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楊兆民丨辨證取穴八法

楊兆民丨辨證取穴八法

楊兆民丨辨證取穴八法

楊兆民丨辨證取穴八法

作者簡介

楊兆民,男,1928年5月出生於江蘇省太倉市,主任醫師、教授。1949年春起從事中醫內、外科臨床工作,1956年起從事中醫針灸臨床、教學、科研等工作。擅長中醫針灸,提出了針灸「五辨」和「八法」,主編多部針灸學教材,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1997年1月被選為全國第二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1993年10月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辨證取穴八法

針灸立法處方遣穴之原則,必須建立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因證立法,辨證用穴,施針施灸,或補或瀉,方能治病療疾。

楊兆民丨辨證取穴八法

針灸用穴的原則,古今雖無專書論述,但在《內經》、《難經》、《甲乙經》、《針灸大成》等醫籍中闡述頗為精闢。如《內經》中的「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病在左者取之右,病在右者取之左」以及《難經》中的「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輸,秋刺經,冬刺合」等取穴原則,至今仍然襲用。金元四大醫家之一的李東垣根據《難經》「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俞在陽」之病機學說,首創了「從陽引陰,從陰引陽」「臟病取俞,腑病取募」的取穴規律,為針灸治療臟腑病提供了理論依據。至於近代通用的「局部取穴,鄰近取穴,遠道取穴」規律,是在前賢經驗基礎上的綜合,在臨床確實行之有效。本人汲取古今辨證取穴之規律,總結出「辨證取穴八法」,提高了療效,保證了患者的安全。

辯證取穴八法

一、「虛則補上,實則瀉下」

經云:「百病之生,皆有虛實,而補瀉行焉。」補虛瀉實乃治病之大法,但臨證時取何穴補之、何穴瀉之?我則以「陷者舉之」、「高者抑之」之意,凡屬虛證取病所上方之穴為主,推而上之,昇陽舉陷補其虛,凡屬實證取病所下方之穴為主,引而下之,導滯泄邪瀉其實。

二、「新則取末,久則取本」。

病有暴病,久病,取穴亦當遠近。病之初起,邪氣新客,未根深於臟腑,故可取四關、四末之穴,即《內經》「滎輸治外經」之意;久病邪戀,元氣乃傷,陰陽形氣不足,其治宜取軀幹之穴,即臟病取俞,腑病取募以及臟腑、氣血所屬之八會穴,調臟俯之氣。

楊兆民丨辨證取穴八法

三、「動則求遠,靜則求近」。

經雲;「聽其動靜,知其邪正」。凡氣實、氣鬱之證,多走而不守,動而不靜,應求四肢遠端之穴;凡氣虛、血滯之證,多邪氣留戀,靜而不動,取穴應以頭身之局部或鄰近穴。

四、「急則治根,緩則治結」。

病有標本緩急,穴有根結本標。《內經》說:「不知根結,五臟六腑,折關敗樞開合而走,陰陽大失,不可復取。」故凡病急先治標,取手足根部、本部之穴以緩其急,凡病緩治本,取頭身之結部,標部穴以圖其本。

辨證取穴八法,取意於《內經》、《難經》,驗證於臨床,三十年之一得也。

溫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中醫針灸醫案編輯整理,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秘而不宣的針灸捷法效方
腎陽虛、腎陰虛的癥狀及治療要穴
空調吹的病 溫灸效果好
艾灸的煙對人體有害嗎?針灸和艾灸到底有什麼區別?
灸法:治療8種疾病的「不傳之秘」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