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二戰末期神秘的日軍「龍兵團」葬身之戰

揭秘二戰末期神秘的日軍「龍兵團」葬身之戰

作者:余戈,戰史作家,1968年7月出生於陝西,作家,著有《1944:松山戰役筆記》,《1944:騰衝之圍》。

(余戈老師)

1944年的滇西抗日反攻作戰,主要戰場大致集中在松山、騰衝、龍陵三處。這是當時日軍第56師團在滇西三角防禦體系的三個支撐點。因為第56師團代號為「龍兵團」,對於這三地之間的關係,一名在龍陵戰場倖存下來的日軍主計軍官(後勤會計人員)石川颱一,曾在其回憶錄中形象地繪圖比喻其為「雙頭龍」:松山、騰衝是兩個「龍頭」,龍陵以西沿滇緬公路延伸到芒市、遮放、畹町,為「龍身」。

借這位日軍主計軍官的比喻,遠征軍滇西反攻最後的戰果,就是斬斷了兩個「龍頭」,砸爛了一段「龍身」,最後,日軍拖著血肉模糊的殘肢退縮到緬甸去了。戰時,一直令日軍諱莫如深的是,「龍陵」的含義為龍的墳墓,「龍兵團」葬身於此,簡直是命中注定。

在松山,遠征軍第8軍斬斷了日軍第一個龍頭——以第113聯隊為核心的「拉孟守備隊」;在騰衝,第20集團軍斬斷了日軍第二個龍頭——以第148聯隊為核心的「騰越(騰衝舊稱)守備隊」。當時策劃「斷作戰」方案,企圖在龍陵擊破遠征軍第11集團軍攻勢,前出救援松山、騰衝的日軍第33軍高參辻政信大佐,則稱這兩支被圍的孤軍為「火中二子」。最終戰事慘敗,這兩個在戰火中哭嚎數月的「兒子」,都相繼「玉碎」了。

遠征軍欲攻取騰衝,必先征服高黎貢山,其時日軍防禦前沿已經推進到這座平均海拔3300米的險峻山系。高黎貢山如同一座巨大的屏障,遠征軍第20集團軍渡過怒江後,首先要仰攻這道屏障,而後才能進入龍川江、大盈江谷地,以重兵合圍騰城。高黎貢山,被當時的美軍喻為「二戰海拔最高的戰場」,那裡的慘烈戰鬥,是在「雲層上的戰鬥」。在攻打高黎貢山時,我軍在凄風苦雨中饑寒交迫,官兵因凍餓而死者甚至超過了陣亡人數,那是「也許只有中國人才能堅持下來」的戰鬥。

攻克高黎貢山後,即轉入騰衝圍城作戰。

擔負攻擊騰衝任務的第20集團軍,總司令為霍揆彰,副總司令方天。下轄兩個軍:一為第54軍,軍長初期為方天兼任,中後期由副軍長闕漢騫升任;另一部為第53軍,軍長周福成。54軍是陳誠「土木系」部隊,本來有三個師,反攻開始後,兩個師(14師、50師)應史迪威之需,調往緬北納入駐印軍序列圍攻密支那了,僅剩下一個第198師,師長葉佩高。為了加強該軍,反攻開始後,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陸續劃撥原隸屬第11集團軍的預備第2師、第36師歸該軍指揮,師長分別是顧葆裕、李志鵬。53軍下轄第116、第130兩個師,師長分別是趙鎮藩(後為劉潤川)、張玉廷(後為王理寰)。該部是張學良東北軍保留下來的唯一一個軍,營長以上軍官以東北人居多。

(霍揆彰)

騰衝城始建於1448年,後明代戍邊軍民又將其修築成一座石頭城,異常堅固。日軍侵騰後,城內居民多數都遁入深山避難,留居城內的當地人不多。日軍從高黎貢山收縮後,轉入城內及其外廓負隅頑抗以待援軍。守城日軍以步兵第148聯隊為主力,配屬炮兵一部,守備隊長為第148聯隊長藏重康美大佐。我軍反攻初期,日軍第56師團曾將師團主力幾乎全部調往騰北增援。但6月上旬我第11集團軍忽然從怒江下游進擊龍陵、松山,日軍迅速將騰北日軍主力調回馳援龍陵。待第20集團軍以5個師合圍騰衝時,日軍防禦兵力已減至約2025人。

編輯: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15級碩士研究生 雷曉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張憲文:中華民國成立在歷史上的「七個第一」
抗戰中不為人知的血戰,交戰三天日軍僅戰死12人?
抗戰期間的進口肥皂是從哪來的?
罕見歷史老照片 抗戰中的中國姑娘們 誰說女子不如男!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