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央視《開學第一課》中的傳統文化符號

央視《開學第一課》中的傳統文化符號

文/趙九九

央視《開學第一課》今年的主題是「中華驕傲」,這節課主要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線,其中蘊含著許多傳統元素,如王寧先生講漢字,柯潔講圍棋等等。

漢字元號

漢字作為一種表意符號,和其他表音符號不同,它本身就擁有一種審美性。關於漢字的產生,《易經·系詞》中記有伏羲作卦的故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荀子·解蔽》、《韓非子·五蠹》、《說文解字·序》等書籍中有倉頗作書的故事:「昔在黃帝,創製造物。有沮誦、倉頡者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蓋睹鳥跡以興思也。因而遂滋,則謂之字」,其中「沮誦」和「倉頡」並稱,沮誦大概是止誦的意思,顯示著口頭傳頌向文字之記的過渡,但這些都是神話傳說,難以據信,因為漢字絕不可能是包犧氏或者倉頡個人獨立創造出來了,它只能來自廣大人民群眾在勞動中的不斷應用和積累,包犧氏或者倉頡做了搜集整理加工的工作倒是很有可能,正如魯迅先生在《門外雜談》中所說:「但在社會裡,倉頗也不止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史官一採集,便可以敷衍記事了。中國文字的由來,恐怕也逃不出這例子的。自然,後來還該有不斷的增補,這是史官自己可以辦到的,新字夾在熟字中,又是象形,別人也容易推測到那字的意義……文字就是史官必要的工具,古人說:『倉頡,黃帝史。』第一句未可信,但指出了史和文字的關係,卻是很有意思的」。

(鹿頭刻辭)

漢字在象形的基礎上產生的,因而它帶有比較濃重的圖畫意味,而漢字點畫的形式美,使得漢字寫成書法藝術。

目前我們所見到的最早的文字是殷商的甲骨文,西周也有甲骨文,但最常見的是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金文或鐘鼎文,春秋戰國時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被叫做石鼓文,甲骨、金文、石鼓文或名籀文,廣義上來說都可以稱為大篆,狹義上來說,西周晚期籀文之後到小篆之前的文字,又都可被稱為大篆。

(甲骨文)

(遂公盨青銅銘文)

(石鼓文)

秦統一後,為了將各地不同的文字統一起來,秦始皇採取了「書同文」的政策,李斯以秦朝的文字為基礎創造了小篆,《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中國古代的印章從秦至明清往往採取的就是篆書,既美觀又可以防偽。秦始皇在普及小篆的同時,也創製了隸書,隸書是對篆書的進一步簡化,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更方便於書寫,是漢代代表性的一種書體,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從漢初的發生到魏晉的定型,隸書又逐漸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等諸體。草書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起於西漢,盛於東漢,今草起源於漢末,到了唐代,又出現了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狂草,張旭史稱「草聖」;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橫平豎直,是書體的進一步簡化,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以鐘王為法」。在楷書方面,唐代名家輩出,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等。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行書,代表書法家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他寫的《蘭亭集序》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

早在漢代的時候,就產生了「字如其人」的思想,一個人的字往往能代表著一個人的修養水平。

圍棋的符號

在中國起源的棋有象棋和圍棋,我們常說的「琴棋書畫」中的「棋」一般指的是圍棋。通常的棋盤,橫豎各十九軌,三百六十一子。圍棋古稱「弈」,意即「你投一子我投一子」,「棋」即棋子,因行棋的特點是圍而相殺,所以稱作「圍棋」,西漢揚雄在《方言》卷五中說:「圍棋謂之棄,自關而東,齊魯之間,皆謂之棄。」此外,它還有一些其它的別稱,如黑白、方圓、楸枰、手談、坐隱、木野狐、紋枰等等。

(海昏侯墓出土圍棋盤)

圍棋據說在堯舜的時期就產生了,據先秦典籍《世本》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晉張華在《博物志》說:「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堯為了教導兒子丹朱,製造了圍棋。又說舜以為自己的兒子商笨,所以用圍棋教導他。可見圍棋從一開始就與人的心性與智慧教育聯繫在了一起。

在先秦時期,棋是鍛煉人心性的一種方式,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以「舉棋不定」來比喻一個人猶豫不決,《孟子·告子》中,記載了一個圍棋大師弈秋教兩個學生下圍棋的股事,弈秋是全國的下棋高手,有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話;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但是心裡卻想著天上有天鵝飛過,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來,「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然他倆在一起學習,但後一個人不如前一個人學得好,並不是智力上有差別,而是第二個人不如第一個人專心致志罷了。「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弈秋是史書記載中的第一個圍棋高手,後人尊他為國棋「鼻祖」,後世稱某高手一般用「當代弈秋」來誇讚他的棋藝之高。

從漢代開始,圍棋漸漸有了理論上的倡導,如班固的《弈旨》、馬融《圍棋賦》等,漢代以後,圍棋逐漸被作為一種制度確定下來,南北朝時期玄學的興起,導致文人學士以尚清談為榮,因而弈風更盛,下圍棋被稱為「手談」。

上層統治者也無不雅好弈棋,他們以棋設官,建立「棋品」制度,對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與棋藝相當的「品格」(等級)。唐代建立「棋待詔」制度,所謂棋待詔,就是唐翰林院中專門陪同皇帝下棋的專業棋手。當時,供奉內廷的棋待詔,都是從眾多的棋手中經嚴格考核後入選的。他們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藝,故有「國手」之稱。唐代著名的棋待詔,有唐玄宗時的王積薪、唐德宗時的王叔文、唐宣宗時的顧師言及唐信宗時的滑能等。由於棋待詔制度的實行,擴大了圍棋的影響,也提高了棋手的社會地位。這種制度從唐初至南宋延續了500餘年,對中國圍棋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下棋既是一種娛樂項目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因而它也受到宗教人士的喜好。在《孟子》中,圍棋下得好壞與人是否能專心致志的學習有關,而隨著宗教的發展,人們給圍棋逐漸增加了許多神秘色彩,如神仙對弈,文才天授等。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記載了王質爛柯的故事,故事說晉代王質砍柴的時候到了這山中,看到有幾位童子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唱歌,王質就到近前去聽。童子把一個形狀像棗核一樣的東西給王質,他吞下了那東西以後,竟然不覺得飢餓了。過了一會兒,童子對他說:「你為什麼還不走呢?」王質這才起身,他看自己的斧子時,那木頭的斧柄已經完全腐爛了,「質起,視斧柯爛盡」。等他回到人間,與他同時代的人都已經沒有了。自這個故事之後,很多與圍棋有關的故事都以爛柯指代,如《爛柯譜》、《爛柯經》。

(山西洪洞水神廟元代壁畫 《弈棋圖》)

棋到了宋代,有了總結經驗用於學習的書籍,如《棋經十三篇》仿照《孫子兵法》而分「棋局、得算、權輿、合戰、虛實、自知、審局、度情、斜正、洞微、名數、品格、雜說」等13篇總結了歷代下棋的寶貴經驗。其中第一篇論局篇介紹了棋子與棋盤的象徵意義:「萬事萬物的數量,總是從一開始。圍棋的路數,總計為三百六十一。所謂一,這是其他數產生的依託,把握了這個根本才能控制四方。所謂三百六十,這是模擬周天的數目。分成四個角,這是模擬四季的數目。每角各分九十路,這是模擬每一季的天數。周圍七十二路,這是模擬時令的變化。枯棋三百六十,白子和黑子各佔一半,旨在仿效陰陽。棋局的線、路叫做棋盤,線、路交錯所構成的方格稱之為拐。棋局是方形的、靜態的,棋子則是圓形的、運動的。從古到今,對弈中從未出現過相同的棋局。《傳》曰:『日日新。』故所以,棋手應該用意深微,考慮周密,以探求勝敗的原因所在,只要這樣做了,就能夠達到前人未曾達到的水準」。其他篇章又介紹了戰術以及下棋的品質,如「勝不言,敗不語,振謙讓之風者,君子也,起忿怒之色者,小人也」,「安而不泰,存而不驕」等等,這本書問世以後,後世棋手基本都受到了它的影響。

(南唐 周文矩 《重屏會棋圖》)

明清以後,圍棋更為普遍,也更為人們重視,尤侗說:「試觀一十九行,勝讀二十一史」,下盤圍棋,比讀歷史書還要參悟到的多。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圍棋高手以及民間棋藝家編撰的各種圍棋譜,其中影響最大的兩個人是施襄夏和范西屏,二人對弈於當湖,經過10局交戰,勝負相當,至今民間還流傳著諸多有關他們的傳說。

與專業棋手的不同之處是,文人的「棋」往往寄寓著更多的哲學以及藝術的思考,圍棋既是人們進行智力博弈的風流儒雅之事,也是一種品德的修養方式,還是一種忘憂解愁之物正如東漢班固在《弈旨》中提到的「下棋以至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棋局變化無窮,如同天地萬物,又有忍、讓、遠、近等心境策略,「勝故欣然,敗亦可喜」的勝負觀,「棋以載道」,「觀棋悟道」以及人生如棋的象徵意味,使得圍棋在詩詞歌賦中,往往被演化為一種文化符號,如唐太宗李世民的《五言詠棋》(其一):「手談標昔美,坐隱逸前良。參差分兩勢,玄素引雙行。捨生非假命,帶死不關傷。方知仙嶺側,爛斧幾寒芳。」杜甫《秋興》中曰「聞到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杜牧《送國棋王逢》曰「贏形暗去春泉長,猛勢橫來野火燒」;元稹《解秋十首》曰「釀酒並毓疏,人來有棋局」;白居易《獨樹浦雨夜寄李六郎中》曰「花下放狂沖黑飲,燈前起坐徹明棋」;王安石《棋》曰:「莫將戲事擾真情,且可隨綠道我贏。戰罷區分白黑,一坪何處有虧成」;陸遊《幽興》曰「詩思長橋蹇驢上,棋聲流水古松間」;黃庭堅《弈棋二首呈任公漸》曰「心似蛛絲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等等。

古代上層女子因為有大量的閑暇時間,她們往往有精力練習棋藝,在很多戲曲小說中都有下圍棋的女性出現。元曲《西廂記》中,還專門設有《對弈》一場,講崔鶯鶯與紅娘在花園中對弈。

此外,圍棋又與兵法相似,蘊涵著天文地理、陰陽神道、成敗藏否,因而在明清時期的《西遊記》《三國演義》《金瓶梅》《三言二拍》《紅樓夢》《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等小說中也都有對圍棋以及圍棋活動的描寫。總之,小小的黑白世界,在中國文化中,卻遠遠不止黑白兩色。無論是高雅文化還是通俗文化,圍棋作為一種具有娛樂性質和象徵意味的符號都有其一席之地。

(清代 陳牧 下棋圖)

在唐代辨才的故事中,最早出現了「琴棋書畫」的組合,到了晚唐,「琴棋書畫」已經成為一個人多才多藝的代名詞,這一俗語在宋代最終定型而流傳開來,文人己經將此四者作為一個整體組合視為文人文化修養的代稱。央視《開學第一課》中還提到了中華武術和絲綢之路,那麼中國的十八般兵器是誰總結的?內功和外功什麼時候出現的?綾羅綢緞有什麼區別?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九九講故事,後面再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故事新篇 的精彩文章:

TAG:故事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