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宿敵與中國談判,突然表示只認「大清」不認「中國」,中國愣了

一宿敵與中國談判,突然表示只認「大清」不認「中國」,中國愣了

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一度被很多國家窺覷,其中最明目張胆的就是日本。

說起來日本也並非一直敵視中國,至少在漢、唐、宋三個時期,他們對中國還是很崇拜和嚮往的。但自宋朝崖山之戰後,日本對待中國的態度就徹底變了,而且變的幅度還挺大:他們不僅不承認元朝忽必烈統治下的中國,對朱元璋恢復的漢室明朝也同樣不接受。

一宿敵與中國談判,突然表示只認「大清」不認「中國」,中國愣了

不過,雖然日本對元朝和明朝的「態度」不好,但迫於元朝強大的軍事實力和明朝強硬的對外政策,他們心裡還是充滿畏懼和芥蒂的。而到了清朝就不同了,雖然同屬中國封建王朝,但日本對待滿清的態度卻更加冰冷了,甚至充斥著一種鄙夷。這點從早期日本同清廷的「交涉」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明朝滅亡前夕,明朝的藩屬國朝鮮發生了一件大事——清太宗皇太極親率10萬大軍攻打朝鮮,朝鮮很快落敗,並被迫向清軍俯首稱臣。

這其實是皇太極發起全面進攻中原前,為自己掃清後方威脅所做的一項舉措。但不管怎麼說,朝鮮敗了,而且敗得很徹底,而清軍也藉此高調地向世人宣告了自己驚人的戰鬥力。

一宿敵與中國談判,突然表示只認「大清」不認「中國」,中國愣了

拿下朝鮮後,滿清給朝鮮下了一道敕諭,其間提及到了日本,說「日本貿易,聽爾如舊,當導其使者來朝,朕亦將遣使與彼往來也」。意思就是讓朝鮮帶話給日本,告訴他們,中國要變天了,滿清馬上就要入主中原了,爾等應該儘快派遣使者前來朝貢,我們也好繼續「互通有無」。

日本接到這個消息後,表達出了他們對清廷的最大蔑視,那就是不予理會。

不過事情並沒有就此終結,幾年後,一支日本船隊漂流到了中國,清廷大喜過望,設好酒好肉款待,攝政王多爾袞還親自接見了他們。臨走的時候,多爾袞寫了封信讓他們帶給日本國王,大意是我大清是天府上國,諸國都是朕的子民,你們應該盛裝來朝,同享天倫;至於往日悖逆,我朝寬宏大量,可既往不咎。

一宿敵與中國談判,突然表示只認「大清」不認「中國」,中國愣了

配圖

清廷恩威並重,無非就是希望讓日本前來朝貢。但日本既不領情,也不畏懼,他們很快給清廷回了封信,信中直言清朝為「韃靼」治國,日本既不會稱臣,也不朝貢。話里行間,處處透露著對清朝的鄙夷。

清朝與日本的早期交往言過於此,晚期就更加狂妄了。

在清朝統治的前兩百多年時間裡,中國同日本幾乎是沒有官方貿易往來的,因此也就沒有相關條約支持兩國商民交往。但到了19世紀6、70年代就不同了,歷經了兩次鴉片戰爭的清廷逐漸敞開了國門,中國由主動變被動,日本便也想在這個時期與中國通商,好從中國手中搜刮更多的利益。

一宿敵與中國談判,突然表示只認「大清」不認「中國」,中國愣了

1870年,日本外務大臣『柳原前光』鑒於中日兩國之間沒有條約,給兩國人民商業往來造成很大不便,於是前往北京,向清政府提出締結「修好條約」。當時的清政府已經簽訂過很多不平等條約,對此比較敏感,所以就找了個借口推辭了。但後來曾國藩、李鴻章力主修約,於是此事又被重新提上了議程。

1871年9月,中日雙方在天津對《中日修好條規》進行擬簽。席間,日本對其它條款均沒有異議,但唯獨不同意大清以「中國」兩字自稱,談判一度為此陷入僵局。甚至李鴻章最後提議,中方所持文件寫「中國」,日方所持文件寫「大清」,希望能夠以此緩和日本的態度,但日本依然不肯應允。最後為了息事寧人,終以中方讓步、兩份文件都寫「大清」,此事才宣告終結。

一宿敵與中國談判,突然表示只認「大清」不認「中國」,中國愣了

一個中國人,在中國的土地上,簽訂與中國利益關係密切的條約,居然不能以「中國」自居,這怕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吧,也正應了那句古話,「弱國無公義,弱國無外交」!

盛世之下,再回頭看看那段歷史,一把辛酸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史話 的精彩文章:

八個國家侵華,一殖民地也來湊熱鬧,從此建了國家,現在富得流油
別國是寸土不讓,而此國被割據230萬國土,卻還後悔沒被搶完
趁戰亂,一支50人部隊跑來瓜分中國,搶財寶無數,還賺個大名聲
李鴻章主張全力抗日,一人卻站起來反對,160萬國土差點丟失
皇帝派他尋人,他順道打了三仗,生擒三個國王,造就一個世界霸主

TAG:大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