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區塊鏈投資,又現人類經久不衰的認知誤區

區塊鏈投資,又現人類經久不衰的認知誤區

區塊鏈作為新興的、未來很有前途的行業,其資產也被人們所熱捧。

但與此同時,人類經久不衰、反覆上演的認知誤區似乎又出現了。比如有一下這些:

一、立場決定思維

這句話的粗話版本叫做「屁股決定腦袋」。

如果有人看好比特幣並且已經重倉比特幣,那麼他們對於別人質疑比特幣的觀點,更容易有一種天然的排斥,哪怕這種質疑的邏輯很強;而對於別人贊同比特幣的觀點,就比較容易擁護,哪怕這種贊同的邏輯很弱;

比如,幣圈有大佬曾經說過,心有十萬刀,何須瞎操勞。對於從原理上深刻理解比特幣未來價值十萬刀的邏輯的人,當然可以這麼確信的;但如果只是因為信任某大佬就覺得這觀點就應該是對的,那這邏輯就很弱,只是人云亦云、權威崇拜而已。

反過來,那些錯過了比特幣的人,或者因為對它的不信任而決定(永遠)空倉比特幣的人,對於質疑比特幣的觀點,就天然容易贊同,哪怕邏輯很弱;對於贊同比特幣邏輯的觀點,內心就很排斥。

「名利之下必出分化。隨著比特幣的內部小集團出現多次火拚:內部出現了分化,以程序員為代表的信仰「去中心化-經濟自由主義」的原教旨主義者主張堅持「去中心化」的初衷,並保持原定的2100萬枚比特幣數量不變,通過程序的更新降低交易成本,這對廣大韭菜是利好的。

但這卻動了控制比特幣產能(資本家、礦工一類)的修正主義者的蛋糕,他們主張擴容(實際上就是通脹),並追蹤替代全球央行,收取鑄幣稅。不幸的是,修正主義勝利了。比特幣在利益面前,原則是最不可信的了,它若還能發揮作用,只能說了利益還不夠誘人罷了。」

這一段凸顯作者對比特幣是很不了解的。他連「擴容」的意思都沒有弄懂:擴容本身是指要擴大區塊的容量(比如說從現在的每區塊1m擴大到2m,這是為了解決比特幣交易網路擁堵的問題),而他誤會成了「擴容」是增加比特幣總量供應的意思,因而難免會出現比特幣的通貨膨脹。

以我小人之心揣度,取出《區塊鏈、比特幣、ICO:一場不折不扣的驚天龐氏騙局》這種標題的作者,很可能先在內心定下了「看空比特幣」的結論;然後驚喜地發現,比特幣竟然守不住原則要「擴容」了(按他關於「擴容」就是增加總量供應、通貨膨脹的理解),然後拿著這個證據,來支持他早已內定的「比特幣在利益面前,原則是最不可信的了,它若還能發揮作用,只能說了利益還不夠誘人罷了」這個觀點而已。

這正是典型的立場決定思維(屁股決定腦袋)的例證。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有個非常犀利的觀點:如果我要擁有一種觀點,如果我不能夠比全世界最聰明、最有能力、最有資格反駁這個觀點的人更能夠證否自己,我就不配擁有這個觀點

讓自己避免陷入「屁股決定腦袋」的誤區,最好的方式,就是接受那些思維強大、觀點犀利的反方辯手的挑戰。如果發現自己已經能夠充分回應那些相反的觀點,才能對自己的立場有穩定的確信。

當然,即使是智慧的芒格先生,也不是永遠能夠堅持他自己這個原則的,比如,他對比特幣就發表過這樣的看法:「我覺得比特幣就是能害死人的老鼠藥,我雖然不懂,但我知道這玩意就是不靠譜。」

他如果不懂比特幣,那恐怕就很難比全世界最聰明、最有能力、最有資格反駁他這個觀點的人更能夠證否他自己,從而擁有「比特幣就是害死人的老鼠藥」這個觀點了吧?

二、過於關注收益,忽略風險

區塊鏈之所以被很多人快速關注,除了前期投資者的賺錢效應之外,恐怕就是它是「未來行業」的概念了(比如,「區塊鏈一定能顛覆未來」云云)。在這個變化極快的時代,大多數人都害怕錯過未來。所以,「未來行業」這個概念,對很多人天然存在吸引力。

首先聲明,我個人是堅信區塊鏈技術會改變世界、改變未來的。但問題是,就算區塊鏈能改變未來(暗示著:如果自己與區塊鏈行業同行,就能享受未來的巨大收益),這個概念也容易被人過度炒作。

比如,今年4月24日,美國一個叫Gnosis的眾籌項目,在11分鐘之內籌集到了1250萬美元,當時這個項目的估值就上了3億美元。兩個月之後,這個公司的代幣價格,從剛開始的29.85美元一個漲到了335美元,這個項目的估值馬上就破了30億美元。(到今天,其每個代幣的價格回落到184美元)

福布斯雜誌說,Gnosis這個估值,比《時代周刊》的母公司時代公司的估值都要高。時代公司1922年創立,用將近100年才攢下的身價,Gnosis兩個月就完成了。

雖然,不是越老的公司估值就該越高,但至少它們用實力和業績證明了自己的成功,而不是只靠對未來的想像力。

6月12日,美國一個叫做Bancor的公司,通過眾籌(ICO)在不到3個小時里就籌集到了1.53億美元,創下最當時的最高紀錄。第二天,一家叫IOTA的公司,用這是方式也將估值抬到了18億美元。

對於一個未來行業,最大的賣點就是未來的市場想像力。但恰恰是這個賣點,容易被人過度炒作。

最類似、也是離我們很近的,就是20世紀末的互聯網泡沫。當是時,互聯網行業就是未來行業,就是提供了最大市場想像力的領域,就是最受人追捧的寵兒,和現在的區塊鏈可以說是如出一轍,但結果是,科技與互聯網相關的企業股價快速上升,吸引了大量投資者湧入,股價瘋狂上漲,然後泡沫破碎、一地雞毛,很多人賠得血本無歸。而這一點,在各種火熱的ICO身上,似乎正在重演。

再近一點,可能是2007年中國石油的股票首發上市。當是時,中石油光環無限,被稱為「全亞洲最賺錢的公司」(這也是最被熱炒的概念),首發價格16.7元,開盤立馬被哄抬到48元以上。結果呢?10年之後,中國石油的股價還在7-8元左右徘徊。

再遠一些的鬱金香泡沫、南海公司泡沫就不說了。總之,希望暴富、渴望投機幾乎是人性本色,在看到滿地黃金的時候,很難同時看到遍地的地雷。選擇性地看到收益,而忽略風險,幾乎是一種直覺反應。

不從可能的收益來看項目,而從投資的「收益風險比」來看項目(或者用術語說,是「經風險調整後的收益」),需要反直覺、反人性的修鍊。

《福布斯》雜誌對虛擬貨幣的狂熱說了一句很尖銳的評價:All about cryptocurrency mania is that smart people are making stupid money from greedy fools. (加密貨幣狂熱潮就是,聰明人躺著掙貪婪的傻瓜們的錢)

雖然這句話把所有的加密虛擬貨幣一棒打死,未必客觀;但對於如火如荼的ICO,此言恐怕離真相不遠。

難道不是嗎?反躬自省,ICO的買家(包括我自己),有多少是不貪婪、不急切的?從聰明程度上看,而又有多少ICO的買家是ICO賣家的對手?

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曾經問巴菲特,「你那套投資理論沒人抄襲么?」巴菲特回答道,「沒人願意慢慢變得富有。」這位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卻恰恰是以「慢慢變得富有的方式」變得富有的,這恐怕值得我們深思。

面對區塊鏈行業的投資,筆者的觀點是:「認真鑽研區塊鏈,深入理解比特幣,謹慎對待ICO」,或許是一個比較穩健的策略。與諸君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計然 的精彩文章:

承認你的父母並不懂如何愛你

TAG:計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