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漢與西域的「三通三絕」

東漢與西域的「三通三絕」

"三絕三通"是指東漢三次從西域撤退,又三次統一西域的曲折經歷,反映了統一局面的來之不易。

西域

西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外戚王莽趁機篡權。王莽登基後,對周邊各民族採取了一系列歧視和壓迫政策。例如,他派人收回了漢朝頒發給單于的「璽」,下令改「匈奴單于」為「降奴服於」這種有侮辱性的稱號,並把漢朝在西域冊封的王全部改為了侯,由此引發匈奴和西域各國對新朝的大規模反抗。

匈奴趁大亂之機重新取得對西域的控制權,進行經濟和人口掠奪。公元25 年,劉秀登基建立東漢。西域各國紛紛請求東漢王朝重新設立西域都護。但光武帝以「天下初定,未遑外事」為由加以拒絕。後來匈奴挑唆西域各國相互攻伐兼并,從中漁利,並威脅東漢邊境。永平十五年(公元72 年),漢明帝派竇固、耿秉率軍北征匈奴,佔領伊吾,並在此設置宜禾都尉屯田。

為進一步驅逐匈奴在車師前、後王國的勢力,加強漢與西域各國在政治上的聯繫,打通西域南道,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鄯善國以火攻夜襲匈奴派到鄯善的使者,使鄯善只得臣服於漢。于闐王得知後,等班超到達于闐,便也殺了匈奴使者歸服。第二年春,班超又到達疏勒,殺北匈奴所立的龜茲籍疏勒王,改立受到疏勒人民擁護的王子忠為王。經過班超等艱苦卓絕的鬥爭,北匈奴在天山南部的勢力大為削弱,西域一些國家也開始擺脫匈奴的控制重新與漢和好。為配合班超等的活動,東漢政府又派竇固、耿秉率騎兵再次擊敗匈奴,佔領車師,設置西域都護及戊己校尉。同時,東漢開始在河西走廊的關鍵地帶屯田,整修道路,修築要塞。西域與漢的聯繫中斷60 多年之後重新建立起來,西域各國再次臣屬漢朝,第一次復通實現。

永平十八年(公元75 年),漢明帝去世,匈奴趁機挑唆龜茲、焉耆等國進攻西域都護,並聯合車師圍攻戊己校尉。剛即位的漢章帝「不欲疲弊中國以事夷狄」,下令召回班超及戊己校尉。建初二年(公元77 年),漢章帝又撤回了在伊吾的屯田部隊,北匈奴趁機進佔伊吾。漢與西域交通再次終斷。東漢下令班超回國的消息傳出後,西域各國因不願再受匈奴的蹂躪,紛紛挽留班超。班超便決定留在疏勒,團結于闐、疏勒等國,並與烏孫通好,重新穩定天山南部的形勢。建初三年(公元78 年),班超率疏勒、于闐、康居、拘彌等國聯合進攻龜茲,大獲全勝。為加強對龜茲的控制,漢章帝採納班超「以夷狄攻夷狄」的建議,立龜茲送到東漢的質子為國王,並派遣假司馬徐幹率兵支援班超。

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 年),竇憲大破匈奴,大月氏趁機出兵7 萬翻越蔥嶺侵犯疏勒,企圖控制天山南部的貿易路線。班超率諸國兵擊退大月氏後,於次年收復伊吾,龜茲、姑墨、溫宿等國也隨之歸附東漢。兩年後,漢和帝任命班超為西域都護駐於龜茲,復置戊己校尉屯於車師前部,置戊部侯屯於車師後部。到永元五年,西域50 多個國家紛紛向東漢納質稱臣,更遠如條支、安息等國也加強了與東漢的往來。永元九年(公元97 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雖只到達波斯灣便返回,但進一步促進了東漢的國際交往,使東漢政府的政治影響擴展到了中東地區。此為第二次復通。

永初元年(公元107 年),接替班超任西域都護的任尚,因政策失誤引發西域各國不滿,遭到各國圍攻。剛即位不久的漢安帝採取消極政策,撤銷西域都護,主動放棄了統治權。北匈奴再次趁虛而入,並進一步嚴重威脅和侵擾東漢邊境地區長達10餘年。元初六年(公元119 年),敦煌太守曹宗派遣行長史索班率千餘人屯兵伊吾招撫了車師前王及鄯善王,但僅數月後,北匈奴率車師後王殲滅了索班部,驅逐了車師前王,東漢沒有採取進一步的行動,只在敦煌設置了護西域副校尉,企圖採取羈縻之策。結果北匈奴與車師大舉侵入河西,東漢束手無策,甚至想關閉玉門關和陽關,徹底放棄西域。延光二年(公元123 年),漢安帝採納了尚書陳忠的意見,在敦煌設校尉,增兵屯駐河西四郡,重新招撫西域各國。同時,任命班超之子班勇為西域長史,率軍收復車師前王國,後又接連擊敗車師後王及北匈奴。此後,西域十七國來降,但東漢對西域的影響力未再超過烏孫、蔥嶺以西,此為第三次復通。但隨著東漢國力逐漸衰落,西域各國逐漸開始相互攻伐,隨著中原戰亂的爆發,東漢最終徹底喪失了對西域的控制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海陸絲綢之路,讓漢朝有實力喊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