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熟人和近親是猥褻事件的多發區?

為什麼熟人和近親是猥褻事件的多發區?

中國兒童性侵害的一個沉重的現實是:不少性侵兒童案在持續較長時間後,才被揭發。大量案例顯示,性侵者的施害行為具有長期性,如果沒有外界干預,不會自動終止。而施害者中有教師、鄰居、校工、親屬……在諸多性侵兒童案例中,「熟人」幾乎成為令人心悸的名詞。 「女童保護」提供的數據顯示,在2014年曝光的503起性侵兒童案中,熟人犯罪442起,佔87%。

事實上,犯罪嫌疑人利用「熟人」身份,更容易接近兒童並獲取信任,案件發生後,也更容易通過誘哄、脅迫等方式掩蓋犯罪事實。 根據「女童保護」統計,在2013年的125起案件中,教師及校長作案43起,鄰居及父母的朋友作案14起;在2015年曝光的340起案件中,一人對多名兒童實施性侵案的案件有96起,此類作案人員中40%為教師。

此外,家庭成員性侵尤為值得關註:在2015年曝光案例中,有29起惡性案件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且因案情性質複雜、難以被揭發,多為長期施害。而在農村的留守兒童,因為父母不在身邊,更容易成為性侵害的目標。而沉默,是不少受害兒童甚至是家庭的常態。它首先源自於施害者的恐嚇與脅迫,同時也反映了社會的偏見。

在湖南攸縣猥褻案中,舉報者小雨和家長一同前往受害同學小琴(化名)家中反映情況,希望能聯手舉報。隨後,小琴母親卻勒令女兒不可聲張,稱小雨「思想齷齪」,不許女兒再與其交往。

小琴母親的態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種社會偏見。幾年前,在廣西玉林市興業縣,13歲的留守女童曉雪(化名)遭遇至少10名中老年人性侵。曉雪的父親報警後,多人獲刑。此後,據媒體反映,曉雪一家卻遭到了整個村莊的孤立,關於曉雪的風言風語,讓幼小的她飽受歧視與排擠。 社會偏見造成的二次傷害,既隱形又壓抑,讓受害者及其家庭在訴諸法律後,卻不得不「負重前行」。性侵兒童案的背後,也暴露齣兒童防性侵教育的「空白」,家庭學校監管的「失守」、法律體系的盲點以及心理救助機制的缺位。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蜜糖罐育兒平台 的精彩文章:

孩子不說話,是語言發展障礙嗎?
今天亂用、濫用抗生素,明天沒有葯可用
放心吧,3歲前的孩子是寵不壞的

TAG:蜜糖罐育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