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佛的人必看:佛教的善惡標準是這些

學佛的人必看:佛教的善惡標準是這些

有人說「宗教在倫理觀上,要求人們去接受神的愛和恩賜」;

「宗教道德是以服務於宗教神學教義為根本目的的」;

「所謂宗教道德化,就是把調整人與神之間的關係作為核心的宗教倫理觀點」;

還說什麼「幾乎所有的宗教道德觀,都極力貶低人生的價值」 。

把有些宗教的特點,以偏概全地說成所有宗教的特點,是憑一知半解亂髮議論的人們的通病。

佛教的倫理道德從來沒有要求人們去「接受神的愛和恩賜,服從神佛意志」。在佛教中眾生是第一位的。因為佛教認為,個人成佛的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為眾生的利樂服務,沒有足夠利眾功德的人永遠也成不了佛(《現觀莊嚴論》)。

中觀大師寂天在《入菩薩行論》中說:「產生一個利眾的念頭,功德勝過供養諸佛,何況投身於利眾的事業。」「佛最關心的是眾生的幸福,因此,幫助苦難中的眾生,是對佛的最好的恭敬。」

從以上觀點可以清楚看出佛教道德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神佛。

在密續中更明確地提出:「眾生是佛,除了眾生沒有別的佛,因此,供養眾生就是供養眾佛。」

佛教倫理道德的宗旨正如佛陀親口說的:

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調服己心,

此乃佛教。

佛教道德總的說來只有戒惡行善和加強自我修養、提高道德素質三條。

那麼,佛教的善惡標準又是什麼呢?

分別解脫戒(僧戒)的宗旨是:「戒除一切有損於別人的言論行為及其思想根源。」(《律論》)

菩薩戒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發揚慈悲心,堅持利眾行」的道德準則。

因此,「有損於別人的言行及其思想根源是惡,反之是善」。——這是小乘教的善惡標準。

「發揚慈悲心,堅持利眾行是善,反之是惡。」——這是菩薩乘的善惡標準。

「損人利己」的行為是違反菩薩根本戒的行為。有能力幫助別人解決困難、獲得幸福而不進行幫助也是違反菩薩戒的。

大乘教的核心是「菩提心」,即利眾心;利眾心的基礎是大慈大悲心,即愛和同情心。

修菩提心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視眾生為母親,以報母恩的七因果之理髮菩提心;一種是自他交換法,即「把自己的幸福讓給別人,別人的痛苦自己承受」的思想。

在《入菩薩行論》中說:「自己的幸福和眾生的痛苦,若不能予以交換,成就不了佛果,在人間也得不到幸福。」

佛教道德不但要求熱愛一切眾生,保護一切眾生的利益,而且還要求人們保護眾生的生存環境。如在《佛律》中就規定,不準佛門弟子隨便割青草,砍活樹,不準在草坪和河水中大小便,以污染草地河水。

從佛教的角度看,當今那些綠色和平組織和動物保護組織,是佛的意志的體現。

「十善戒」即戒殺生、戒偷盜搶劫、戒淫亂、戒說謊騙人、戒挑撥離間、戒惡言傷人、戒說是非語、戒貪慾、戒暴躁怒氣、戒背理邪見等。這些戒條不但是佛教道德的要求,也是符合人間道德要求的。

如果人人能堅持這十善戒,人間定會成為極樂世界。

佛教的這種慈悲利眾道德的教化,有利於國泰民安,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因此在歷史上得到很多帝王和上層社會的器重和信奉。正因為這樣,佛教又蒙上了一層「封建統治階級的馴服工具」的恥辱。

恥辱歸恥辱,只要統治階級還存在,這個「工具」的作用也恐怕不會消失。佛教的這種「統治工具」的作用,也許正是它有利於社會的一個方面。

德國波恩大學藏傳佛教專家布萊克教授說:「藏傳佛教在當今西方國家如此深入人心,其原因有兩點:一是它那深邃的哲理,一是造福於一切生命的崇高的價值觀念。」

佛教道德也有尊敬佛陀、重視佛法的要求,但這和服從神的權威是兩碼事。因為佛教認為佛是導師,法是道德規範。尊敬佛陀、重視佛法的意思是尊師重教之義。尊師重教不但佛教需要,就是任何一個文明社會也是需要的,因此不是什麼錯誤。

有人說所謂宗教道德化就是把調整人與神之間的關係作為核心的宗教倫理觀點。這與佛教的情況根本不符。

首先,佛教本身是有關道德的宗教,不存在「化」不「化」的問題;

其次,佛教道德的著眼點是人、是眾生,根本不存在調整人與神之間的關係問題。

至於說什麼「幾乎所有的宗教道德觀,都極力貶低人生的價值」 ,對佛教而言更是無稽之談。因為佛教人天乘的追求目標是轉世人天,而且人比天人還有許多優越條件,故稱「人身是寶」、「人身難得」,還認為「眾生是佛」、「供養眾生就是供養佛」。

佛教「生活中觀」就是一方面反對佛教徒過奢侈腐敗的生活,另一方面反對損傷形體生命的苦行,意在重視人生。並且在《律》中規定:「佛教徒輕生自殺和殺人罪過相等。」

當然佛教並不認為所有的人生都有價值。只有具備良知,清醒自覺,對人類社會和一切眾生的幸福做出貢獻的人生才有價值。所以佛教的一切教化都是以實現這樣的人生價值為目的。

喜歡閱讀本文的同修,請在頁尾點贊。閱讀開智慧,分享積功德;分享越多;福報越大。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多識活佛智慧 的精彩文章:

閉住你的嘴,看住你的心,修好你的法
人們都願意幫助這樣的人
調整心態,改變性格,比做廣大的善業更重要
快來聽師父談「情」說「愛」
《色戒》:你所追求的愛欲,到底將帶你走向何方?

TAG:多識活佛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