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孔融讓梨」後遺症,到底這些父母養出了什麼孩子?

「孔融讓梨」後遺症,到底這些父母養出了什麼孩子?

【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


什麼才是正確的「分享教育」?

一次在一親戚家裡,我發現了一個小娃兒間有趣的現象:

8歲的鬥鬥進屋時拿著一塊剛買的芝士蛋糕,屋裡有差不多年齡的小表妹盼盼。盼盼見到芝士蛋糕兩眼發光:「哇,很好吃的樣子呢!」

「給你吃吧!」鬥鬥很大方。

「好吧!」盼盼也不客氣地接受,一下子吃光光。

沒多久,我發現鬥鬥似乎悶悶不樂。我問:「怎麼了?不捨得芝士蛋糕?」

鬥鬥搖頭,他湊近我耳朵悄悄說:「我把蛋糕讓給表妹,但是媽媽沒有表揚我!」

我驚訝於鬥鬥的小心思。他「孔融讓梨」,但是因為沒得到表揚而耿耿於懷。

飯後,我無意中聽到盼盼跟她爸爸聊電話:「……爸爸……今天我吃了鬥鬥的蛋糕,但是他自己沒有了,我是不是不懂得謙讓?我擔心媽媽批評我……」

「孔融讓梨」後遺症,到底這些父母養出了什麼孩子?

現在的孩子都怎麼了?這樣的教育結果,大概並不是古代先賢們的本意。一個因為「孔融讓梨」沒得到表揚而不高興,另一個因為接受了對方的「讓梨」而擔心被大人批評。到底怎麼回事?

?這是因為在分享教育中,中國父母最常犯2種錯誤:

1)因為「面子」強迫孩子分享

案例1:「兒子,玩具飛機給小A玩一下……真是吝嗇的傢伙,我們不跟吝嗇鬼玩!」小男孩不高興地看著媽媽,一副想分享卻又不情願的樣子。

後果:嘲諷孩子吝嗇,會讓孩子心裡充滿羞愧感,孩子常常為了減輕內心的羞愧,而被迫向大人屈服,做出分享行為。

2)過分強調「不懂謙讓」是自私

案例2:在吃水果時,糖糖挑了一個最大的被奶奶斥責:「看你自私的!」糖糖臉紅,趕忙放下,拿了一個小的。下一次吃水果時,糖糖不敢第一個拿,而是等別人拿了才敢動手。

後果:大人片面強調「獨自享用」、「挑大的」是自私,默認「犧牲自己,成全別人」才是好品格,忽視了對孩子自身的尊重,孩子容易養成虛偽的人格。

上面兩種誤區,共同結果便是給孩子帶來了負面心思,即過分在意他人對自己分享行為的評價和看法。後來我才知道,這是一種普遍在中國家庭存在的「分享思維」,跟西方孩子的分享,它們各自的意義是不同的。

下面一組漫畫告訴你,中國孩子與西方孩子是如何分享的?

「孔融讓梨」後遺症,到底這些父母養出了什麼孩子?

大家看到明顯的區別嗎?

中國孩子:好的、大的讓給別人,自己吃小的、差的,因為這是謙讓的美德;

西方孩子:自己與別人是平等的,有權利享用大的、好的,也會送給別人大的、好的。

想起了美國社會心理學家Richard E. Nisbett的《水下場景圖》:

「孔融讓梨」後遺症,到底這些父母養出了什麼孩子?

當觀察上面的圖時,亞洲人看到的是魚和環境的關係;而西方人看到的是大魚。這說明,中國孩子更注意的是周圍的人,我們的孩子的思維方式更多地是考慮到我們身邊的親人或朋友,即相比起西方孩子,中國的孩子們更注重的是家長或老師對自己的評價。他們常常渴望得到讚揚,並且會因為擔心他人的負面評價而壓抑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所以在分享方面,中國的孩子更多想到的是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得到大人或旁人的認同——爸媽說我是好孩子;我不分享會被人說成「吝嗇」。最終忽視了分享本身的快樂:有人跟我一起吃一起玩,我很高興。

?在一家中英幼兒園見到的三種孩子

課堂上,一位老師拿出一個大紅蘋果和一個小的青蘋果,讓孩子們選擇。

班裡的外國孩子都選擇了大紅蘋果,中國孩子有些選擇了小青蘋果,只有幾個中國孩子選擇了大紅蘋果。

老師隨即問那些選擇了大紅蘋果的外國孩子,外國孩子們的回答很簡單:「就是想吃!」

選擇了小青蘋果的孩子回答:「好孩子要懂分享!」

而那幾個選擇了大紅蘋果的中國孩子回答:「先到先得」,還有個孩子說「我的蘋果我做主」等。

「孔融讓梨」後遺症,到底這些父母養出了什麼孩子?

從這幾個選擇了大紅蘋果的中國孩子身上,我看到了中國部分父母所做出的努力,他們已經開始懂得了尊重孩子的權利,而沒有讓孩子為了分享而分享。

所以,幼兒說建議父母們——

?在孩子們的「分享教育」中,應該是兩方面的原則:

1、鼓勵孩子分享

毫無疑問,常懂得分享的孩子意味著好人緣。孩子們能從「分享」這個行為中,學會與人交往的一些技巧和方法。那些因為「分享」這個行為而快樂的孩子,他們會更享受與孩子一起玩耍的過程,這些孩子也常常是一些快樂而幸福的孩子。「大毛跟我一起咬餅乾呢,我喜歡跟大毛玩」,共同行為讓娃兒們心與心更加貼近。

2、尊重孩子,不道德綁架

父母最需要自我提醒的是,孩子也有享用好東西的權利。在分享教育中,父母不應該給孩子建立「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的價值觀,因為會導致孩子心理壓抑和低自尊。

在這方面,父母們可以給孩子定規矩:

屬於孩子自己的東西,孩子擁有是否分享的權利;

公共東西,孩子最先得到的,孩子擁有先享用的權利;

如果是一家人的東西,啟動「尊老愛幼」原則;

如果是跟其他小朋友共有的東西,啟動分享原則。

「把快樂的香水噴洒在別人身上,別忘記往自己身上也噴洒幾下」——這才是「分享教育」的精髓。

本文關鍵字:分享教育、謙讓與分享、孔融讓梨、幼兒心理、親子育兒


幼兒說(微信公眾號:bb-edu),一枚親子心理諮詢師,最愛「掏」國外心理學家們的育兒錦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