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錦帽突騎渡江初 明末公子吳三桂

錦帽突騎渡江初 明末公子吳三桂

讀史書讀到一段寫吳三桂的話

十八歲,其父吳襄帶領五百名士兵出錦州城巡邏,被皇太極的數萬大軍重重包圍。祖大壽與吳三桂登上城樓觀戰,大壽以城內兵少不肯出兵相救,三桂竟率二十多名家丁將其父吳襄救出重圍。

歷史如果不以勝敗為論,戰國後的歷史就不值一看,因為真實性難以保障。佛門有南北宗同時存在,無論哪一宗的記述,才不會過分造次。歷史如果純以勝敗為論,文天祥就不會對著已經投降了主子說,陛下您還小,不懂這些事兒。說句題外話,這位皇帝後來竟然在西藏佛門出家。

我的結論是康熙不是吳三桂的對手。

看成長環境,吳三桂三代總兵,生長在邊關大將家族,舅舅祖大壽也是總兵名將。幾代積累,家族為將者必不少。吳三桂從小在這樣的家庭,耳濡目染統兵打仗之術。兵種分募兵和府兵來看,募兵戰鬥力不如府兵,帝王為防將領傭兵,推廣募兵而罷府兵是常態,然而一旦外敵強大,府兵卻是戰鬥力最強的。明太祖立國為防失祚,罷大將之權,不給將領培養府兵的機會。明末建州女真起兵,為抵禦外敵,吳三桂家族這樣的軍事世家才能產生,這也導致吳家必然家臣子弟遍布遼東。

春秋戰國和六朝門第時期,產生政治能力一流的君主的可能性很高,面對春秋貴族的君主要考慮大貴族的幾千門客子弟死士,就會謙卑許多。六朝門第的王謝家族,也可以坐在庭院中聽著「小兒輩,大破賊」的消息談笑風生。明清時期政治水準一流的君主是很難產生的,康熙帝雖說不俗,畢竟長在深宮,不像睿親王多爾袞浴血戰場,手下滿蒙貴族也多是戰場上的生死之交。滿清開國之君聰明的抓住了重點,滿蒙聯姻,內合吐蕃。鰲拜不敢謀反不只是因為孝庄皇太后英謀睿斷,更在於孝庄後父兄科爾沁親王在蒙古統領著十萬鐵騎。回到康熙皇帝,康熙沒有親上戰場開國,靠的是父祖基業。從成長環境上看,吳三桂和睿親王多爾袞是頗可以惺惺相惜的,都是少年英武的領袖之才。然而多爾袞得天下,吳三桂降清,並不由於吳三桂個人才華之不足。滿洲貴族模式,類似春秋貴族,多爾袞手下的家臣還有下屬家臣,吳三桂的府兵,層數少得多。

從歷史節點看,吳三桂的人生中,做的最重要的兩個決定,一為降清,一為叛清謀反。康熙作為剛剛入主中原,國勢強大的君主,即接了一手好牌的君主,判斷其政治水準看其勝了多少仗的意義並不大,看其身後事的安排很關鍵。張道陵子孫世代天師,至今未衰,凱末爾世俗化政策在其身後百年,數次軍人政變護衛,皆為不朽。暫時不論儒家從一而終的政治貞操,吳三桂降清的政治判斷,是一次正確的判斷。袁崇煥和孫傳庭都沒有救活大明,一則二者都沒有像張居正霍光一樣,掌控朝政,二則二人都靠打仗,而非韜略輔戰,乏誅心之策,難以彌補硬實力的差距。吳三桂自問難以掌控朝局,軍事實力也難以超過袁崇煥,投降清廷是正確選擇。第二個決策是降清,滿清入主中原,冊封平西王既為報恩,也是權宜。異姓封王,手握重兵,坐鎮西南,成為朝廷威脅是既定事實。杯酒釋兵權的故事畢竟只在貴族出身的趙匡胤那才可以,而且宋朝太祖太宗都在世,也不怕石守信再圖謀反。而睿親王已死,一旦吳大將軍起兵,必成侄孫輩的康熙帝心腹大患,因而削藩也是必然路徑。吳三桂明顯屬於一個不在乎罵名的人物,故而謀反的做法並無錯誤。

康熙帝能夠勝過吳三桂,而建文帝卻輸給了同樣謀反篡位的朱棣,並不是因為朱棣勝過吳三桂。原因在於皇太極和多爾袞的出身高於朱元璋,不必把一同打天下的同僚趕盡殺絕。朱元璋在殺藍玉等人的時候,其實已經給建文帝埋下了失敗的種子,誅殺開國功臣,可以防止謀逆,卻在嫡孫遭篡位時,也失去了可以起兵勤王的力量。或許明太祖並非沒有想到這一層,只是像陶朱公一樣,明知要死一個兒子又無能為力,對於聰明人來說,臨危不懼並非僅僅是勇氣,而在於面對已經算到的悲劇或喜劇結局,不會無畏的撒嬌式形色。

吳公子兵敗病篤時,可能會想到放在戰國,自己也是黃歇一流的人物。不過他不知的是,身為明末公子的他,還可以部將繞膝而終,而三百年之後,清末四公子的後人,就著書唯剩頌紅妝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遲 的精彩文章:

TAG:書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