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的「鬍子蛙」
「
髭蟾
長相怪異
隱匿山林
發育期漫長
……
一個奇妙的物種
」
尋覓
髭蟾主要分布於中國南方山地的亞熱帶闊葉林區。髭蟾生態習性很獨特,僅在繁殖季節下水交配產卵,非繁殖季節隱匿於山林之中,蹤跡難尋。
為研究雷山髭蟾,韓聯憲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曾在貴州省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了野外觀察,揭開其神秘面紗的一角。
外貌
攝影/韓奔
髭蟾的模樣有點怪:眼睛瞳孔縱裂,眼球上半部呈藍綠色或者淡綠色,下半部為棕色或深醬色,在蛙類的眼睛中獨樹一幟,讓人過目難忘;吻部與其他蛙類相比,顯得極為寬扁而圓。
在繁殖季節,雄性髭蟾的上頜緣會生長出不同數目、質地堅硬的黑色角質錐狀刺,很像人類的鬍鬚,這就是髭蟾俗名「鬍子蛙」或「角蛙」的原因。繁殖季節過後,這些角質刺會脫落,所以科學界猜測角質刺的用途可能與保護繁殖場地有關。
多數蛙類雄蛙小雌蛙大,而髭蟾則相反,雄蛙個體普遍比雌蛙大。雌性髭蟾不長角質刺,在應該長刺的部位有同樣數量的橘紅色或米色斑點。
發育
雷山髭蟾在冬季前交配產卵,而且要經歷140多天的胚胎髮育期和3年的蝌蚪生長期,雷山髭蟾早期的生命歷程在蛙類中可以用「漫長」來形容。
:個體大的雄蛙特別受雌蛙的青睞,這是一隻大個雄蛙吸引的9隻雌蛙產下的卵。
:從受精卵發育成蝌蚪的半年,要經歷多個階段的胚胎期。發育到21期的胚胎已經能看見黑色的眼睛了。
:看見過如此碩大的蝌蚪嗎?這就是雷山髭蟾的蝌蚪。在成為蛙之前,雷山髭蟾要經歷3年的蝌蚪「生涯」。
不同
攝影/李揚
按照規律,雌蛙在交配產卵後就會離水上岸,可是這三隻蛙中,上面的兩隻都是雌蛙,它們產過卵後竟然還跟雄蛙呆在水中,並且呆了整整一冬。
雷山髭蟾極少跳躍,受驚擾後偶爾跳躍,距離也不過20厘米。它們主要的運動方式是爬行,爬行姿勢古怪、獨特:蛙四腿高撐,把自己身體舉高,一側前肢舉至額前,做出掌心外翻的動作,稍稍停頓,就像人用手搭在額前遮太陽一樣,然後把該側前肢放下。放下前肢同時,另一側後肢前移,對側前後肢交互輪番移動。
雷山髭蟾爬行時動作顯得很詭異,幾乎沒有聲息,如同鬼魅行走一般。雌蛙爬行時動作更加輕柔,節奏也更緩慢,毫無聲息。雷山髭蟾的爬行姿勢徹底顛覆了我們原有的蛙類以跳躍運動為主的概念。
內容來自
《中國國家地理》2008年11月
撰文/韓聯憲 韓奔 劉菡 攝影/韓聯憲 等
責任編輯/周曉紅 圖片編輯/馬宏傑
別錯過


※人類永遠達不到的運動極限,要靠基因編輯實現?
※對話NASA,挑戰宇航員訓練,我們與太空有約定!
※機器人再強,這些工種工作還得人來干
※為什麼你總被神曲洗腦?
※蘇南蘇北恩怨到底有多深
TAG:環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