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臨夏為啥叫臨夏?蘭州為啥叫蘭州?

臨夏為啥叫臨夏?蘭州為啥叫蘭州?

蘭州市

蘭州位於黃河上中游的西北黃土高原。蘭州名稱的緣起,據《元和郡縣誌》記載,是由皋蘭山得名。由於古人約定俗成的省略方法,皋蘭一詞去「皋」留「蘭」,得名蘭州。又據《皋蘭縣誌》記載:「皋蘭即蘭州,皋蘭之名,以南山名皋蘭而得名。李唐時渾部內向以為蘭州都督府,而蘭州之名始焉。」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改州,金城郡改為蘭州,置蘭州總管府,府治子城,「蘭州」之稱即始於此,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1941年7月始設蘭州市。現為甘肅省省會。蘭州又稱「金城」,古時沿用此稱時間最久、流傳地域最廣。

榆中縣

早在春秋戰國時,秦「辟數千里,以河為境,累石為城,樹榆為塞」。因縣地處榆塞之中,故名榆中而得名。榆中縣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4年)。

皋蘭縣

因縣地處皋蘭山北麓而得名。清乾隆三年(1738年)設皋蘭縣,始有皋蘭縣名。

永登縣

永登縣始建於東晉十六國前涼時期,後幾經易名,1928年恢復永登縣名。因地處河西乾旱區,意含祝願五穀永遠豐登之意。

臨夏回族自治州

臨夏也稱之謂河州(大夏河邊的州)。《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入於滄海。」被譽為「大禹治水的源頭」。秦漢王朝時就在此設縣、置州、建郡,古稱枹罕,後改河州、導河,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唐蕃古道之重鎮,茶馬互市之中心,有「河湟重鎮」之稱。

康樂縣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始置康樂塞,取「康泰安樂」之意。

永靖縣

古稱「西羌之地」,1929年始置永靖縣,取「永遠安定」 之意。

廣河縣

原名廣通縣,因境內有廣通河流過而得名。後因廣通地名與雲南省廣通縣重名,1957年改名廣河縣。

和政縣

明代初設和政驛,取「人和政通」 之意,始有和政之名。清順治初(1644年)改設和政驛站。1929年始置和政縣。

東鄉族自治縣

1955年5月成立東鄉族自治縣。因此地為東鄉族之發祥地,縣境內以東鄉族人口為主體,故以東鄉族名為自治縣名。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因境內有積石山而得名。北宋設積石軍,金置積石州,均取積石山名。又因境內居保安、東鄉、撒拉等少數民族,1980年6月成立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武威市

武威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東部,石羊河上游。武威在西漢初為匈媽所佔據,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徵服河西,為了紀念這一勝利,後來把這塊地方取名武威,並設武威郡,以顯示西漢王朝的軍威和武功到達河西而得名。西漢時稱姑臧,東漢時改稱武威。明代改涼州衛,清代改武威縣。1985年改為武威市。

民勤縣

古稱宣威縣、武安縣。1928年以此地「人勇知義,俗朴風醇,男耕女織」易名民勤,沿用至今。

古浪縣

因境內有古浪河而得名。明築古浪城,設古浪守御千戶所。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古浪所為古浪縣,縣名沿用至今。

天祝縣

以取縣內佛教寺院「天堂寺」和「祝貢寺」的第一個字而得名。因縣境內藏族人口較多,1955年成立天祝藏族自治縣。

金昌市

金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東部。金昌,因金川河從境內流經,取金字,因金昌系從永昌縣析置,取昌字,二字相合而得名。漢置番和縣,明為永昌衛,清改永昌縣。1981年由永昌縣析置金昌市。金昌盛產鎳,其儲量之多,品位之高,在同類礦床中,居世界第二位,因有鎳都之稱。

永昌縣

永昌之名始於元朝,取「永遠昌盛」之意。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賜名永昌府,明置永昌衛,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永昌衛為永昌縣,沿襲至今。

白銀市

白銀位於甘肅省中部,蘭州市東北部。早在明朝洪武年間就在這裡建廠採礦冶煉金、銀。又因所采之礦多為白銀,故也稱「白銀廠」,白銀由此得名。

景泰縣

景泰位於甘肅省中部,地處黃土高原和騰格里沙漠的過渡地帶。據說以明代宗年號景泰命名。又曰建縣之時,以縣境由原靖遠縣北區、原紅水縣兩地組成,用靖字代靖遠區,用永泰的泰字代紅水縣地,先擬為靖泰,後取靖字諧音恰為景泰,含有永期景象繁榮、國泰民安之意,故名景泰。

會寧縣

會寧位於甘肅省東部。該地原來先後稱西寧縣、會州。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會寧附近發生一次毀滅性的地震,當時人們都在窯洞里熟睡(當地以窯洞為主要住房),躲避不及,傷亡很重。當地地方官把嚴重災情報告給皇帝,皇帝除照例撥款撥糧予以救濟外,還「詔改會州為會寧州」,取會州安寧之意。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之會寧縣。會寧名由此得名。

靖遠縣

靖遠位於甘肅省中東部。靖遠地名取邊遠之地已安定之意。靖遠歷史悠久,自秦、漢至宋,先後有祖厲、鶉陰、會寧、烏蘭、敷文、保川之稱。明置靖虜衛,清改靖遠縣。沿用至今。

天水市

天水地處甘肅省東南部,渭河中游和嘉陵江上游,地當陝、甘、川三省之要衝。天水地名的由來,據《水經注》載:邽(今天水)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龍出是湖,風雨隨之,故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改為天水郡。《秦州志》記載:郡前有湖,冬夏無增減,故有天水之名。相傳,漢武帝時期,在今天水市西南,有一日,突然地顯紅光,雷電交加,天搖地動,山崩地裂。地面裂開一道大縫,天水注入其間,遂成一湖。自此有湖水與天河相通之說,當地民眾稱為天水井。後來,漢武帝在湖帝建起城池,命名天水。天水縣之名始於五代。

清水縣

清水縣始建於西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據史料記載,「其板(指清水縣所處古隴板,俗稱關山),上有清水,四注而下」,下有縣,因此得名。

秦安縣

秦安在西周時,為秦亭的一部分。金正隆二年(1157年)始置秦安縣。秦安之名,意取「期盼古代秦亭之地安寧的願望」。

甘谷縣

甘谷古稱冀城,縣名歷代多變更。據傳甘谷縣名,因宋代名將楊文廣曾在縣城北的城子村築篳籬城抵抗西夏,取名甘谷城,遂有甘谷之名。

武山縣

武山原名寧遠縣,1914年改名武山縣。因縣城南有武城山而得名。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宋太宗太平興國初年,曾在此地築漳川城,後「漳川」傳為「張川」而得名。由於張家川多為回民,1953年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張掖市

張掖地名源自「伸張國掖,以通西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張掖在古絲綢之路上的地位。張掖本來是匈奴觻得王的地盤,故被稱為觻得,漢朝改其名為張掖,意思是伸張中國的臂掖,「以威羌狄」。燉煌之取義大盛,並非實指其時郡治之城市規模的大盛,而是用以象徵漢朝的文明道德猶如日月之光輝一樣大盛。故其首字應以從火的燉或焞為正,無火字旁的敦為俗寫假借。兩郡的命名顯示了漢武帝文武並用、剛柔相濟的雄才大略。

民樂縣

原名東樂。1932年遷縣址於洪水城,取「人民安居樂業」之意,改東樂縣為民樂縣。

臨澤縣

西漢時置昭武縣。西晉時以縣境地貌多沼澤,改昭武縣為臨澤縣。後來縣名多次變更,1929年復稱臨澤縣至今。

高台縣

高台名始於明初設置的高台站,因城西有高高的古台基而得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始置高台縣,縣名沿用至今。

山丹縣

原名刪丹,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置刪丹縣。三國時曹魏因此縣南、北、東三面環山,改名山丹縣,沿襲至今。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因地處古肅州(今酒泉)以南而得名。因縣境內裕固族人口較多,1955年成立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平涼市

平涼位於甘肅省東部,六盤山東麓。公元358年,秦符堅欲討前涼,於高平鎮置平涼郡,取平定涼國之意,平涼由此得名 。

涇川縣

西漢時期,曾在涇河川道設安定縣。北魏太武帝初置涇州。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為涇川縣,始用涇川縣名,因地處涇河川道而得名。

靈台縣

始建於隋、唐時期。因相傳周文王伐滅密須國,密民感念文王功德,遂於今中台鎮築靈台,靈台縣由此得名,相沿至今。

崇信縣

崇信在唐代為「京師西北八鎮「之一,後置崇信軍,始有崇信地名。北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始置崇信縣,縣名沿用至今。

華亭縣

北魏晉泰二年(532年)設華亭鎮,以境內皇甫山麓有華尖山亭而得名。隋大業元年(605年)始置華亭縣,縣因鎮而名

庄浪縣

因境內有庄浪河而得名。元朝初年置庄浪路。明洪武八年(1375年)置庄浪縣。

靜寧縣

以「平靜安寧「之意取名。元、明、清代為靜寧州,1913年改為靜寧縣至今。

酒泉市

在酒泉城東一公里處,是一座清宣統辛亥3月立的大碑,碑面刻有西漢酒泉勝跡」6個剛勁的大字。石碑後有一清泉,名曰酒泉」,距今已有二千年的歷史。據傳,漢將霍去病在江江河西擊敗了匈奴,捷報傳到長安,漢武帝賞賜御酒一壇。霍去病為讓將士們共嘗美酒,下令將御酒倒入金泉之中,讓3軍暢飲。從此,金泉泉水便帶有濃重的酒香,故名酒泉」。還有學者認為,酒泉郡名,系以泉命名,具體說是因武帝初東方朔所著《神異經》記載西北荒中有一其味如酒的酒泉而得名。

玉門市

玉門之名,據史書記載:「漢置玉門關屯,徙其人於此」,故名玉門。玉門縣始建於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後置玉門郡。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復設玉門縣。1955年成立玉門市。

敦煌市

公元前111年,西漢設立敦煌郡,取「盛大輝煌」之意,始有敦煌之名。後各代又稱「沙州」。1760年復設敦煌縣。1987年改為敦煌市。

金塔縣

昔名王子庄,因北涼王長子牧楗曾在此地建立牧庄而得名。1913年以縣城東南的「金塔寺」取名金塔縣至今。

瓜州縣

清代始設安西府,取「國家統一,西方安定」之意。後改為安西直隸州。1913年改稱安西縣。2006年更名瓜州縣,取古稱瓜州得名。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

肅北之名,源於1938年在古肅州(酒泉)之北設立的「肅北設治局」。因境內蒙古族人口較多,1956年成立肅北蒙古族自治縣。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以縣城西部的阿克塞溝而得名,哈語為「純潔」的意思。因1934年至1939年新疆東、北部的哈薩克族牧民東遷此地,1954年成立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嘉峪關市

嘉峪關市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因有萬里長城西起點── 天下雄關嘉峪關而得名。「嘉峪關」意為「美好的山谷」,市域南靠祁連山,北倚馬鬃山,東接酒泉盆地,西為平坦的戈壁,地處走廊西段最窄處。嘉峪關市總面積1298平方公里,有人口10萬。嘉峪關旅遊資源以嘉峪關關城、魏晉壁畫墓、萬里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長城博物館、黑山岩畫等最為著名。

慶陽市

慶陽位於隴東山區,地處涇河上游,黃土高原中部。一說因此面靠山,在山之南、水之北謂之陽而得名慶陽。一說慶陽在遠古時為不窟城,夏王二十二年,不窟的孫子公劉遷居陝西旬邑,後代為祭祖下榻方便,在慶陽該地修了慶陽行宮,而取名慶陽。慶陽古稱義渠、郁郅、弘化、順化、安化,宋改慶州為慶陽府。1914年廢府存縣,改安化縣為慶陽縣。慶陽縣城處于山環水抱之中,為歷代軍事重鎮,古人因勢築城,其形似鳳,故又名鳳凰城。

慶城縣

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析置弘化縣,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改弘化縣為安化縣,宋、元、明代屬慶陽府。1913年安化縣改名慶陽縣,以慶陽府得名。2002年慶陽地區撤地設市時改慶陽縣為慶城縣,以縣政府駐地慶城鎮得名。

環縣

古稱環州。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改環州為環縣至今。環縣地名的由來,據當地誌書記載:因「環江流繞城西委曲環抱」而得名。

華池縣

以境內二將川河古名華池水而得名。南北朝時,西魏始置華池縣。以後歷代華池縣名多次興廢。1934年秋重新成立華池縣。

合水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始置合水縣。因當時境內建水與北岔水匯合後稱合水,合水縣由此得名。

正寧縣

原名羅川縣,唐天寶元年(752年)在羅川東20里處獲玉真人像27尊,更名為真寧縣。清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世宗(胤禎)之諱,改名正寧縣至今。

寧縣

古稱寧州。西魏時,取撫寧戎狄之意,州以寧名。1913年改寧州為寧縣。寧縣以古寧州而得名。

鎮原縣

鎮原之名始於元朝。因唐代此地稱原州,宋、金時曾設鎮戎軍(州),故元代合併鎮戎、原州時稱為鎮原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鎮原州為鎮原縣,沿襲至今。

定西市

定西位於甘肅省中部。定西地名由來,宋時稱蘭州附近的西頭城(今榆中三角城)為定西城,含安定西邊之意,其後西頭城改為通遠軍,遂將定西之名移到努札堡,改名為定西城,這就是定西名稱的最早來源。金皇統三年(1143年)始設定西縣。定西盛產胡麻,歷年播種胡麻15萬畝左右,所產油品營養豐富,色味俱佳。定西有扁豆之鄉之稱,每年種植面積達15萬畝左右,其種子營養價值高,具有清熱解署之效,並向外出口。洋芋為定西特產,味美質優,近幾年遠銷上海、廣州等地。定西歷史悠久,各個朝代遺存的陶器、石器、骨器、銅器、衡器等屢有發現,故有古迹之鄉之美稱。

通渭縣

通渭縣名始於宋朝。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曾於擦珠谷(今什川古城溝)築通渭堡,10年後置通渭縣。通渭之名,取此地道通渭州之意。

臨洮縣

古稱狄道,因此地為狄人(古代少數民族)行經之道,故名「狄道」。1929年改狄道縣為臨洮縣,以其地臨洮河而得名。

漳縣

古稱鄣縣。明因「漳水瀠洄潤地,寶井便民富國」而改名漳縣,相沿至今。

岷縣

古稱岷州。,因境內有岷山而得名。辛亥革命後,改岷州為岷縣。岷縣盛產當歸等多種中藥材,素有「千年葯鄉」之稱。

渭源縣

以地處渭水源頭而得名。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分隴西郡置渭源郡,又改首陽縣為渭源縣。據《水經·渭水注》載:「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謂水出焉」,故名渭源。

隴西縣

因位於隴山之西頭而得名。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設隴西郡。隋開皇十年(590年)設置隴西縣,縣名沿用至今。

隴南市

武都區。周秦為白馬氐羌地。秦置武都道,屬隴西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武都郡。「師古曰:以有天池大澤,故謂之都。」(《漢書·地理志·武都》)秦用武力拓疆,破白馬氐至天池大澤,故稱武都。故址在今西和縣洛峪鄉。東漢武都郡治移下辨(今成縣西)。永嘉之亂後為楊氏所據。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置武都郡於石門縣。石門以地有天然石門坎而名。同年又置武(階)郡,郡治地以拾級而上得名。後魏置盤堤縣,「以盤堤山得名」(《舊唐書·隴右道·武州》)西魏大統元年(535)置武州,因遠離天池大澤省「都」,以揚武為州名。唐景福元年(892)更武州曰階州,治蘭皋鎮(在康縣境)。階州之名據乾隆《階州志》云:「因舊城地處陡峻,由城門而上如升階然。」金元仍之。明洪武四年(1371)降州為縣。「五年(1372)建千戶所城於萬壽山東,即今治。」(同治《武階備志》)洪武十年(1377)復為州。1913年改階州為武都縣。縣名始於郡名,沿稱至二十一世紀。2005年,隴南撤地設市,武都縣改設為武都區至今。

成縣

古稱成州。明朝初年降州為縣,因古成州而得名,相沿至今。

康縣

原名永康縣,建於1929年,取「永寧康泰」之意。後去「永」字而改名康縣。

文縣

古稱文州。文縣地名沿用「文州」而來。自南北朝時氐人在此創建「陰平國」割據政權後,百餘年來武力相爭,戰亂不息。北周明帝時平定戰亂,決意偃武修文,實行「文治」,故置州時封名為「文」,到明洪武四年降州建縣,始稱文縣,沿用至今。

徽縣

古稱徽州。因境內山川秀美,城北隅徽山下有徽山驛而得名。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州為縣,始有徽縣之稱。

禮縣

源於地名「李店」。唐、宋時期,禮縣東北部屬長道縣,縣治在李店。元置李店元帥府。後因「李」字凡俗,借文雅的同音「禮」字代替,直到明成化九年(1473年)置縣時,才正式定名「禮縣」。

西和縣

源於州名。南宋改古岷州為西和州。明初降州為縣,西和縣名沿用至今。

兩當縣

因境內有兩當河而得名。兩當縣始建於北魏時期(439年),沿襲至今。

宕昌縣

南北朝時期,羌人曾在今宕昌縣境建立「宕昌國」,宕昌為羌族部落首領之名。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滅宕昌國後,遂設宕昌總管府。從此,宕昌之名延續至今。

甘南藏族自治州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中國十個藏族自治州之一,位於中國甘肅省西南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與黃土高原西部過度地段,境內草原廣闊。海拔2960米,平均氣溫1.7℃,無霜期短,日照時間時長,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因行政區域在甘肅省南部,並以藏族為主體自治民族而得此名。

合作市

合作原名「黑措」,系藏語,意為羚羊。原為合作鄉。1956年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由拉卜楞遷此,改為合作鎮。1996年設合作市。

臨潭縣

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改美相縣為臨潭縣,以「其城東、西、北三面並枕洮水」得名。

夏河縣

1928年設縣時,因縣置在大夏河上游,故名「夏河縣」。

舟曲縣

因境內主要河流白龍江,藏語稱之為「舟曲」,舟曲地名由此而來。1955年始置舟曲縣。

瑪曲縣

成立於1955年。因黃河環繞縣城,當地藏語稱黃河為「瑪曲」,故以瑪曲作縣名。

碌曲縣

古稱洮源,因地處洮河上游而得名。洮河,藏語稱為「碌曲」,故1955年設縣時定名「碌曲縣」。

迭部縣

北周時置迭州,唐代稱疊州。1961年置迭部縣,以迭山得名。

卓尼縣

因卓尼古寺得名。卓尼是藏語馬尾松之音譯。相傳元朝時曾在此地建寺,以寺內有兩棵高大的馬尾松而得名,自此始有卓尼地名。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設卓尼土司千戶所。1950年成立卓尼藏族自治區,1953年改為卓縣。

臨夏熱點精選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海陸絲綢之路,讓漢朝有實力喊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東漢與西域的「三通三絕」
鑿空西域,北海牧羊,雖遠必誅,投筆從戎:漢朝著名的使節
兒子活不過老子的帝王之家,老子都是鼎鼎大名,兒子卻···
見聞:古代十種白領職業,幕僚相當於總經理助理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