上行走,見到第78石窟,這是北魏早期雕塑的,是麥積山最早開鑿的洞窟之一。凝視那剽悍雄健,富於野性的形象,想到遠古人類的生活環境與生活狀態,體現了那個時期人們嚮往戰勝自然的理想。走馬觀花,到了西崖上層西端的121窟,據介紹:此窟建於北魏晚期,宋代重修。此時的雕塑屬於雕塑史上的精練提高階段,秀骨清像,生動活潑。此窟「三壁龕內各塑一佛。正龕內左、右壁中門內兩側塑二力士。佛上半身為宋代重塑,下身衣裙搭於座前呈三瓣式下垂,結跏趺坐於方台上,弟子穿袈裟,下著裙。左弟子塔螺旋髮髻。菩薩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菩薩與弟子緊緊相依,面帶笑意,雙手合掌於胸前,作拍手狀,似在竊竊私語,會心交談,充滿著青春活力與動人的情感,觀之,如臨其境,使人倍感自然與親切。據說,這是首次將鮮活生動的生活畫面引入佛像雕塑,雕塑風格一改往日的肅穆冷峻,將世俗中少男少女的傳情瞬間永久地凝固於莊嚴的佛的兩側,不能不說是對佛的造像儀規的強烈衝撞。力士頭部宋代重修。「左力士袒上身,下著裙,披巾於腹部穿圓、交叉,左手持金剛桿而立,右手提風帶,右力士著寬袖上衣,下著長裙,垂手而立,身穿護身鎧甲,剛健雄武,具有一種威嚴震懾的氣魄」。那睿智的微笑,暗含著對現實的蔑視,表現出對人生榮辱的淡忘和超脫世俗之後的瀟洒與輕鬆。此窟為北魏晚期代表性重要沿窟之一。轉眼到了127窟,這個頂高4.5米,四周高3.95米,面闊8.60米,進深5米的平面橫長方形的大型頂窟,其內保存了西魏精華壁畫100餘平方米,是一個藝術殿堂,窟頂正中設計為橫長方形藻井,四周有四個梯形坡,窟內的正壁、左壁、右壁各開一淺龕,洞窟四壁和整個窟頂全是壁畫。筆法粗獷奔放,令人遐思。那經久不衰的形象,千年不褪的色彩,使人幻想,歷史就在眼前,古人就在眼前,他們當時繪上去的心情,那手握畫筆精心描繪,那站在高架上或仰面或側身或躺卧,用盡各種姿勢創作描畫的情景,彷彿就在眼前,那些常年從事精工細雕的畫家啊,你們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克服重重困難,是否傾盡畢生精力,完成這些壁畫,達到養家糊口的目的。應該說,這些當時被稱為畫工的底層平民,也沒有想到他們的筆跡竟然綿延曆史長河,為歷代人們瞻仰。

繼續行走到建於北周時期的44窟,「正壁龕內塑坐佛一身,龕外塑左右脅侍菩薩各一身,左、右兩壁後側塑弟子各一身。佛高1.60米,水渦紋高肉髻,內穿僧祗支,胸前繫結,外披通肩袈裟,結跏趺座。肉髻、胸前、衣裙上均殘存彩繪痕迹,覆於佛座前的懸裳衣褶俱呈圓轉的線條,質感厚重,層次分明,富有裝飾趣味。佛面容飽滿瑩潤,神情典雅聖潔、微微俯視、和藹可親,被譽為「東方蒙娜麗莎」。「龕外脅侍菩薩高1.30米頭戴冠,發呈三縷,披於肩上又垂至臂肘,袒上身,披巾繞肩。佩項飾,下著裙,側壁弟子高1.07米,形象質樸」。導遊介紹說,這已經屬於雕塑史上的創新階段,具有珠圓玉潤之美感。反映出人類沉醉於對現實生活的追求和對佛國世界的嚮往之情感。在一個接一個的洞窟前走過。到了第37窟。窟龕內塑「坐佛一身,右側一脅侍菩薩。主佛高2.10米,頂作低平螺旋髻,略有殘損,面形方圓,著通肩架裟,善跏趺座於方形座上,中踩半圓蓮台,體軀健美,神態安詳。右脅侍菩薩,高1.85米,頂蓄高髻,戴華髻冠,面容豐滿,形體修長,雙手自然交叉於胸際,體態優美,表現手法簡練、生動,是麥積山隋代造像的精品。這些豐滿誇張的藝術雕塑已經屬於新發展期。

轉眼到了東崖西側最高處的第5窟,位於上七佛閣左側。「建於隋代、初唐、經宋、明重修。中窟塑一佛二弟子四菩薩。雖經後代重修,仍保持著隋末唐初的造像風格。中窟外兩側各開一圓拱形大龕,每龕內各塑一佛二菩薩。菩薩花蘿高冠,面目端莊秀麗,胸部半袒、雙臂外露、肌膚豐腴。但姿態服飾有別,體形微呈型扭動曲線,婀娜多姿,後人形象地稱唐代的菩薩如宮娃,具有「豐滿圓潤」的藝術風格。另外,據介紹,隋唐期洞窟由於地震塌毀保留甚少,以第5窟(牛兒堂)為代表。該窟外壁壁面上成排的供養人壁畫,是研究唐代服飾等方面的珍貴資料。北周造像以七佛為主,在繼承西魏秀骨清像的特點的基礎上,變為「面短而艷」的風格,開啟了唐代造像豐滿圓潤的先河。

跟著遊人來到上七佛閣,又名散花樓,在編號上是第4窟,是「北周大都督李允信為其亡夫而建,寬31.7米、高15米,分前廊後室兩部分,是中國現存仿宮殿式佛窟中最宏大的一個洞窟,也是麥積山位置最高的石窟。飛天壁畫中,其中有五幅屬於著名的「薄肉塑壁畫」,其技法高超完美,屬國內罕見」。那七梁八柱,不知是如何建造上去的,在如此高的山崖上,建造難度可想而知。那覆蓮瓣形柱礎,建築構件無不精雕細琢,體現了北周時期建築技術的日臻成熟。後室由並列七個四角攢尖式帳形龕組成,帳幔層層重疊,龕內柱、梁等建築構件均以浮雕表現。因而,麥積山第四窟的建築是全國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模仿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的崖閣建築。造像個個神態鮮活,表情不一,表達的心境也各不相同。平拱藻井也是此窟特點,它屬於單檐廡殿式洞窟,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站在麥積山石窟最高處,人們皆不敢俯視山下,可是由於好奇心的驅使,硬是硬著頭皮,站到護欄邊往下看,真真是頭暈目眩。垂直高度的可怕和飄在遠處的雲,剛剛飄過的太陽雨,太陽燦爛的臉,周圍的蒼松翠柏,移開目光時覺得天旋地轉。那份令人震撼的陡峭,以及被懸在半空的感覺,使你時刻不能忘記要牢牢抓住欄杆。

又到了位於西崖中層東端的第165窟。建於西秦或北魏早期,原造像全毀,僅存束帛佛座和背光。窟內造像全為宋代作品。正壁塑交腳彌勒菩薩一尊,內著僧祗支外穿通肩大衣,結跏趺坐。左右各立中年女性供養人一尊,高髻花冠橢圓臉。眉彎長與鼻相通,丹鳳眼,四瓣小嘴,著當時世俗女式服裝,外著交領長衣,右邊腰中系帶,長裙蓋足露腳尖,右手握拳上舉、左手下垂、衣紋線條自然流暢、身材窈窕、俏麗潤秀、個性鮮明、為當時上層社會年輕貴婦的真實寫照。左壁菩薩、頭頂方巾、額有毫光、袒胸、內穿斜領小衣,外著開領長衫、兩手重疊於腹前、手心向上、作觀音相。右壁菩薩頂束高髻,面形與左菩薩相同。左、右壁菩薩面目端莊秀麗、儀態典雅、肌膚細膩、怡然自得、溫婉可親,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徵。宋代在麥積山的開窟甚少,但對許多早期造像進行了重修。第165窟的宋代重塑觀音菩薩像及供養人像具有較高的水平,反映了宋代造像世俗化的特點。麥積山大型經變畫和本生故事畫,以127窟的壁畫保存最好。其重要作品有西方凈土變、維摩詰變及薩埵那捨身伺虎、睒子本生等。特別是其經變畫是目前國內石窟現存最早、最成熟的北朝大型經變畫,對敦煌莫高窟隋唐以後的大型經變畫產生了積極的影響。123窟的童男童女等均是水平極高的代表作品。

在準備向西遊覽時,發現最東面還有幾個不起眼的小石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便向東走去,其他洞窟門全鎖著,只有一個洞口敞開,往裡一看,有一個中年人正盤腿坐在裡面,一面注視佛像,一面用筆往放在膝蓋的本子上寫著什麼。他上穿灰色背心,下穿深藍色褲子,穿著非常樸素,與田間的農民沒什麼兩樣。問他是否是在修補造像,他說是。趁此機會,看見他身後的土台上放有顏料和麻批,細看才見,他腳前有一小捆已經經過軟處理、碼得很整齊的小麥秸稈,那秸稈好像很結實,細細絨絨的,他是根據古代塑像用麥秸稈和泥的方法在對損壞處進行悉心修補。只是,塑像破損處露出的秸稈很粗糙,而今天修補時,泥很細,就像我們和的麵糰一樣,裡面攪了些細如麻絲兒的秸稈。他能在這裡做修補工作也不是一般人,我隨口問道:「你是研究麥積山石窟的專家吧?」他說:「是麥積山石窟研究所的。」「你在這裡修補需要多長時間?最少半年吧?」他回答:「要三四年時間,大部分造像都需要修補。」我感慨道:「這裡古人的雕塑千古流芳,你修補了它,你也可以千古流芳了。」他說:「沒那個必要。修補,讓文化遺產壽命延長就可以了。」修補麥積山石窟是要記在修補史上的,雖然他的回答很淡定,但麥積山石窟無疑不會忘記他。我們談了較長時間,包括他從北京來這裡工作的時間,他的家人等等,石窟修補方法:先去塵,和泥,用很小的木片往上塗抹,等干後才能上顏料,最後還要把表層做舊等,這樣看上去,才會自然,才會凸顯歲月的滄桑感等等。看著塑像修復工序這麼細,那壁畫修復與臨摹就更不用說了。很羨慕他能有資格坐在這裡細心工作,俗話說:「慢工出細活」,這修補工作是快不得的,要揣摩塑像原來的形態,比如有的塑像臉龐只剩下一半了,有的眼睛嚴重損毀,眉毛也不顯了,這都要靠研究人員細心研究後,在脫落邊緣用幾種原料做成的泥巴小心翼翼地貼在殘損部,在大塊脫落的殘缺部,用麻和泥巴等仔細填充,使其「恢復原貌」,如其說是修補,但很多地方已經是創新了。看看他滿是塵土的涼鞋,屁股下滿是塵土的坐墊,身邊放置泥沙、顏料盒、畫筆和速食麵、水杯、毛巾等什物,就知道今天他的午餐是在這裡解決的。研究人員不能像機關幹部那樣西裝革履,他們天天與要在千年洞窟里與塑像對話,與歷史交流。這種工作是寂寞的,但卻是最有意義的,因為他們修補的是世界文化遺產啊。我有很多話需要問,一如想揭開石窟神秘的面紗一樣。但由於時間限制,我為他拍了一張照片,別匆匆與他告別,臨別他說:「你可以買書學習啊,看不懂時就反覆看,看多了就懂了」。呵呵,儼然一副教育學生的模樣。

為了挽救麥積山石窟,國家文物局召集眾多專家對石窟進行維修,從1976年開始的幾次大型維修,到後來不間斷的小型維修,這些研究人員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祝願他們工作愉快,願祖國的文化遺產在他們的妙手維修後散發出更加燦爛的光輝。

下山時,空中又飄起了毛毛雨,麥積山的一切又一次被裹進神秘里。我與丈夫、女兒全把傘合住,特意享受麥積山雨的詩意,因為,我不知道今生還有無機會再來看它,戀戀不捨的腳步是否留下我對大自然人文景觀的無限鍾情。留一瓣心香在這裡,尋覓永久隱藏的史話;留一瓣心香在這裡,詮釋對文明永遠的嚮往!

2014.8.19

作 者 簡 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參菩提 的精彩文章:

夏秋實 給兒子講故事
你是我的小同桌,我想和你敘敘舊
《萬年伏羲山》系列散文之十一
「那年中秋」有獎徵文
劉淑蘭 做個平常人

TAG:行參菩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