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海陸絲綢之路,讓漢朝有實力喊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海陸絲綢之路,讓漢朝有實力喊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古代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經中亞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這條路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經濟的交匯之路。

古代中國通過絲綢之路,賺取了巨額的財富,而打開國門的甜頭,早在秦漢時就已經嘗到。通常都認為,絲綢之路就是張騫通西域後那條延伸到歐洲的那條陸地商路。

事實上還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從秦漢時期起,中國的造船技術就已經開始遙遙領先全世界,中國的商船早已打通了從中國廣東到印度的海上貿易航線,與陸地的絲綢之路遙相呼應。

漢朝從絲綢之路開通伊始,就通過種種政策調整,如饑似渴的追求海外貿易的利潤。就以西漢王朝的管理條令來說:國內的商業貿易,從漢文帝時期就已經完全放開,但是絲綢之路上的外貿利潤,卻是首先牢牢控制在國家手中。為此國家專門設立了大鴻臚的官職來管理外國商人,抵達長安的外國商人,必須住在專門指定的蠻夷邸中,嚴禁漢朝本地商人與他們私下接觸。

如此嚴格把控,就是為了確保海外貿易的利潤在自己手中,包括漢朝貨物的定價權,以及每次交易的數額金額,都是西漢王朝一口價,大漢王朝強大的綜合國力決定了多少錢由中國說了算!在這樣的原則下,在兩漢長達四百年的時間內,西漢王朝開始了絲綢之路上的長期貿易,陸地貿易有關市,即指定的貿易市場。海上貿易的市場則在今天廣東番禺,專門給外商提供貿易集市。而漢朝的國家船隊,也會在每年從廣州出發,然後歷經東南亞和南亞各國,以漢朝的物產交換海外珍寶。

漢朝的對外貿易,交換的並非是外幣,這也是至今在漢朝絲綢之路的沿途上,極少出土羅馬錢幣的原因,漢朝主要是以貨換貨。通常是和西部國家交換騾馬牲口,和南洋國家交換翡翠象牙,但是差價特別大,以《鹽鐵論》的說法,漢朝二尺絲綢,可以換取匈奴西域價值幾萬錢的貨物。

西漢以貿易和軍事手段雙管齊下,終於將西域牢牢抓在手中,更以《鹽鐵論》里的觀點,以巨額的貿易利潤,支撐了漢武帝後期各種大型的軍事活動,並奠定了漢朝的強盛基礎。外貿強國的理念,讓漢朝有實力喊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在漢朝反擊匈奴的戰爭,得到了印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