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483分學霸分享學習經驗——財管、審計、戰略

483分學霸分享學習經驗——財管、審計、戰略

小編看一下牛人的經驗,我們備考路上或許能少走一些彎路喲~

01

財管

對於沒有基礎或者基礎很弱的同志們,我實在是愛莫能助,因為我在考財管前對這個學問是知根知底,如果讓我像審計那樣從零開始慢慢了解,我真的沒有這個經歷。沒有任何瞧不起的意思,只是說如果這文章讓你們失望我也沒有辦法了。

教材將財務成本管理分為七個大章節,按照我的理解,財務成本管理是這樣組成的:

財務報表分析——長期籌資+長期投資+營運資金(短期投融資) 成本會計+管理會計

其中估價/估值是以上左方(即除成本管理會計外)的基礎

這樣看或許抽象了點,我把它形象化一下,假設這是一個大家庭,家裡的各種爺爺奶奶三姑二舅各色人等經營著各種業務(上各種班),財務管理者就是管家大帳房先生。

這些三姑二舅要求管家把它們上班/業務的各類「信息」搜集起來,比如掙了多少虧了多少等等,這個「信息」的匯總是什麼?——財務報表

好了,拿著這些財務報表,三姑媽二舅舅想看什麼?想知道什麼?當然需要「分析信息」,因此,我們管錢的第一步就是「財務報表分析」,看看我最近上班掙錢多了多少,借錢佔比多少,還得起借錢的利息嗎等等。各種Ratio、橫比縱比環比等方法就用上了,這就是第二章和第三章。

但是光是自我評估也不行啊,評估的目的是理財嘛對吧,要是三姑的錢多,她可以把它貸出去,甚至厲害點的放高利貸去。要是二舅最近要投資花錢,那二舅就要去借錢,弄不好還得借高利貸。這就是「長期投融資」,閑錢或者缺錢怎麼辦的問題。假設三姑閑錢多,二舅缺錢多:

三姑應該做的事兒就是——資本預算(大家頭疼的第八章)。三姑的那些錢甚至廠房破設備等等叫做資本,預算就是怎麼把這些資本拿去投資。假設三姑找到了她的幾個關係好的朋友,三妹兒,三姨太,翠芬兒,桂花,各個都想找她要錢,怎麼辦?三姑肯定得合計合計(這合計不就是預算嗎)。三妹兒說她家姑娘要結婚花錢,三姑想,這個項目都沒有盈利現金流,不得行。三姨太說她想開個米粉店,三姑可以入股當股東,三姑要了份商業策劃書,算了算營業現金流貼現。翠芬兒說她想開個紡織廠,三姑借錢給她不入股,三姑想到了道德風險,算了算回收期太長。桂花說她借錢來買房子,借錢按銀行利率來,三姑回家想,乾脆讓她把老房子給我抵押,結果發現內部收益率是負的。最後三姑把錢給了三姨太,當上了米粉店股東。

所以資本預算是很有價值的,人人都有點閑錢,更不要說有閑錢的企業,一個企業投資實業也好炒股票也好,利用長期的資金來投資,就是長期投資,用資本預算。

當然還有個期權的問題(第九章),期權是投資的一種,了解金融業的人都知道遠期、期權、期貨等衍生產品也是幫助我們投資理財的工具。

現在輪到二舅子缺錢了。二舅子缺錢是財務管理最經典的部分,這齣戲最有意思。缺錢的第一步不是去要錢,而是看看自己缺多少錢,應該找哪些人要,這就是資本結構(第十章)。二舅子發現槓桿率有點兒低,想多借點兒錢。

好了,分析出來自己的結構,二舅子該去要錢了,別忘了三姑有好多閑錢,二舅子給三姑說,你投在我這兒的錢還要繼續投資,我們今年就不發股利了,三姑答應沒得問題,我們對股利政策就是剩餘股利政策,投資我們肯定支持,反正今年我錢多,不發無所謂。(這就是第十一章)

二舅子發現不發股利錢還是不夠,於是想去其他地方撈點兒錢,比如讓三姑找點兒其他股東啊,看能不能上市啊,發點兒債券啊,找銀行啊等等。這就是第十二章,其實就是普通的找錢方法(有的地方方言好像叫討錢)。

但是除了普通的正道找錢方法之外,還有些歪門邪道,這就是第十三章,這些歪門邪道不是直接討錢,但是也可以起到討錢的作用,比如我融資租賃、不發普通債而發可轉債、不發普通股而發優先股等等。為啥很多人說十三章難學?其實就是歪門邪道有點兒難得走而已。

二舅子也真夠辛苦的,找了股東找銀行,發了股票發債券,最後不行還得來點兒歪門邪道,總算把投資的錢搞定了。看到這裡你就明白了,為啥有的CFO這麼管錢,這些融資活路以點不比投資簡單啊。

三姑投資完了,二舅子融資完了,管家發現這麼一整家裡面活期存款缺錢了,買菜怕都不夠。這就是「短期籌融資」,長期資金折騰來折騰去,短期我們還得留點兒「飯錢」(營運資金),飯錢多了浪費,需要「營運資本投資」,飯錢少了要餓飯,需要「營運資本融資」,就這麼簡單,所以14 15章沒啥難度。總的思想就是我們要定一個「營運資本最佳持有量」,或者說「存多少米合適」,比如家裡每天吃10斤米,管家覺得一周買一次米最合適,但是還是要留20斤怕出什麼幺蛾子,所以管家應該每周買70斤米,並且保證家裡最少還有20斤。(存貨模式就這麼來的,雖然需要求導推導,但是理解起來是不是特別容易?)剩下的那些什麼應收款、商業信用、短期融資就更簡單了,其實就是成本分析,買多少米成本最小又餓不死人。

到這裡,「財務管理」水落石出,它的組成你也看出來了吧:長期投資+長期融資+短期投資+短期融資。但是別忘了,這些投資融資的具體金額是需要計算的,那麼這些計算的數是基於什麼來的呢?這就牽扯到「估值」。金融學中的估值非常複雜,有各種各樣的模型,什麼時間序列啦截面分析啦,但是財管中的估值只取了其中很簡單的一部分,這就是第4、5、6、7章以及成本會計(專門對存貨成本進行估值)。4章是估值的入門介紹,第五章講股票和債券的估值方法(是不是對應著十二章普通的找錢方法?),第六章講資本成本,也就是亂七八糟各種融資/投資活動應該怎麼估他們的成本,第七章將整個企業打包進行估值(對應著部分估值,比如13章租賃活動,第8張長期投資活動預算)。其實第七章也可以看做「長期投資」嘛,對不對。

成本會計,其實就是估存貨成本和生產成本用的,用的方法全是小學數學。

最後就剩下一個管理會計了,其實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是站在企業的兩面進行分析的,財務報表是三姑和二舅用的,管理會計出的管理報表是管家用的,管家站在內部管理層的角度來「評價」用的,比如本量利的彈性關係,做一做短期預算,最後評價一下各個部門什麼的業績,進行內部業績評價,比如跑堂部門、賬房部門、廚房部門等等。

我畫圖不好,也就不給大家畫了,現在大家明白了財管是怎麼一回事兒了吧,其實就是股東和總經理怎麼分析企業和相關投資活動的方法。現在我來分享一下學習的經驗,對於有金融學/財務管理底子的同志們(指懂得估值、資本成本、現金流估值思想,知道資本市場構成和融資的同志),我的經驗就一條:少看書多做題。題目中,特別是用現金流估投資價值類的題,小的細節特別多,但是財管的判分要求讓我們一個地方都不能錯,所以要多做題,多錯一些地方,最後才不會錯。看書也就是記一些定義、名詞,因為這些詞都是翻譯過來的,名字可能不太一樣,你懂的。書上例題做一做,再拿題目多做一做,就行了,不要過分依賴書。沒有底子的同志們,我就只能幫你們幫到這兒了。

02

審計

說到審計,其實我到現在也沒想通,我怎麼就過了,居然還是七十多分。

出分前,我心中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心裡想,審計考不過,正常,審計考過了,不正常。不僅因為今年題難到選擇題沒幾個是心裡有底的,更因為今年非常不按套路出牌的簡答題,好像考質量控制還是考獨立性等等規定考了一遍又一遍,Anyway,審計其實我真的平心而論,沒有什麼經驗。

因此本文,仍然只適用於無審計工作經驗和學習經驗的同志們。

現在回想起來,如果說我審計能過,無非以下幾個原因

1.把審計當情景喜劇來聽。真的,我在學習審計的時候就在想審計師和企業管理層(現在想想應該就是財務部)打太極的。審計師手裡有哪些牌,怎麼打牌能打贏,最經典的比如函證程序,那審計師可是必須自己親自發出去或者親眼看著發出去,然後親自收回來。為啥?你要是不這麼打牌,那到時候寄出去收回來的函證誰知道那些財務部的壞會計有沒有動過手腳。

再比如,確定是否利用內部審計的工作,我們要評價內部審計的客觀性、專業勝任能力、執行工作是是否可能保持應有的職業關注,以及是否能夠進行有效溝通。好,我們現在來想一下,如果這個內部審計和他們的壞會計沆瀣一氣或者聽風就是雨(沒有客觀性)、然後連應收賬款、應收票據、應收股利都分不清楚,不知道增值稅票和營業稅發票的區別,亂開票報賬報銷都看不出來(沒有專業勝任能力),整天的工作就是喝茶聊天看報紙甚至買菜做飯回家帶孩子(沒有職業關注),完了溝通起來支支吾吾遮遮掩掩說三道四問東答西(無法有效溝通),你敢「利用這些內部審計師的工作」?這張牌你敢打?

你看,審計有意思吧,看似審計那本書難受的要死,難以理解,這麼自己一樂,啥事兒都解決了。

2.專註老師講解。老師講課就是生動形象,經常用反例來讓我們聽懂,所以當你聽懂的時候就要和老師一起樂。我還記得老師當時說到組成部分註冊會計師的時候說,對不重要的組成部分怎麼辦?我們分析分析就行了。你想啊,一個大企業,利潤上億,好多子公司,一個子公司的營業額和利潤只佔那麼一點點,好比就一年營業額三五萬,你要是當成重要的組成部分,派個人坐飛機去審甚至一個組去審,那點利潤都被審計的折騰沒了。所以我們分析分析就夠了,就不用親自審了。

這笑話,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要睡覺的時候都被逗樂了。

3.和經濟法一樣,想想審計準則背後的道理。其實就是一樣的道理,懂得審計背後的道理,就像懂得法條背後的事理,審計的目的是合理保證無重大錯報,一切的審計準則規範都是讓我們達到這個目的,當我們試圖去理解審計準則的道理的時候,審計就會很簡單。

比如,我們對第一期後事項要進行「審計」,執行很多必要的諸如檢查觀察甚至重新計算的程序。第二、第三期後事項,我們沒有義務執行程序,只是說管理層修改或者應當修改時,我們才去管。為什麼?因為在審計報告日前,我們有很多張牌可以打,並且根據會計準則,在管理層批准報出前期後事項不進行說明是錯誤的,有理有據還要牌,該出手時就出手。第二第三期後事項,好比老范所說的,房子著火了可是消防員已經坐上飛機度假去了(我又樂了。。。)你管那麼多幹嘛,審計業務約定書一般就是簽到審計報告日,合同都到期了,之後只有出大事兒大變動我才管一管,其他雞毛蒜皮的破事兒,Nobody Cares.

平心而論,當做過審計工作,特別是經過一個完整的審計項目、做過非常多審計程序和科目之後,再看審計真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所以,有事務所工作經驗的同志們一定要利用這個機會好好學習,沒有工作經驗的同志們,可以參考以上的經驗,把審計的學習當成是工作的培訓吧。學了審計之後再干審計,也絕對比不懂來干好很多。

03

戰略

我們來說說戰略。戰略有很多種,本書將介紹「企業」戰略(第一章)——而不是軍事戰略

企業戰略從出生到死亡這個輪迴有四個部分:

戰略分析(出生和初等教育)——戰略選擇(上大學和實習)——戰略實施(上班)——戰略控制(不成功便成仁)

出生是第二章、選擇是第三章、實施和控制是第四章

可以看到,一個人的戰略和一個企業的戰略有十分相通的地方,我們不妨以人做比擬,來理解企業戰略的過程

那麼在出生和初等教育(戰略分析)時,我們要做什麼?當然是認識自己。怎麼認識自己?就是第二章的三節:從外部認識自己、從內部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差距。

比如有個淘氣蛋叫二蛋好了。二蛋從不愛上學,整天就愛出去瞎玩,什麼捅馬蜂窩啊偷蘿蔔呀啥淘氣的事兒都干。有一天二蛋淘氣從山上摔下來,摔斷了腿,躺在床上他就問他媽媽,為啥他掉下來,他媽媽說:人家孩子成天學習,就你淘氣,你不掉下來誰掉下來。可是二蛋心裡卻想:現在家家都說要學習,可是我既學不好,也不想學,天生不是這塊料。等到期末考試一出來,二丫比二蛋數學整整多出去80分,二蛋找到了差距,可是他並不覺得失落,因為內心裡他覺得太正常不過。

好了,你看出來了吧,二蛋是如何進行戰略分析的?外部分析——大家都重視學習、不重視玩,內部分析——天生不是學習的料,差距分析——雖然比二丫少整整80分,但是和內部基準比起來,差距並不大。

二蛋在戰略分析後就發現自己的未來夭折了(戰略失敗的原因之錯誤的分析環境和能力)。我們來看看二丫。二丫考大學考到了北京城,隨便舉個例子啊,比如考到了廣院(不要瞎猜,我可不是廣院的,沒那個福氣天天看帥哥美女)。好了,作為二丫來說,她心裡有好多小算盤:廣院美女如雲、大把帥哥又喜歡男的,估計自己談戀愛是夠難了;自己專業抓瞎不太懂,你說要學個衛星大鍋蓋專業真是一團亂麻;學校五環外,離通州不近離國貿也不近;要不要找個實習兼職賺點零花……真是亂死了。怎麼解決這些問題?當然是由上而下慢慢捋。(公司層面-業務層面-職能層面)

首先二丫決定,作為一個藝術院校為主的工科學生,拼美麗是拼不過了,她還是以學習工程成為一名工科女工程師為總目標好了。(總體戰略)

然後,二丫聰明的劃分了自己的角色(業務單位戰略):學習上當學霸(標準化戰略),學習後如果沒找到男朋友就一個人到處玩(差異化戰略),找到男朋友後就多考慮戀愛(集中化戰略)

最後,她為自己定的若干子目標設立了計劃(職能戰略),比如如何找個男朋友,去哪兒旅遊,學多少門課修多少學分等等

戰略選擇完畢後,我們就要實施戰略了。其實實施戰略本身並不難,比如二丫,有了計劃之後按照計劃執行就可以了,等到上班後更簡單,按照規定幹活兒就是了。可是戰略實施本身並不簡單,他的難度並不是在執行計划上,而是在執行的人身上。不是所有的員工都敬業,也不是所有人的手腳都麻利。

還是以二丫為例。二丫畢業後順利的進入了某電視台做工程師。她本打算著周五開個會總結一周大家的工作,獎勵整個技術團隊加班加點的保證某晚會的錄製播出,然後周六去看爹媽,然後請幾天年假周日出發去大連玩。

結果黑色的日子到了。周五早上起來上吐下瀉吃壞了肚子,渾身酸軟的去開會遲到了倆小時,整個團隊人人生氣,各個想造反。(文化對績效和戰略的影響)會沒開好,鼓勵會變成了造反批評會,突然發現另一節目組的組長被挖走,不但年假請不了,周六周日還得加班加點的趕那個節目組的活兒,別說去看爹媽和大連了,連大馬路都旅遊不了了。

時間倉促啊,這個例子舉的不大好,但是希望大家懂得這個意思,就是戰略實施本身並不難,但是要想保證不走歪,這些保證戰略實施的要素就要格外注意。對一個企業來說,最關鍵的實施問題當然就是企業這個小社會的運作,一靠硬性職能分配(組織結構),二靠軟的氣氛(企業文化),一個高效的組織職能外加與戰略合適的企業文化,能高度保證企業的戰略被員工高效又愉快的執行。

戰略控制我就不用多說了,就像是查錯防弊一樣。

戰略這個詞聽起來高大上,其實和人一樣,就是一個實現目標的過程而已。小時候我們偷偷溜出家門的計劃就是個戰略,所以理解戰略並不難。

除了戰略,一個企業還要做的就是風險管理。企業風險管理興起其實並不久,因為一般對風險管理感興趣的企業都是金融企業,只是隨著後來地區和全球化競爭越發激烈,製造業、服務業等企業也感受到了風險管理的重要。而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是個什麼關係呢?從字面上其實就能看出來:「控制內部的風險」。所以最後一節為什麼說要整合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的關係,說白了就是要把控制內部的風險和管理外部的風險整合起來而已。

好了,那麼怎麼學習風險管理?其實就是那五步。識別、分析、計劃、監督、應對。有沒有一種感覺,看起來風險管理也很像戰略?那就對了!風險管理就是「實現企業風險最佳狀態的戰略」,所以我們仍然可以用學習戰略的思路去學習風險管理,其中最難辦的就是那十多個風險管理辦法,什麼優缺點啦之類的。

內部控制其實更簡單,之所以把它單獨成立一個章節,原因就是我國出了一個《內部控制指引》,以後上市公司都要做內部控制審計,事務所是要出內控報告的。

所以學到這兩章,我敢說絕大部分的同志都在糾結,那十多個風險管理工具、十多個內控指引,我要不要背啊?

其實我可以更延伸出一個大問題,整個戰略要不要背啊,要背多少啊。背背背背背……也就是我今天最後想說的內容,你到底是想學習,還是想背書?

在我大二上的時候,我第一次接觸到了管理學這門課,主要講的就是戰略和文化。按東北話說,我當時上的可得勁兒了,但一直都沒有背書。結果期末到了,我心想完蛋了,這麼多優缺點模型亂七八糟的,我怎麼記得完?我們期末考試課和課直接相差非常短,我能專註在管理學上的時間就非常緊張,後來眼看把一本書的優缺點背完是基本不可能了,我就把所有的模型、優缺點列在一起,然後自己總結了兩派(行政管理派和組織行為派),驚人的發現其實大多數的優缺點是共通的,比如有效率就是專業化、但客戶需求往往有多樣性等等。複習的時候我就想,肯定不會不通過,我不如多學點自己的東西,然後總結了很多。

結果可想而知,最後戰略考試讓死背優缺點的題目其實並不多,絕大多數題目是理解型的。是的,考戰略確實要背,但是戰略本身就是個很靈活的東西,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任何一本戰略書敢說我的優缺點總結的最好最全,考試時的題目一定是板上釘釘的東西,也就是所謂的「熱點、常考點」,比如業務單位戰略就是那三種,財務戰略按照現金和績效分成四種等等,這些板上釘釘的東西要背,或者說,要用推理的方法熟記。那麼剩下的東西,特別是優缺點,怎麼辦?當然就是理解關鍵要點,去記關鍵詞,最好的辦法還是推理出來。請注意,千萬不要「背」(除非那個地方只考選擇題),因為一旦你是背下來的,表面上很省事兒,但考試的時候你答題將一塌糊塗。就像吃飯一樣,囫圇吞下去,受傷的就是胃和小腸,要細嚼慢咽,才消化得好。總有人說,這個很好理解,我要背下來。如果你「很好的理解」之後居然還要「背下來」,我只能說,戰略考不過太正常了。

光說不練假把式,下面我以一個小戰略:對外直接投資來舉例,來告訴大家如何學戰略。對外直接投資分為兩種:全資企業(獨資企業)和合資企業。這個分類是需要你記的,其實也很好記:自家做生意和搭夥做生意。這個記下來的時候我們再來看優缺點,你在學習的時候就應該這麼看:全資企業就是自家生個兒子,合資企業就是認個乾兒子。

全資企業的好處就是自家生兒子的好處:聽話(生產製造物流營銷統統是自己的)、肥水不外流;不用像認乾兒子一樣扯皮(比如過節去哪家過)。自家生兒子的壞處?需要足夠的資金(生娃娃養娃娃費錢啊這個年頭);佔用大量資源(起碼這個當媽的就要懷胎九月,大喊大叫才能生出來,生完了還要餵奶,上班、事業都要擔誤)、沒有當地支持(認乾兒子好歹還有兒子原配爹媽管教,自家生兒責任都在自家頭上)。

那麼合資企業你也可以理解了,認乾兒子的好處就是有人當幫手:加強現有業務(乾兒子可以當幫手);打入國外市場(國外的乾兒子可以在國外當出口的幫手);將國外產品引入國內(乾兒子可以在國外當進口的幫手);一種新業務的經營(乾兒子的原配爹媽可以搭夥做買賣)。認乾兒子的壞處?就是不聽話:目標有差異(畢竟不是一家人,想法不一樣);文化有差異(吃飯吃不慣一樣)。所以這個幫手不一定能幫上什麼大忙。

所以在學習去對外直接投資的時候,需要記住的是:分成「全資」和「合資」。這是四個字需要一字不差的記下來,這個不難。然後優缺點怎麼記?自己生兒子和認乾兒子。生兒子聽話(兩個好處)但是花費大(三個花費);乾兒子當幫手(四個幫手)但是不一定聽話(兩個差異)。你看,優缺點需要背嗎?不需要。優缺點需要的是「推理」,是「記」,而不是「背」。通過這套推理,在看材料時,你就會知道為什麼企業要選乾兒子——缺錢/選生兒子——不想扯皮。你要是把這套推理靈活的寫出來,戰略考不過才是怪事。比如:A企業有大量資金和資源(生兒子不缺錢),並希望在日本投資建廠時保有其競爭優勢(要個聽話的),如商標、產品質量等,因此A企業更適合在日本採取獨資企業的形式進行投資。

好了,戰略和風管就寫到這裡了,我想大家已經懂得了我所說的意思。戰略本身就靈活多變,風險管理更是以一套靈活的機制去進行管理,千萬不要死背,理解後記憶是上上策,只背書是下下策。很多人以為自己理解了,但事實上理解的不深入不深刻,背下來也是冤枉的。該記的確實要記,但不要只記,也不要記太多,我們要考的是60分,能夠記下合理多的東西外加深刻的理解,以我自己的經驗表明,考上80分輕輕鬆鬆。這就是我學習了戰略將近四年的感想。

至此,我已經將六門學習經驗都進行了分享,老天啊,我對廣大的人民群眾已經做足了好事,萬萬不要在綜合階段給我難堪啊,哈哈。開個玩笑,我始終還是相信多行善多積德人就多幸福多幸運。

我從來不祝大家考試都通過,只祝那些付出了足夠辛苦和努力的人考試通過。當你感覺自己學得越多沒有搞定的東西越多,越害怕自己通不過時,差不多你就能通過了。

相信我,注會考試智商確實佔一部分,但是根據我的經歷,通過考試,至少是專業階段,努力和付出要佔80%以上,只有多沒有少。當你以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付出了足夠多的精力和時間之後,通過考試並不難,也祝這些付出了足夠多的精力和時間的同志們,在查分時心想事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會計網註冊會計師 的精彩文章:

CPA 考前連這10個問題都不知,肯定考不過啊!
「你想當財務總監嗎?」「不想!」
你OUT啦!用這招迅速搞定Excel在財務中的實戰案例

TAG:會計網註冊會計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