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在《冰與火之歌》的世界裡叫了份外賣

我在《冰與火之歌》的世界裡叫了份外賣

最新一季的《權力的遊戲》看完了,十分不過癮啊……

然後連著兩天夢裡自己都穿越到了維斯特洛大陸,過著那種劍與火的冒險生活……

其實大概都知道,馬丁老爺子其實就是原封不動地把歐洲中世紀的背景搬進了《冰與火之歌》的裡面,再稍微加上一點魔法奇幻元素,就寫成了一部魔幻史詩。

如果你也想和我一樣穿越到那個世界的話,可能首先的一個問題在於:你去了,能吃得慣嗎?

來,今天眠眠就邀請到一位中世紀歷史方面的大咖:whr,來講一講如果在冰火世界(中世紀)里點一份外賣的話,咱都能吃上點啥?

首先最重要的問題在於:

我們如何知道1000年前中世紀的食物和味道?

除了一些類似上面這些繪畫插圖外,還包括菜肴菜單、家庭賬單、烹飪書、考古調查、以及一些相關文獻的記載等來源:

01 引子

476年,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蠻族滲漏進歐羅巴的心臟部位,最初能夠理解高水平文化和美食的大眾也隨之消失,直至五百年後,歐洲才開始出現美食這一概念。

這也意味著在公元5紀到公元十世紀的這五百年間,人們吃食物只是為了不被餓死,僅僅是為了充饑而已,哪還能顧得上食物的味道如何?在出現食物短缺,饑荒的情況下,人吃人的情況也難免會有。

在7世紀開始的阿拉伯人擴張運動後,一些被阿拉伯人佔領的地區,如西班牙、西西里等,深受阿拉伯菜風味的影響。

歐洲糧食饑荒從大約公元1000年左右開始出現了少許的好轉,至少糧食產量能夠多多少少跟得上人口的增加。之後的十字軍東征加深了東西方之間的交流,也讓很多來自於東方的香料或調味品來到了歐洲,從而改變了歐洲人的飲食口味。

14世紀歐洲爆發的黑死病使得近三之分一的歐洲人死亡,從而打破了飲食的平衡,中世紀後期,人均可食用肉類變多,「食肉的」歐洲也終於成為現實。

隨著1492年新大陸的發現,使得番茄、土豆、玉米等新食材進入了歐洲人的廚房,並永遠得影響著歐洲人的味蕾。

02 齋戒食品

讓我們從最難吃的食物開始起吧……

他對禁食是不容易堅持下去的,常常抱怨說齋戒有害他的健康,但由於繼續堅持禁食,只有很少幾次喝點東西來維持他的體力,生病卧床的第七天後,他接受了聖餐,在二月一日的五天前第三時死去。享年七十二歲,在位四十七年。

——《查理大帝傳》艾因哈德

在中世紀很長的時間中,因為教會要求抑制性慾或提醒眾生感懷基督受難,一年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施行齋戒的。

封齋時間通常是周三、周五,或者像降臨節、四旬節等重要日子。大齋戒的六個星期,每周星期五、星期六——對於某些家庭還包括星期三以及某些重要節日前夕,都禁止食用肉類,在齋戒期間吃魚是不破齋的,星期五是耶穌的受難日,一般也忌葷。

至少從4世紀開始,基督教就開始宣揚禁食對精神升華的好處。要節制食用肉和乳製品,從而減少肉慾和與之相關的貪食與好色,以確保靈魂的救贖。基督徒鼓勵許多虔誠的信徒效仿修行者禁食,而世俗世界中則要自由許多。

亞爾的杜瑟利(Caesarius of Arles,470—542)曾試圖說服他的信徒不用酗酒或參加宴會,因為這不僅可能帶來讓人後悔的後果,而且暴飲暴食也是異教徒的典型行為。

禁肉的主要原因還是教會擔心吃肉會引起性慾與節慾相違背,大量中世紀的思想和論述細緻地探討了什麼是「肉」和「非肉」。魚做的食物枯燥乏味,用來替代「非肉」的意見層出不窮。

各種替代品的解釋也大量湧現,黑雁和一些水鳥也因其腳帶有蹼、住在水裡並據說在水中生育(人們認為其未經交配)而被認為其肉不會引起性慾。

與之相似的是,人們辯解說完全長成的兔子胚胎不是肉——子宮中的流動性使其變成一種液體生物,不管怎樣,中世紀一些法國的修道院飼養兔子,就是為了讓教士們在齋戒日時吃得更好一些。

和黑雁、水鳥同樣的原因,海狸的尾巴也可以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封齋「素食」。

16世紀的英國牧師作家Edwad Topsell說:這種野獸的尾巴是世界上最奇怪的,它有著與魚最接近的自然特徵,沒有毛,皮膚長著似魚的鱗片,它們被認為是一種美味佳肴,剝皮後吃起來像?魚,被當做齋戒日可食用的肉類,雖然其以腐爛的屍體為食,但它們的尾巴和前爪卻出奇的美味。

附帶一提,它尾巴長這樣,你們有食慾嗎?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仿肉」

比如用魚肉替代豬肉,模仿火腿或培根;將魚籽塞入蛋殼裡,充當雞蛋。除了封齋有關的禁食外,還有一些地方性的禁食風俗,如西班牙為了慶祝1212年對穆斯林摩爾人的作戰勝利,規定星期六不動葷,但動物雜碎和骨頭不在此列,這一禁令直到18世紀才廢除。

他吃的大鍋雜燴里常放的是牛肉,而不是羊肉;晚餐幾乎頓頓是蔥頭拌肉沫,星期六燉點羊蹄羊骨,星期五隻吃扁豆,星期天添上一道鴿肉,這樣就花去了他收入的四分之三。

——《堂吉訶德》米蓋爾·德·塞萬提斯

03 麵包/穀物

從9世紀到人口發展達到頂峰的14世紀上半葉,歐洲人越來越依賴穀物,人均可消費肉類和乳製品則開始減少。穀物是所有中世紀餐桌上的主角,但在精英階層的飲食中卻顯得微不足道。許多手稿的插畫中都描繪了多數資產階級餐桌上的圓麵包或麵包卷。

最好的小麥用於製作精製白麵包,即pain de main(家用麵包)或更高級的品種。富裕家庭中,麵包或烤或買,但都是當天新鮮的。在不那麼富裕的家庭中,麵包的存儲時間就相對較長,最長可達一周時間再久,人們可能就會把麵包切成托盤的形狀(可以把其他食物盛在麵包里上桌),把麵包磨碎或捏碎,加入醬汁,使醬汁增稠。上菜的人有時也會用麵包防止手被金屬容器燙傷。(後來的三明治就是這個原因來的)

一些人喜歡模仿精英階層吃白麵包,另一些人還是主要吃他們可憐的穀物、黑麥、大麥甚至燕麥,而還有些人只有在喝湯的時候才能吃到穀物。

在中世紀由於糧食吃產量的跟不上導致的饑荒現象是比較常見的,14世紀的饑荒僅西班牙地區就大約餓死了四分之一的人口,天天食用肉類對於平民來說難以負擔,穀物,特別是黑麥在中世紀的地位就變得十分重要。

黑麥和蕎麥是由摩爾人和撒拉遜人(中世紀歐洲人對阿拉伯人的稱呼)在佔領伊比利亞半島後引進歐洲的,並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的歐洲饑荒問題。

窮人只能吃得起用大麥、燕麥或黑麥製作的粗糙麵包(說到這裡,我想起了原來吃的一種德國黑麥麵包,居然是酸的,還有股餿味,然而這並不是陳麵包,那中世紀的麵包諸君可大致想像其中滋味如何)。

中世紀時期,人們一般一日兩餐,主餐在接近中午時開始,第二餐大約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下午茶時間。只有小孩和病人才吃早餐。

穀類是歐洲人最重要的主食,穀物多數會製成麵包,一些估計指當時歐洲人一天會吃1至1.5公斤的麵包,但穀類有時也會煮成稀粥和麵條。

麵包是中世紀時期的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世紀人認為小麥是眾麥之首,營養最高,售價亦最貴,貴族們吃一種被稱為Manchet的精白麵粉製作的麵包,社會下層則吃黑麥和大麥或一些滿布面糠的麵包。不同類型的麵包如下(快來學英語單詞):

pandemain– 篩過2或3次麵粉製作的優質麵包

wastel– 沒有篩過的優質麵包

cocket– 廉價的白麵包

cheat– 去掉麩皮的全麥麵包

tourte– 含稻穀的麵包(俗稱為黑麵包)

horse bread– 用豌豆或其他糧食製作的麵包

clapbread– 大麥或燕麥餅

在中世紀的麵包通常不會添加酵母,這樣製作出來的麵包都非常重且難以消化,所以人們會把麵包製作得很薄。除了作為食用之外,歐洲人用餐時由於共用一張刀,當把刀具傳給另一人使用前,往往會把麵包當作抹布,把刀具清潔乾淨……

有時更會把麵包當成隔熱布,而以舊麵包當作餐碟的做法亦相當普遍這些麵包有時會被用來當做盤子使用。

有一種吃法就是:在這些麵包上面沾醬汁或肉汁甚至是酒後,就像吃餅乾一樣吃下去,而酵母一般用於糕點的製作。

對於中世紀的窮人來說最糟糕的不是吃黑麵包,而是麥子的歉收。

為了製作麵包,人們甚至會用豌豆、橡果磨成粉,製作麵包,這是一種非常廉價的方式。因為穀物的不足,飢餓仍然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能夠替代穀物作為主食的就是豆類作物。

在法國南部,栗子是人畜的基本食物;地中海沿岸地區,穀物依然保持著特殊的地位,而乾淨的白麵包依然是有錢人的專屬主食。

04 肉類

除了用炭烤得太久的豬肉塊,或者是血液未清除殆盡的野味料理,黑色一直被廚師視為是鑒定食品「尚可食用」到「腐壞」之間的分界線。一般而言,沒有多少人喜歡在餐桌上看到如此讓人食欲不振的顏色。

但是在廚師的巧思之下—或是在豬血香腸上擺設幾塊洋蔥做點綴,或者於香烤鮭魚上添置一片豬肝以養眼,或添加些顏色鮮艷的辣椒增添美感和挑動食慾,使得難登大雅之堂的黑色,搖身一變,由灰頭土臉的灰姑娘變成了仙杜拉公主。

——《History Of Medieval Life》David Nicolle

中世紀肉類的來源非常的廣泛,尤其是對富有的王室和貴族來說,平民只能在節慶期間偶爾吃上一回肉。肉類包括牛肉、雞肉、鴨肉、豬肉、鹿肉、羊肉、野兔、野豬、天鵝、蒼鷺,甚至會出現一些奇怪的鳥肉,如:畫眉、八哥、鵪鶉、布谷鳥、百靈鳥、孔雀等。

平民擅自到王室的捕獵場偷獵是嚴厲被禁止的,如果一旦被發現會被剁手甚至處死。另外,現代的歐洲人對於諸如舌頭、眼睛、尾巴、耳朵或者一些內臟等「下水」是很排斥的,但是對於中世紀的歐洲平民來說是非常受歡迎的「葷物」。

食用最多的還是豬肉,因為一旦冬天飼養牛羊的牧草就沒有了,這時候牛羊只能被宰殺然後將其腌熏保存,而對於豬的照料比牛羊少得多而且飼料便宜,並且能吃人們剩下的食物,這一點非常受人們的歡迎。

豬的每個部位都可以吃,腸子通常被當做腸衣製作香腸。法蘭克人非常喜歡吃肥肉,生肥肉則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藥物。

當時的豬體型都比現在的豬小得多,原因主要是放養沒有過多的照顧,豬肉相當瘦,但它們的肉也往往有寄生蟲,吃豬肉也是冒風險的事情。新鮮的肉通常用來燒烤,而不是很新鮮的則用來燉煮,在貴族城堡的宴會中,紅酒燉牛肉是最受歡迎的一道菜。

講到「黑色」食物,我想到了一個著名的英國菜,英王亨利八世的最愛——Black Pudding(黑布丁),是亨利八世對黑布丁的愛,那才叫一個「一天不吃,渾身難受」。

沒吃過的朋友肯定覺得,布丁嘛,這不就是個甜品嗎?真的是大錯特錯咯!這個東西主要原料是豬血,然後將剁碎的心、肝、肺、胃等各種各樣的內臟加之燕麥混合在一起,然後放各種調味品,最後用水煮熟即可。

如果諸君有興趣,我在文末的中世紀食譜中會給出相應的製作步驟,可以歡迎去嘗試。

在十字軍東征之前,對於肉類的烹飪很少有相應的調味品或香料,不難想像當時的肉類菜肴味道不會好到哪裡。

05 魚類

在歐洲,齋戒日需要大量的魚。鯡魚是一種日常必需品,可以撒上鹽放在桶里腌制或吃新鮮的——用煙熏制或甚至像在荷蘭不做任何加工,不列顛東北海岸線上的漁民將他們捕撈的鯡魚出口到世界各國。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鯡魚之所以沒有受到普遍歡迎,是因為負擔不起各種各樣魚類的人們在四旬齋期間已經厭倦了它,因此它只是宴會上較低檔的菜肴,所以很少被提及。

鯡魚貿易很重要。中世紀日用品商人團體漢薩同盟,認識到了鯡魚船隊的經濟價值,在漁業歉收的那幾年給捕魚者上了團體保險。

早些時候,吃魚的現象僅出現在地中海沿岸及沿湖地區,但是從維京時代出現適於深海捕魚的漁船起,北歐人就開始以吃魚著稱了。

從11世紀起,魚肉消耗量不斷攀升:這幾乎是在公元1000年前後的幾十年間突然發生的,其中又以鱈魚和鯡魚最為突出。在沿海沿河的地區螃蟹、牡蠣、貽貝等也很受人們的青睞。

這與教會新飲食習慣的影響不謀而合。不過吃魚,尤其是吃新鮮的海魚或淡水魚,仍然與社會地位息息相關。魚也是上層階級餐桌上的一個主要元素。北歐距海一天騎程的大面積地區中,都可以弄到新鮮海魚。最顯赫的家庭魚的種類也最豐富。

15世紀早期索爾茲伯里有一名主教,九個月內就吃過四十二種魚、甲殼動物和貝類。另外,淡水魚也是社會地位的象徵。尤其是11世紀以後,人們開始斥巨資挖魚塘。這些魚塘中的魚(狗魚、河鱸、丁鯛和鯉魚,其中鯉魚15世紀才在英國出現)與小溪與河流中捕來的魚(鮭魚、鱒魚、鰻魚、七腮鰻和鱘魚)一樣受歡迎。

中世紀時期的淡水魚數量要比現在豐富得多,鱸魚,梭魚和丁鯛往往都是下層吃的,像鯡魚、鱒魚則非常受到貴族的青睞,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人為了搶奪英國人的鯡魚,甚至爆發了一場死傷數百人的「鯡魚戰役」(Battle of Herrings)。

像海豚、鯨魚之類的大型魚被捕到後,會將其腌制,然後販賣到歐洲各地市場。販賣的魚也因分為:新鮮、腌制、熏制的不同而價格各不相同,中世紀的魚類貿易非常繁榮,來自北歐的魚甚至會運到君士坦丁堡出售販賣。內陸地區的海魚要比肉貴得多,所以人們寧願選擇吃用肉也不會吃海魚,當然貴族們除外。

上圖為荷蘭人吃鯡魚的吃法:腌制好的鯡魚沾上生洋蔥粒,用手拎著魚尾巴,仰著頭,一口吞下去

06 蔬菜

三個人毫不講究地在木桶後擺上一張「桌子」(實際上是支上一塊木板),然後開始吃飯。莫里和馬爾蒂吃莫朗家給的肥豬肉;素食者普拉德·塔弗涅吃小扁豆、植物油、葡萄酒和核桃。

從地窖的飯桌到閣樓的飯桌之間,人們相互表示敬意:莫里受本桌推舉,把經塔弗涅專門祝聖過的麵包或麵餅送給閣樓上的五個人。

——《蒙塔尤》勒華拉杜里

在中世紀人們認為從地上生長出來的食物是很低級的食材,所以蔬菜大多是窮人食用。中世紀的歐洲人常見的蔬菜有:洋蔥、菊苣、生菜、甜菜根、捲心菜、胡蘿蔔、洋薊、鷹嘴豆、蠶豆、豌豆、扁豆、蘆筍等。

農民或者手工業者會將各種蔬菜配以麵包加上乳酪一起食用,偶爾也會和肉類一起燉煮食用,在德國的某些地區會將蔬菜進行腌制,製作成酸菜食用。

07 水果

那濃湯中有青菜、肉絲、肉塊、羊肉、豬肉、咸牛肉、上等火腿,還有許多糕點、乳酪、奶油以及各種各樣水果。

——《巨人傳》拉伯雷

在中世紀水果很受歡迎的食品,人們把水果製作果醬、晒乾、腌制或直接新鮮食用,除此之外水果亦會被加入進烹飪菜肴中,以增添風味口感。當時在歐洲各地都能吃到水果,只是柑橘等水果只有在南歐生長。

在法國,葡萄不僅是一種重要的調味品,也是生產葡萄酒的原料。在齋戒時,葡萄乾、大棗、無花果常用來配以魚肉食用,人們認為進食水果對健康大有裨益,所以病人須常吃水果。

由於糖和蜂蜜都很貴,所以水果就被當成一種天然的增甜劑加入菜肴中。在南歐的水果中:檸檬、石榴、榲桲、葡萄等較為常見。而北歐,蘋果、梨、李子、覆盆子、藍莓和草莓更常見。無花果和棗子在歐洲各地都能吃到,但在北方進口更貴。

通過諾曼底人引入英國的西西里菜肴最開始源自阿拉伯菜,使用糖便是最重要特徵之一,中世紀時期的英國菜肴多數學習阿拉伯菜烹飪方法,將石榴汁加入其中,既添紅色又有甜味,而法國、德國則受阿拉伯菜影響較小,「甜味」菜肴是區分中世紀英國和法國菜的特徵之一。

法國鮮有基於水果的菜肴,而受英國人喜歡的餡餅則是由水果製成的果醬為原料製作。

08 乳製品

牛作為有著農耕價值的牲畜,很少會被用來食用,其食用價值多為乳製品,除了牛奶之外,山羊奶、綿羊奶也很常見。新鮮的牛奶不是很常見,除了難以保存之外,中世紀缺乏鮮奶消毒技術使得鮮奶會被細菌污染,所以那時的鮮牛隻會被非常窮的人飲用,而大多數農民會喝脫脂奶或乳清。

有時鮮奶也會被用作貴族菜肴的製作,但是多數情況下會用杏仁奶替代。基本上那時的農民養頭奶牛不會去喝牛奶,而是製作成黃油、乳酪。

乳酪是下層人的主要蛋白質來源,通常和水果或麵包一同食用。

乳酪的種類不僅每個國家味道不同,甚至連每個村的乳酪口味都各不相同,像著名的Dutch Edam、Northern French Brie 、Italian Parmesan等乳酪都是誕生於中世紀,難怪戴高樂總統感慨道:「應該如何管理一個擁有246種乳酪的國家?」

有錢的中世紀歐洲人喜歡用厚厚的奶油和草莓製作成蛋糕。這種蛋糕在14世紀之前就已經出現了,可以算作是現代大家所吃的芝士蛋糕的祖先了。牛奶也被用於製作蛋奶凍餡餅、奶油湯、熱飲。

黑死病以後,乳製品的生產量更是大幅度提升,其供應量與動物飼養情況息息相關。即使是在英國、法國北部和低地國家等乳製品產量較高的國家,乳製品對精英階層的影響也極為有限。然而在全歐洲,乳酪和黃油都對美食產生了重大影響。人們欣賞高品質的乳酪,並願意進行長距離運輸。

1170年後的至少五百年內,格洛斯特(Gloucester)的乳酪都由莊園承租人運至南安普頓(Southampton ),再運送至卡昂(Caen)的莊園中。

雖然在大多數地區的人將豬油或橄欖油作為烹飪油,但是黃油還是在他們的生活中起著主導地位,大約從十二世紀開始,黃油作為一種商品在各個國家中進行相關的貿易活動。

09 酒

有關葡萄酒和啤酒消耗方面的記錄十分詳細,這為我們的估算提供了方便。許多地區成人平均每天約喝2升葡萄酒和啤酒;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葡萄酒的平均消耗量達每人每年400升。

然而各時各地差異甚大以葡萄酒而言,盧森堡人平均每天消耗0.6升,巴黎人每天飲用0.5-2.45升,而巴塞爾人每日平均能喝0.25-0.33升。

在中世紀乾淨的水源不能很容易獲取,加之歐洲人沒有喝開水的習慣,酒精飲料難以腐壞,理所應當成為一種比水更潔凈的飲品。在中世紀歐洲的一些地方也有用蜂蜜和牛奶、馬奶製作的蜂蜜酒和奶酒,但是依然沒有葡萄酒和啤酒受歡迎。在13世紀蒸餾酒出現之前,由於釀酒技術問題,中世紀的酒度數都不高。

在那個時候,人們認為決定葡萄酒的品質不僅是陳釀年份、產地、葡萄品種,更為關鍵的是製作葡萄酒時葡萄在桶中被擠壓的次數:頭一次擠壓的即為上品,專供貴族飲用;第二三次擠壓的葡萄汁為次品,平民或農民就喝這種次品葡萄酒;而最窮的人則只喝得起葡萄製成的黑醋。

葡萄酒除了直接飲用外,有錢人還會在其中放入諸如:姜、豆蔻、胡椒、摩洛哥豆蔻、肉豆蔻、丁香和糖等香料和調味品。在中世紀的醫生眼中,這種添加香料的酒是一種疏通身體各個部位,從而讓身體變得更健康的保健酒。

上品的葡萄酒作為飲用貴族的特權,在他們的手中葡萄酒逐漸分出來各種等級,一些著名的葡萄種植園分著「頂級」與「一級」之分,如在法國的勃艮第地區出產的羅曼尼·康帝(La Romanee-Conti)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對於葡萄酒的昂貴,啤酒更受平民歡迎,大部分人把啤酒作為飲食的一部分。早在公元800年左右,釀酒師這個職業即散見於為數不多的文獻史料中。最初,修道院供應啤酒給院內僧侶當作每日飲品,他們是啤酒最大的受益者。

到 8世紀末9世紀初,當時的本草啤酒是用大麥芽和當地的香料配製成的,並逐日發展成日常飲品。從清澈到渾濁,啤酒的顏色不同,價格不同,味道也不同。通常來說越是陳釀越清澈,成本也相應提升,而窮人則只能喝得起有沉澱物的啤酒了。

中世紀釀造的啤酒最初多以本草啤酒為主。為釀出本草啤酒,不論釀酒坊也好,修道院也好,還是老百姓,都需要某種特定的香料配方。這種香料配方的主要成分除了麥芽,通常還有香楊梅葉,此外也有使用松脂葛樓子、杜松子或其他添加物。

本草啤酒的釀法各地有顯著不同,但這種酒大多發酵程度低、色濁、味甜、氣泡少。在中世紀時期被稱為啤酒的飲料和今天的啤酒不論在味道上或外觀上都有明顯的差異。

從9世紀開始,南德地區便使用蛇麻做藥引和啤酒原料,並有著系統的栽種程序。但直至中世紀晚期,蛇麻啤酒才傳到其他地區,開始與舊式本草啤酒競爭。蛇麻啤酒的口味和現今啤酒已相當接近。

10 香料

國際市場上,曾經價等黃金的胡椒如今每千克價格不到3美元。想來,如果一個現代人買一袋胡椒穿越回中世紀的歐洲,他將會變得何其富有。

——《香料之路》

在中世紀之前,是由羅馬人的貿易和征服將東方的香料帶進歐洲的,當時一磅胡椒的價格大概相當於今天人民幣600元左右。到了中世紀時候,香料貿易由阿拉伯人掌控,價格更是翻番。由於缺少香料和調味品,大部分歐洲人食用的菜肴口味可想而知有多難吃。

中世紀的烹飪以調味品及強烈的味道而著稱。人們使用調味品不僅因為它能營造香味、提升食慾,而且因為它能給菜肴著色(有時這才是唯一目的),當時的烹飪書中記載的百分之七十的食譜中都用到香料,簡直成為貴族飲食的特徵。

在十字軍東征時期,此類香料首先在北歐產生重大影響,成為歐陸貿易的重要特徵,有些還遠跨重洋,到達今日的印度、印度尼西亞和中國等地。佛羅倫薩人弗蘭西斯科·彼加洛梯(Francesco Pegolotti)在筆記中收集了14世紀前四十年近三百種"香料」。

其中不僅包括我們現在認為的香料,還包括堅果和水果,如杏仁(人們經常將其輾碎後摻入牛奶中)、無花果和大棗,以及製藥、香水和化妝品原料。在中世紀時期,貨物的最終用途區別不大(其中一些產品,如糖果或用水果製成的蜜餞,在某些情況下既可作為食物又可作為化妝品)。

在美食中使用香料有四種目的:改變菜肴的體液屬性;改變菜肴的味道;給菜肴著色;在需要消耗大量食物時幫助貯藏食物。社會較低等級的人使用的香料較少,且主要為當地種植的香料,如芥末、紅蘋果和藏紅花等。隨著貿易量不斷增加, 13世紀時價格居高不下的胡椒等進口香料也越來越常見。

其中一種香料--糖,改變了美食的可能性。

八九世紀時,甘蔗從印度引入中東,隨即在埃及和北非大受歡迎,到中世紀晚期又進入地中海各島。13世紀中期,隨著塞普勒斯水力磨坊的發展,甘蔗產量大大增加,在市場上隨處可見。威尼斯人和熱內亞人將甘蔗加工成圓錐形糖塊,在整個歐洲大量進行貿易。

糖塊中有時還加入其他香料,打包後製成蜜餞、果糖(最初為阿拉伯語中的"kand",糖,最後發展成乾地亞和克里特的果糖)、甜粉後進行銷售。北歐人則用糖塊來煮糖漬水果和罐頭。

中世紀人們面臨的一個頭疼的問題,那就是肉類的儲存。與糧食相比,新鮮的肉食雖然味道鮮美,能激發人進食的慾望,也很滋養人。但在氣溫較高的季節如夏季,如果沒有保鮮措施,肉類食物一兩天後就會腐敗變質。對於肉類食物容易變質這一難題,從希臘羅馬人開始就通過胡椒和鹽來腌制延長其保質時間。

有了香料,歐洲人從此不再為肉的腐敗發愁。同時對於稍微有些腐臭的肉,香料又可以起到「矯正」肉味的作用,很好地掩蓋腐肉發出的那些難聞的味道。香料開始逐漸在歐洲人的飲食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香料的昂貴价值使得多數平民望而卻步,只有少部分貴族或有錢人能夠消費得起。

11 中世紀菜譜

下面我介紹一些中世紀菜肴,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自己按照菜譜在家裡面嘗試一下

黑布丁

配料:豬雜碎(心、肝、胃、肺、腸 看你心情,想吃什麼隨便加)、腸衣、燕麥片、鹽、胡椒、豆蔻、切碎的香菜、切碎的洋蔥

1. 把生豬血放入盆內,凝成塊的要劃碎,-把切塊豬雜碎和其他配料混合到豬血中。

2. 然後把拌好的雜碎鬆散地灌進豬腸衣,把它分段,平均30CM左右一節吧。

3. 在80°C熱水中煮約40分鐘,煮的過程中用針扎扎破香腸放氣,不要提高溫度以免香腸爆裂。

4. 用冷水泡涼,把線繩解去即成

Bukkenade(紅燴牛肉)

配料:切成小塊的3磅牛肉、1湯匙西芹、1茶匙鼠尾草、1茶匙牛膝草、1 / 2茶匙丁香、1 / 4茶匙豆蔻皮、四個蛋黃、3 / 8杯酸果汁、1 / 2茶匙生薑、1茶匙鹽、一小撮藏紅花

1. 將牛肉放入約8杯量的水中,煮至沸騰之後小火再煮30分鐘

2. 加入歐芹、鼠尾草、牛膝草、丁香、肉豆蔻皮,攪拌均勻後再煮30分鐘,直到牛肉變軟

3. 將蛋黃在碗中攪拌均勻,倒一杯肉湯進入蛋液中和剩下的調料一起攪拌均勻

4. 將攪拌好的蛋液倒入煮牛肉的鍋中,待沸騰即可

孜然洋蔥

配料:1磅去皮洋蔥、2杯杏仁漿、2片麵包屑、1/2茶匙孜然、1 / 4茶匙鹽、一小撮藏紅花

將所有的配料放入鍋中煮,在煮的過程中不斷用勺子攪拌,防止煮糊,用文火直到煮至洋蔥變軟為止即可

Cormarye(肉汁豬排)

配料:2磅豬排骨、11/ 2茶匙葛縷子、11 / 2茶匙香菜、1 / 2茶匙胡椒、1 / 2茶匙鹽、2個丁香和大蒜、2杯紅酒、1杯肉湯

1. 將豬排放入各種調料與酒混合物中,腌制十分鐘

2. 將腌制好的豬排放入350°F的烤箱中直到烤熟,在烤制期間不斷的在豬排上抹油

3. 將烤熟的豬排放入鍋中,用事先準備好的肉湯,小火煮約15分鐘即可

Frumenty(牛奶燕麥粥)

配料:1杯燕麥、2杯水、2 / 3杯牛奶、二個蛋黃、1/2茶匙鹽、一小撮藏紅花

1. 把水燒開後,加燕麥煮至沸騰後,開小火

2. 煮大約15分鐘後直到水被燕麥吸收完,燕麥變軟為止

3. 在另一個碗里把蛋黃和牛奶混合攪拌後,加到鍋中和燕麥一同攪拌均勻

4. 趁熱灑鹽和藏紅花出鍋即可

12 中世紀物價

講了那麼多,咱們到底能吃得起不?

一份外賣大概要多少錢?

下面是法國安茹的一個女伯爵1340年至1341年間她在普羅旺斯時,在食材上花費的賬單,一共 243英鎊:

68英鎊用於小麥(主要為麵包)

55英鎊用於葡萄酒

52英鎊用於羊肉、豬肉和小牛肉、食用油和兔肉

19英鎊用於家禽、鴿子和肉湯9英鎊用於香料(肉桂、丁香、胡椒、藏紅花、芥末、醋、糖和蜂蜜)

7英鎊用於雞蛋

7英鎊用於新鮮的和風乾的蔬菜(捲心菜、韭菜、菠菜、根莖蔬菜、葫蘆、洋蔥、大蒜、鷹嘴豆、豆子和小扁豆)

5英鎊用於鹽和橄欖油

4英鎊用於鮮果和乾果(杏仁、櫻桃栗子、無花果、桃子、榛子和堅果、石榴)

4英鎊用於乳酪

2英鎊用於醬汁和配料,其中橙子也算作醬汁

好吧,如果拿著現在兌換的英鎊的話,還是吃得起的……

看完你們餓了沒?反正我挺餓的……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教師王漢周 的精彩文章:

鑄劍為犁 老兵猶在 那艘見證了日本投降的密蘇里號 如今怎麼樣了
世界級奇葩飛機大全 加拿大曾為美軍製造了UFO
你體內是有7,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個原子的,這就是你!
獻美女給大王時敢提前播種,呂不韋是找他學的…
什麼叫歲月的殘忍,17歲的她不懂…

TAG:歷史教師王漢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