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九月書單 再望書單計劃

九月書單 再望書單計劃

作者若昂?德讓: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法國歷史和文化專家,著有《時尚的精髓》等十本專著,現居費城。《紐約時報》給予她高度評價:「讀懂她的書不需要太多背景知識,可是讀完之後,你就成了一個法國通。」

《巴黎:現代城市的發明》延續《倫敦傳》的設計風格,選用80克純質紙,封面圖使用了巴黎聖母院尖塔。書中包括全彩地圖、繪畫和導遊手冊等豐富的原始資料,在展示巴黎歷史發展的同時也使閱讀更加親近。

那到底是什麼令巴黎從眾多中世紀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首座現代意義上的偉大城市?若昂?德讓在本書中為我們逐一介紹了巴黎城市建設的各項發明,包括橋樑上的觀景平台、林蔭大道等首次出現的現代基礎設施,還有城市照明、公共交通、時尚購物等全新的現代生活方式。

近幾百年來,新的城市誕生,舊的城市消亡,許多地方孕育出文化和金融首都,卻無法撼動巴黎作為最偉大的現代城市的地位。巴黎給整個歐洲帶來了全新的城市理念,將城市規劃提煉成一種思想,甚至一種品格。巴黎激發了城市規劃師的潛能,他們的發明令這座現代城市落地生根;巴黎也給遊客帶來別樣的體驗,令他們遐想現代城市的無數種可能性。

巴黎,何以成為巴黎?現代城市從哪裡開啟?答案在這本書里。

作者愛詩樂·沛克:當今土耳其最受矚目的新生代女作家。她在長篇小說《憂傷的時候,到廚房去》里,以製作難度極高的法式甜點舒芙蕾為隱喻,帶出三段挫敗的人生,細膩地寫出了世間的悲歡百態。

「地球的中心並不是個巨大的鐵球,而是一個個家庭里的一個個廚房。廚房是母親的乳房,是愛人的雙手,是宇宙的中心。」

她,是一個與丈夫疏離卻被捆綁而幾近崩潰的女人。

他,是一個因失去了妻子而悲痛欲絕的男人。

她,是一個對母親充滿了怨恨而精疲力竭的女人。

從紐約到巴黎,再到伊斯坦布爾,三所不同的城市,三個命運和經歷不同的人物,因一本寫著「最大的失望」的《舒芙蕾蛋糕》的書,緊緊地聯繫到了一起。

傷心和厭倦過後,他們走進了各自的廚房,一遍遍的去嘗試去動手,直到把碗和烤箱用到破舊。在一場漫長而激烈的鬥爭過後,在經歷了蛋糕的中央不停的塌陷之後,他們終於做出了最好最美味的舒芙蕾蛋糕。同時,他們的內心也釋然了,也找回了自己,也找回了生活。

也許,是因為時間治癒了一切;也許,是因為他們在廚房裡學到了些什麼,就像他們曾經忽視和遺忘了很多東西一樣。

是什麼讓愛詩樂?沛克的作品如此特別,是因為她能在不帶哭喊、誇大或直接告訴你這是一個悲劇的狀況下,述說一個最大的悲劇。人類的苦痛以及人性最深處的弱點,只能以如此優雅的方式書寫。人生和舒芙蕾一樣脆弱,只有接受生命的本質,不斷地接受挑戰,總有機會暫時遇到完美的舒芙蕾的,就像三位主角走出困頓的生活,重新發現不完美的人生偶爾也可以像舒芙蕾般甜蜜而柔美。

作者今泉忠明:日本動物學家,貓博物館館長,東京水產大學哺乳類、生態學研究者,日本貓科動物研究所所長,曾參與日本文部省國際生物計劃(IBP)調查、日本列島綜合調查、環境省生態調查等。

這本書是館長今泉忠明送給全世界新手貓奴、資深貓奴的福音書

為了幫新手貓奴從一開始就了解愛貓,也為資深貓奴不再費力不討好,作為權威貓咪專家的今泉忠明特意編著了這本《貓語大辭典》,為所有貓奴詳細解說「貓語」速成法則,讓你從頭到尾徹底了解愛貓

每隻貓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表達習慣,我們和貓咪屬於兩個不同的世界,即使再愛它們,語言上的障礙也總讓人困惑受挫。為什麼它喜歡趴在我的電腦上?為什麼它開心煩惱時都會搖尾巴?為 什麼冷不丁就翻臉撓人?為什麼它們獨來獨往不愛交際?排泄物會及時掩埋卻不喜歡洗澡?有時愛答不理,有時連上廁所都要跟著!

雖然愛貓之人眾多,但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喵星人的真正所想,不知道知道它們「喵叫」背後的真正含義所以,繼《貓咪學問大》之後,這本《貓語大辭典》以同樣專業、友善的建議,幫助你用貓的眼睛看世界!愛它,就該弄懂它。有了本書指引,相信你能深入了解貓咪內心,明白它的真實需求,與愛貓心靈相通。

總之,這是一本貓奴必備的福音書!

作者邁克爾·波倫 Michael Pollan,美國首屈一指的飲食作家,其作品多次獲得具有「美食奧斯卡」之稱的詹姆斯·比爾德獎。2009年獲選《新聞周刊》十大思想領袖,2010年被《時代》周刊評為「全球百位影響力人物」,2013年被《時代》周刊評選為「食物之神」。代表作《雜食者的兩難》《烹》《為食物辯護》《吃的法則》至今仍是飲食寫作的典範。

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新聞學教授及科學和環境新聞學奈特項目的主任,但邁克爾·波倫更像是一位熱愛田野調查的美食偵探,從農場到超市,再到製作出各種美食的廚房,研究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同時對飲食文化背後的人類社會困境進行思考。他也是自然愛好者,他將走訪田園的體驗化作優美而幽默的文字,為工業化食物鏈下的人類,指出一條古樸、美好且真實可行的路。

自從人類開始圍坐在一起共同進餐,飲食之道就與文化而不僅僅是生理需求,結下了不解之緣,人類透過飲食,將自然轉化為文化。數百萬年來,人類已經整合彙編了明智的飲食之道,包括飲食的禁忌、儀式和烹調方式。讓我們避開有害的食物,攝取有益的食物,身為雜食者的人類便無須餐餐面對吃與不吃的兩難。

然而,20世紀後半期,在工業化食品和不成熟營養學的推波助瀾下,人類創造了新的食物鏈餐桌上的食物與它的源頭越來越遠,而人類則萎縮在工業化食物鏈的末端,喪失了與自然之間的原始記憶,更無從判斷哪些食物該吃,哪些不該吃。於是我們發現自己在的賣場與餐桌前面臨雜食者的兩難:要吃有機蘋果還是普通蘋果?如果要吃有機蘋果,那要吃本地的還是進口的?要吃野生魚還是養殖魚?應該吃肉還是吃素?

如果吃素,要吃純素還是乳素食?

在本書中,作者以田園調查的方式走訪農場、研發室、牧場、食品加工廠和超市,從產地一路追蹤到餐桌,如偵探般地揭開現代食品的面貌,追尋現代飲食如何成為人類疾病的來源,給出了雜食者「到底要吃什麼」的答案

作者弗雷德里克·巴克曼,1981年出生於瑞典赫爾辛堡,以撰寫博客和專欄起家。某天他把自己和老爸在宜家吵架的過程寫在博客上,妙趣橫生的對話讓他瞬間爆紅,吸引眾多網友到巴克曼的博客討論和吐槽自己的家人。結果他靈機一動,以此創作出《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開啟了自己的暢銷書作家之路。

歐維是個年近六十,固執甚至可以說有些偏執的老頭,他每天八點會準時巡迴社區,要求社區里的每個人都規範地停車,檢查社區的每道門有沒有關緊實、上鎖,不允許車輛違反規定隨意在社區里行駛,不允許社區出現一點點髒亂。?

乍一看,你會覺得歐維是一個非常霸道、古怪、無法溝通的鄰居。他沒有子嗣,妻子先他一步離世,又在59歲的高齡被老僱主給炒了,他每天除了巡視社區,只有一件重要的事,就就是去墓地看他的妻子,他和這個世界的聯繫簡直就斷了,他也看不慣這個亂糟糟的世界,所以他準備去死,和他的妻子團聚。可是「惡人」自有「惡人」磨,歐維終於遭遇了一個過分自來熟過分熱情的鄰居。每次他準備自殺的時候總是被各種打斷,而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的鄰居總是來麻煩他,一來二去他貌似百般無奈地又與世界又聯繫上了。?

「讀這個故事,」《人物周刊》說,「你會笑,你會哭,會因此想搬到北歐去,因為那裡的一切都更可愛一些。」

有的人稱它是《一個人的朝聖》瑞典版,讀者評價它「令人愉悅又心碎」「搞笑之餘讓你感動且哭得稀里嘩啦」。

這裡有一個憤怒的恪守常規的普通鄰家老頭,一對話癆夫婦和話癆女兒、這裡有一隻掉了毛的亂蓬蓬的倒霉貓,這是一場人與人之間的迷人相遇

同名電影豆瓣鏈接: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628357/

作者約翰·施利姆,是一個31歲的美國人。在人生低谷時,他離開大城市回到故鄉小鎮。在鎮上,他偶然認識了一個87歲的老奶奶。在與老奶奶相處的五年時光里,他逐漸走出了人生的迷茫。老奶奶過世後,他把兩人的友情故事寫成了一本書:《我在天堂那五年》。

作者約翰·施利姆是一位哈佛畢業生、曾經的副總統夫人助理、娛樂明星經紀人。在外人看來,他是一位在都市兜兜轉轉的有為青年。有穩定的工作、朋友,還有大城市閃爍的霓虹燈,一切都看起來像是成功人士的典型模板。

然而,辛苦打拚十年後,他迷茫了。作為一個小鎮長大的孩子,他的內心葆有著對純真質樸事物的嚮往。工作上的真真假假,大城市的紛紛擾擾,讓他感到頭暈目眩,甚至開始懷疑從大學時代起就苦心經營的職業路徑,是否真的適合他。

當他回到家鄉小城,想重新開始的時候,出版美食手稿,卻收到了一封封拒信;回到母校教書,能只能是尷尬的代課老師,忍受隨叫隨到的待遇。他徹底失去了方向,在31歲的時候,不再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

一個隆冬的午後,失意茫然的約翰,推開了這扇人間天堂的大門。這扇門後面是一位87歲的奧古斯丁修女數十年如一日地默默經營著一家陶瓷店。在這家不起眼的小店,修女用藝術家之手營造了一個絢麗多彩的夢幻仙境 --- 裝滿了喜樂與悲傷秘密的窯爐。

在這五年的時光里,從一開始的對陶瓷的燒制、配色、聖誕開放日的禮物製作,再到關於人生的意義、愛與包容等嚴肅問題的探討,奧古斯丁老奶奶用她人生的智慧為約翰解惑,也為無數徘徊在人生岔道口的世人們指引了方向

奶奶告訴那些每天抱怨生活不易的人:

「上天絕不會把超過我們所能承受的東西給我們,無論喜樂還是悲傷。」

擊垮你的是自己,而不是悲傷。

她告訴那些把事情弄得複雜的人:

「每一天,都在上面添加一層殼,卻從來沒有剝掉這些殼……就好像日復一日的穿上一層又一層的新衣服,然後走到熱浪下烘烤。」

生活里不需要每件事都有目的性。

「這是生活的意義:留下一些沒有完成的作品,你走了以後,其他人可以繼續接替下去。這條道路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

人生並不是要完成所有的事,你可能沒有如願考上某個學校、沒有順利得到某份工作,儘管它現在正是你心之所向。但你並非註定要去做這個工作,而是你可能有更高的使命,要去做別的某件事。總有一天,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你會感慨:正是生命中所經歷的一切好事和壞事,讓我成為了現在的自己。

作者希瓦娜?達瑪利(Silvana De Mari)早年在義大利任外科醫師,後輾轉歐洲和非洲各地行醫,改任心理治療師,對人性有敏銳的觀察與獨到的剖析。《最後的精靈》是她的第一本長篇小說,一出版即獲國際文壇肯定,贏得義大利安徒生小說金獎、法國幻想文學小說組首獎、美國年度外國小說獎等多個重量級獎項。

小精靈約許他有一個任誰也記不住的名字:約許克侖斯凱烏爾科卓爾奈爾斯群克。為了方便人類朋友稱呼,他姑且允許人們叫他約許。

這個神奇的小精靈可以在手心變出火,能把逝去的生命恢復氣息,眼睛裡有星星,能飛,愛吃。最重要的是,他純真、善良、勇敢,與此同時又孤獨、渴望愛和關懷。他擁有填滿人內心孤獨的神奇魔力。

在大雨不停降落,遍地爛泥的末日世界裡,全世界碩果僅存的小精靈約許為了逃難,隻身流浪到對精靈極為不友善的人間。未曾與人類接觸過的約許,遇到了莎琴娜和獵人蒙瑟,然而這隻才出生沒多久、性格天真爛漫到有點不知死活的小精靈,在讓人類無奈到快要抓狂之餘,也開啟了一段讓人啼笑皆非的冒險之旅……

可愛、有趣,卻又感人、沉痛。

正如美妙的音樂可以洗滌人的心靈一樣;美好的書籍,可以凈化人的心靈。讀完它,你的內心會充滿美好、純凈和向上的力量。給成人看的童話,提醒長大的你勿忘兒時至簡至誠之心。

作者加斯東?巴什拉(Bachelard,Gaston)(1884~1962),法國著名科學哲學家、新認識論奠基人、詩人、藝術理論家、批評家。1961年獲法蘭西文學國家大獎。

《空間詩學》的法文版本出版於1957年。在現代主義晚期建築文化已經快要窒息的氛圍中,現象學以及象徵意義的追求為建築注入豐厚的養分,此書在這樣的時期出現,自然激起建築的許多深刻想像。巴什拉開展了對於鍾愛空間的系統性分析,也就是場所分析 。雖然他關注文學意象的心理動力,但是建築師認為他的空間想像正好可以對抗科技實證主義與抽象形式主義,並作為正在浮現的結構主義的另類提案。

在這本書中,巴什拉認為空間並非填充物體的容器,而是人類意識的居所。他說:「在家屋和宇宙之間,這種動態的對峙當中,我們已經遠離了任何單純的幾何學形式的參考架構。被我們所體驗到的家屋,並不是一個遲鈍的盒子,被居住過的空間實已超越了幾何學的空間。」

因此我們所要關心的不是住屋形式或舒適與否的分析。易言之,建築學就是棲居的詩學。書中最精彩之處,莫過於對於親密空間的描繪與想像。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庇護白日夢,也保護做夢者。家的意象反映了親密、孤獨、熱情的意象。我們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們之內。我們詩意地建構家屋,家屋也靈性地建構我們。

誰會來敲家屋門?

門扉開,吾人進

門扉掩,巢穴藏

世界脈動我門外。

八月書單 再望書單計劃

七月書單 再望書單計劃

Q&A

Q:「為什麼要做書單計劃?」

A:「因為總是不確定下一本該看什麼書,所以總是沒了緊迫感,一本在手的好書拖著拖著看了一個月也沒看完,不喜歡這樣。所以,乾脆借著書苑的平台推出一個每月推薦好書的計劃,為大家提供購書參考的同時也督促了自身的閱讀進度,一舉兩得。贏得大家的信任之後,也許還能順帶賣出更多的書,支持正版圖書,哎呀哈,那可不是一舉三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再望書苑 的精彩文章:

TAG:再望書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