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6年讀書總結(五):關於歐洲和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的混亂吐槽

2016年讀書總結(五):關於歐洲和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的混亂吐槽

二零一六年四月十三日

歐洲文明源於希臘,經過羅馬帝國、中世紀到近代歐洲。第一個感想是慶幸,因為中國文明始終沒有中斷,沒有如作者在書中所言的「繞了一圈回來」(回到希臘)的問題。第二個感覺卻是悲哀,中國文明由於沒有中斷,因而沒有沉痛反思的機會,也就沒有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那種再生的動力。第三個感想是自豪,原來歐洲的幾次文明變革,動力都來自中國: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第四個感想又是悲哀,中國人的發明「饒了一圈回來」,卻是歐洲列強的船堅炮利!近代西方何以如此突飛猛進,近代中國何以如此滯遲不前?這裡面便有問題,值得我們去研究與解答。如果有一天我能夠總結一輩子世界閱讀歷史的感受,其中的一條主線一定是各種疑問無限延伸。在世界範圍內比較中西方文明進程為何不同的格局對於一個初學者是難以完成的事情,曾經用過一段時間讀《世界現代史》,很欣慰的是竟然做了筆記,可是當歷史進行到宗教改革時,此項努力就結束了,未曾再次啟動好奇心。之前也多次提到,對於我來說宗教史和思想史是最讓人頭疼的內容,因為個人學養的不足無法理解他們在說什麼。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西方文明領導的時代,但是不代表東方文明不優秀,只是在一段時間上東方文明被西方文明所超越。一個文明不可能永遠引領時代方向,畢竟兩大文明總有在野在朝之分,像美國民主、共和兩黨,齊頭並進相互制約。近五個世紀以來,歐洲文明作為一個火車頭在強勁運行,進入第三個千年後差距會逐漸縮小。可以想像五百年後的今天,一個年輕人學習的世界史會被我們所改寫,是一件令人非常興奮的事情。

關於歐洲的知識仍然停留在高中水平甚至更低。文藝復興、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等等,這些皮毛對於理解歐洲乃至更大的範圍的歷史根本不起任何作用。歐洲史在折磨著我,作為一個有著輝煌文明的大陸它似乎一直處於分散的戰爭狀態,大混亂後會經多方努力達成一個暫時平衡的盟約,再等待矛盾的發酵。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單純的歷史學分析似乎已經無法找到答案,有必要尋求其他學科的幫助甚至開發一個嶄新的領域。

看來真正到了關心「世界」的時候了。

二零一六年四月十六日

歷史是最好的避險秘笈,偶爾喜歡在書頁上記錄些瑣碎的文字,保存閱讀時閃現的靈感。後來在重新閱讀並做總結的時候,發現片段式的文字很難進行連貫的宏觀描述,偏於一隅的倦怠麻木了本不宏大的原始視野。學習中國近代史之前本來還可以愛憎分明,但經過漫漫長河淘沙,卻變得越發模糊起來,雖已多次付諸文字,不得不再次聲明本人對歷史的是是非非已經喪失下結論的能力。

史學,很多人在研究,史書,很多人在書寫,史實,卻離我們越來越遠。即使這樣,研究歷史並不是沒有意義,現在的人類無法真正重現幾千年前人類的生活,多數是猜測甚至是妄想,比如夏商周時期的故事,最直接的證據是考古,文字記載裡面出現的一些線索多是後人寫就。但是在碎片化的證據中得出部分結論同樣會對今世之生活有指導借鑒意義,歷史研究與歷史解說的複雜性往往不在於我們是否認識到了「歷史真相」,而在於我們能否透過「歷史現象」本身觀察那些「已變」和「不變」的本質與內涵。

在「市場」浪潮的衝擊下,定會出現一些流傳很久的經典文字,也許唐德剛的《從晚清到民國》算是其中之一吧。如果有機會,有必要更進一步深入到經典之中,比如費爾巴哈的《宗教的本質》、皮埃爾·勒魯的《論平等》和阿諾德·湯因比《人類與大地母親》等,看似非常難懂的東西,只要雙腳站定,確立方向,再向前邁開一步即可離真理更進一步,走下去,別回頭。沿著既定軌道前進,無關乎地位、名譽、權力,只是讓自己有一個堅持活下去的理由。外國經典是攀爬人類思維巔峰的一級台階,最高級我想應該是中國古典吧,多年來的「求學」生涯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中國古典是一個知識人的巔峰追求,但是又不知如何去描述它的高級。知識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全人類的努力在爆炸性增長,但思想卻難以逾越古人的境界,所以當下的一切在「術」上面的努力都需要一個「道」的統領,道通而術精。

《太陽的後裔》中有一句台詞:「靜悄悄的走,活著回來」,這種感覺非常奇妙。讀書好比一項作戰任務,靜悄悄的過去,活著走出來即可。我們恐懼的不是我們沒有能力,是我們有無窮的力量。在膚淺的水面上看到一點漣漪,研究其成因就務必要深入水下一探究竟,否則永遠浮於表面的星點調侃必然是一種可悲的活法。

總會聽到有人會否定所處的環境和制度,卻很少有人會認真思考所處的環境和制度為什麼被否定,除了粗口痛罵別無他途,我想盲目的否定是一種可悲生活方式。廉價的口水淹不死任何製造痛苦的人,甚至會讓其水漲船高得意得很。人們的非理性造成混亂,理性卻召喚著殘酷,人的常態即是如此。在矛盾與混亂中不斷前進,不斷為了自身的「更加舒適」服務。

三月十日在書中第一頁寫下了這段話:「因之前讀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有點啟發,今日將之前未讀完……由於長時間的學習中國近代史,所以有時候會有一些粗略的個人想法,在不斷的探索中尋找答案吧,整個過程就是建立推翻再建立的過程,一次次思想與觀念的洗禮。」讀中國近代史的普遍收穫,不能說一次比一次深刻,但一次比一次痛苦。如果有那麼一天,希望能夠跳出自己搭建的認知籬笆,探索外面的世界,雖然現在還無法想像它的形態和味道。在人一生的求學路上,我們學習的最多的就是歷史,並且逐漸更新。比如學習物理,那是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之前的知識,到了大學才能真正接觸到近代物理或者更新的知識,所以探索未來的一切顛覆性知識總歸會成為歷史,不斷的遇到顛覆性思想、邏輯,比如在經典模擬數字電路中輸入高頻信號後就結果卻變成了另外一個世界,再比如在速度達到某一極限就會出現思維空間扭曲,所以暫時被相信的真實只是放在繁多的約束條件之下才得以成立,隨著歷史書寫的成熟,真理也是原來的真理了。否定的否定不一定是肯定,敵人的敵人不一定是朋友,在自我認知過程中不斷建立的知識體系會遭遇多次坍塌甚至毀滅,說明認知是個動態過程,並且受時代的巨大影響。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根本無法實現所謂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設,而相反也是如此。悖論有可能是暫時的悖論,真理有可能是暫時的真理。世界在不斷的運動,有必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世界,掌握未來的鑰匙。

二零一六年四月十九日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對於現在的我,必須採取迂迴戰略抵達遙不可及的終點。近幾年的讀書歷程,涉獵範圍越廣,離初心越遠。時間與知識的積累造就了層級逐步提高疑問水平,更加細化,更加專業。回想起第一個引起我堅定地尋找答案的疑問是「蘇聯為什麼會解體?」一個人生活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個是難以面對又不得不征服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夢幻般存在於內心的虛擬世界,若有一天兩個世界的重合會不會產生爆炸式的效果呢?虛幻世界的邊界可無限擴大,但現實世界就像一個裹腳老太太,舉步維艱。

在人類史上有兩大文明可以說舉足輕重,就是歐亞大陸兩端的歐洲文明和東亞文明,當然這可能也算是籠統的概念。但是足以證明兩大文明對於世界整體態勢的影響幾許,歐亞大陸就像一個大啞鈴,兩端很重,中間有一個堅固的連接。碰巧最近我還在中國的近代史裡面漫遊,這也是世界在大範圍交流融匯的時期,每一件大事都是國際事件。如果能夠認識歐收史定會對了解中國史有巨大幫助,雖然不至於說歐洲史就是世界史,但是我想最起碼給我們提供了可以平行比較的對象,用時間來劃分的話,同時期我們在做什麼,歐洲在做什麼。

讀中國史,必然會涉及到世界史,研究世界史卻永遠脫離不了歐洲史。這個過程中有幾個需要解答的疑問:其一是為什麼歐洲史佔據著世界史的中心;其二是中國史在世界史中的地位如何;其三是中國和歐洲的區別,當然我想這裡面最關心的問題是比較歷史學。

馬克·布洛赫說過:「沒有什麼歐洲史,只有世界史」。好像在說歐洲史既是世界史,此觀點我不敢苟同。首先我繼承了中國人的狹隘世界觀,中國即中央之國的意思,這個不合適的觀點我是接受了的,我並沒有什麼學家級別的認知能力,才疏學淺,認知局限。首先可能是源於西方中心主義的泛濫,世界五百年的潮流跟隨歐洲文明的方向直到現在依舊沒有停歇。

歐洲中心主義認為歐洲具有不同於其他地區的優越性和特殊性,歐洲就是依靠這種力量而興起並以歐洲為中心組建了一個世界。同時歐洲中心主義把歐洲的勝出永久化,把歐洲的道路和歐洲的模式絕對化和普遍化,認為任何國家要想發展就必須走歐洲的道路並以此斷定人類社會歷史將終結於歐洲模式。歐洲中心主義歷史觀扭曲了歷史,導致了人們對歐洲以外世界了解和認識的缺乏,從而不能正確認識世界和世界歷史,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許多消極影響。

《從晚清到民國》書中提到「日本人呢?在他們戰敗之初,倒有些懺悔心態」。此話的意思在其他資料中也有過了解,為何一段時間後日本學界、政治界甚至基層民眾逐漸地把他們在大陸赤裸裸的奸擄焚殺看的如此的平靜和甚至美好呢?如果想知道答案看來讀書是解決不了問題,可能需要親身實地的查看日本的生活狀態和民族性格,否則沒有辦法得出符合自身疑問的合理答案。一四年有機會在南京逗留一天,本來計劃參觀大屠殺紀念館,可後來又決定不去。自己腦子裡面本來有一個真切感受,用碎片化的信息拼湊起來的一個龜裂的「殼」,如果在紀念館看到經過某些人按照規則精心設計的場景,我只能吐槽了。所以把時間全部用在觀賞南京博物院上,雖然能看懂的內容少之又少,可是總是在一些小細節上感受到展品的優美靈動,藝術真正的美就是讓我這樣的粗人都能舒服。之後我發現熱愛中國比仇恨日本意義更大。

日本和中國對於同一件事情的官方表述差異如此之大?這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好比在法庭上各方辯護過程中尋求對自己最有利的證據,在自家孩子與別人打架時總是不自覺地偏袒自己的孩子,也許這根本不是同一類事情,但是放在一起正是說明在某種邏輯上面有相似之處。政治述求、國家利益還是民族感情都必須從自身出發尋找一個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即兩點間的直線距離。有以下幾個結論可能不足夠恰當:其一是我們得到的信息並不一定是真實的;其二是沒有絕對的正確更沒有絕對的錯誤;其三是原諒除自己之外的殘暴和醜陋,讓自己回歸本真。最近世界「很亂」,總能聽到一些人高談闊論,我想大部分應該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慎重發言,但不排除有些不負責任的言論和動作,世界上的故事就像小時候的過家家一樣,基本原理未發生根本變化。而這些人只是在一張草稿紙上面繼續練習計算,越來越模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努力散布一點光亮,去照耀那和過去一樣漆黑的未來
主再來系列之四: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
七夕.織女的自白/玉林嘯風
一生伏首拜陽明(上)
分享一下我的投資理念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