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瓷器器型種類大全——解釋大全

瓷器器型種類大全——解釋大全

壁瓶——為諸多瓶式的一種,以掛於壁面而名,又稱「轎瓶」、掛瓶。器型為常見花瓶、尊等豎部的一半,靠壁一面平坦有孔,以利於懸掛於牆壁上,做家居裝飾之用。

唾壺——承唾之器。魏晉、南朝時常用的隨葬陶瓷器。早期造型較晚期優美,大口、圓球腹、高圈足,形似尊。後逐步演變為盤口、扁圓腹、平底或假圈足。南朝時還配以蓋和托盤。

雞冠壺——遼代特有的陶瓷器型。亦稱「馬鐙壺」、「皮囊壺」。是模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樣式而燒制的陶或瓷壺。裝水或盛酒的器皿。

花澆——澆花用器。流行於明清。明永樂花澆頸長、腹圓,口圓形,常繪以海水、纏枝蓮紋。宣德花澆頸較短,腹稍扁,寬頻式柄。清雍正花澆口作窄流,頸細且長,肩腹下飾菊瓣紋。

軍持——一種盛水器,又名軍墀、君遲、群持、捃稚迦、凈瓶等,為雲遊僧人、伊斯蘭教徒盛水洗手用具。這種外國器形大約在隋唐時期傳入我國,在我國卻長盛不衰,從唐代至清代的南方北方窯口均有持續生產,大量出口。品種豐富,時代特徵鮮明。

桃式洗——是洗的一種式樣。淺體,形如半個桃子,故名。宋代龍泉窯、官窯均有製作,明清時景德鎮窯、宜興窯亦有製作

梨壺——壺身為梨形,彎流曲把,矮圈足。永樂時青花梨壺矮頸,圓腹,彎流,曲把,尖頂蓋,圈足稍高。成化時器身較前期略長。

背壺——典型的泥質製品,其造型的基本特徵是:喇叭形口,瘦長鼓腹,腹部有一對環耳。

日月罐-——月罐是一種流行於清朝康熙至乾隆時期的瓷罐器皿。直口,短頸,溜肩,腹微鼓,淺圈足,底內凹。因其凸形蓋和腹兩側所飾半圓形凸雕,形似日月而得

觀音尊——尊的一種式樣。侈口,長頸,豐肩,腹下漸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觀音手中所持瓶式,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製,品種有郎窯紅、青花、五彩等。

牛頭尊——瓷製尊器的一種。大口,口以下漸放,垂腹,圈足,造型為口稍巨,直下至肩,無頸,腹較肩尤巨,至底稍殺,旁有兩耳者居多,肩兩側有對稱的蟠螭耳、戟耳或獸頭耳,形似牛頭,故名。

蘿蔔尊——萊菔即蘿蔔,故又稱「蘿蔔尊」。清康熙朝獨特尊式之一,器呈侈口、細長頸下飾雙弦紋、豐肩、長腹下斂、假圈足,足脊窄細若蘿蔔。

蒜頭瓶——是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常見的一種瓶式樣

鳳尾瓶——是瓶的一種式樣。喇叭狀口,長頸,鼓腹,下斂,至底又廣,形狀似鳳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製,產品多為民窯,品種有青花、五彩等。

卧足碗——碗的一種式樣。淺腹,碗底心內凹,以碗壁充當圈足,故稱卧足碗。多見於明清兩代

凈水碗——為碗的一種形式。一般是侈口,下腹寬圓,圈足,有的餅形足或高足。在明末清初時期最為流行用此類型的碗陳設於案桌,供奉神靈。

博山爐——爐的一種式樣。盛行於漢、晉,系仿銅熏爐燒制。因其爐蓋高聳,象徵海上蓬萊三山,故名。使用時,燃香料於爐中,香煙從蓋上鏤孔冒出,有如雲霧繚繞。漢代一般為陶質,南北朝時有青瓷博山爐。

穀倉——一種陪葬物。下部為罐形,上部堆塑樓閣、人物、家畜、糧倉等,故名。三國至東晉時期浙江地區燒制,多為青釉。

耳杯——杯的一種式樣。亦稱「羽觴」。酒具。系仿漢代漆制羽觴,器身呈橢圓形,兩側有對稱的小耳,故名。流行於東漢至兩晉、南北朝,品種有綠釉陶、青瓷等。

壓手杯——杯的一種式樣。口平外撇,腹壁較直,自腹壁處內收,腹壁漸厚,圈足。握於手中有凝重之感,穩妥合手,故稱壓手杯。以明永樂青花壓手杯最為著名。

雞缸杯——一種酒具。敞口,淺腹,卧足。杯上以鬥彩繪畫雌、雄雞及雛雞,間以山石、蘭草、牡丹,故名雞缸杯。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曾名噪一時,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時所仿最佳,幾可亂真。

爵杯——杯的一種式樣。酒具。仿青銅器造型,口沿外撇,圓腹略深,前尖後翹,下承三高足,口沿兩側有對稱的立柱,一旁有耳。明、清兩代均有燒造,有青花、白釉、藍釉及粉彩等品種。

高足杯——杯的一種式樣。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處豐滿,下承高足,高足有竹節形,圓柱形、四方形等。明、清兩代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鬥彩等。

高足碗——碗的一種式樣。造型與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龍泉窯、景德鎮窯盛燒,明清繼續燒造,品種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紅等。

折腰碗——碗的一種式樣。敞口,圈足,碗下腹部硬折,故稱折腰碗。最早見於五代,元代銷行最廣。

【專業從事古董古玩的,如果您手上有上述藏品可以在下方加葳信與我們交流!】

ID:185--2130—8737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錢幣品賞 的精彩文章:

浙江一家遷移祖墳,意外發現老祖宗陪葬古錢幣!
古錢幣有「鏽蝕」嚴重,怎麼清洗保存
古錢幣」作為不可再生之物,收藏價值無法估量!

TAG:古錢幣品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