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是成功教育的典範還是成長規律的扭曲?《摔跤吧,爸爸》

是成功教育的典範還是成長規律的扭曲?《摔跤吧,爸爸》

是成功教育的典範還是成長規律的扭曲?

——《摔跤吧爸爸》關於教育的幾點思考

米蘭昆德拉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但人的可貴之處就在於縱使在嘲笑中,依然能穿透思想的迷霧尋找到前行的方向。——題記

《摔跤吧,爸爸》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一部印度電影。講述曾經的印度國家摔跤冠軍辛格(阿米爾汗飾)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放棄摔跤,他希望將來兒子可以幫他完成夢想——贏得世界級金牌,結果一連生了四個女兒。本以為夢想就此破碎的辛格卻意外發現女兒身上的驚人天賦,重新看到冠軍希望的他決定不能讓女兒的天賦浪費,像其他印度女孩一樣只能洗衣做飯過一生,再三考慮之後,與妻子約定一年時間按照摔跤手的標準訓練兩個女兒:換掉裙子 、剪掉了長發,讓她們練習摔跤,並贏得一個又一個冠軍,最終贏來了成為榜樣激勵千千萬萬女性的機會。從電影的內容和演員的表演上,毋庸置疑,這是一個溫暖幽默的勵志故事。

這部電影據說是今年上半年最受歡迎的電影。幾乎所有評分網站都是清一色的9分以上,口碑極佳,上映以來票房實力超群,實實在在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電影。與當下市場上熱門的大片相比,應該說這部片子在故事情節和製作上並沒有什麼亮點,但它是如何突出重圍,創造票房奇蹟的呢?我想,首先應該得益於電影出色的市場化運作,作為印度寶萊塢電影產業的商業化產品,電影製片方自然深諳市場之道,原本普通的勵志故事通過嫻熟巧妙的電影藝術手法成功捕獲人心,閃光點不必多說。但除此之外,贏得票房和口碑,更主要的還是源於影片本身的水準。但凡能引起觀眾共鳴的好電影,實際都包含一個相似的文化基因,那就是讓觀眾在真切平實的生活中感受到真善美的人性之光。《摔跤吧,爸爸》也不例外。

譬如——電影里充滿濃濃的愛,父親對摔跤的愛,對女兒的愛,還有母女之愛,兄弟姊妹之愛,通過影片我們能感受到這些愛,它是真實的情感,不虛假不造作;電影並沒有採用複雜的敘事結構,僅僅通過簡單的人物對立來推動情節發展,諸如作為反面形象出現的體育學校的教練,不過也無需過多吐槽,在電影中見識了太多複雜的人性後,這種簡單直接的善惡對比讓人有一種酣暢淋漓的快感;美是毋庸置疑的。演員的超高顏值確實是印度電影的一大優勢。除了帥氣的阿米爾汗,扮演兩個女兒的小演員真是好看。此外作為體育勵志電影,運動中表現出的力與美也讓故事本身具備了很大的觀賞性。電影,是生活的隱喻。每個人都在電影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這部電影之所以引起廣泛熱議,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電影所涉及到的子女教育主題恰恰也是中國社會最受關注的問題。拋開社會文化背景,它實際講述了一個爸爸如何教育培養女兒成長成才的故事。子女的成長與每一個家庭息息相關,對於今天的孩子,今天的教育,我們有很多問題也有很多困惑。「辛格爸爸」這一形象用中國流行的網路語言表達就是當之無愧的「虎爸」。雖然「虎爸「"狼媽」這樣的辭彙對我們來說並不新鮮,但無論從傳播的傾向性還是從它們所代表的教育範例看,沒有那麼的深入人心,人們也沒有從中得到一個確定的結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什麼樣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辛格爸爸的這樣一種教育方式到底值不值得借鑒?《摔跤吧,爸爸》是成功教育的典範還是成長規律的扭曲?我想,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任何事情,當我們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或許會有一個更理性和更清晰的視角,但一旦置身其間往往會迷失方向。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這件事情上,尤其如此。父母最容易以愛的名義,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的身上。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就壓制了孩子成為自己的努力。這樣做的時候,我們有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最簡單的說法是,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對此,以色列哲學家馬丁·布伯稱,一旦你將對方視為實現你目標的對象和工具,那麼,不管你的目標看似多麼偉大,你都對那個人造成了傷害。電影《摔跤吧,爸爸》中,爸爸從未迴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代替他實現自己未完成的夢想這個事實問題是:父母的夢想能不能代替孩子的夢想?

美國明星「小甜甜」布蘭妮·斯皮爾斯,她在演唱事業上獲得了極大成功。從兩三歲開始,媽媽一直帶著她轉戰美國各地,用盡各種辦法為她謀取演唱的空間。為此,她沒有了童年,只在13至15歲期間,過了兩年普通女孩的生活,還有了初戀男友。但林恩為了在女兒身上實現自己的野心,迫使這個男孩離開了布蘭妮。這只是布蘭妮母女關係的一個縮影,其實布蘭妮的媽媽在各個方面都想操控女兒的一切。在精神近乎崩潰的時候,布蘭妮在一家療養中心不斷對別人說:「我是騙子!我是冒牌貨!」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你們在我身上看到的所謂成功不是我的,而是我媽媽的,她通過我的身體實現了她的夢想。這看似很好,但布蘭妮的意志卻被剝奪了,她遠遠沒有成為自己,而只是媽媽的「自己」的延伸。

看過電影《摔跤吧,爸爸》,人們會說,爸爸是在發現了女兒們的摔跤天賦後才決定訓練女兒,希望女兒能實現自己的夢想的。我們對比一下就會發現實質是一樣的,無論小甜甜還是邁克爾·傑克遜,其父母也正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看到了他們在演唱上的天賦,所以才引導他們走上藝術的道路。人本主義心理學將自我實現視為最高價值。存在主義哲學也將「選擇」為最主要存在過。如果你總是被選擇,那麼你就不曾活過。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心靈成長定律中這樣解釋: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是成為自己。所謂自己,就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假若,這些生命體驗我們是被動參與的,或者說是別人的意志的結果,那麼我們會感覺,我們沒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這些生命體驗我們是主動參與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結果,那麼不管生命體驗是快樂或憂傷,我們都會感覺是在做自己。是不是在做自己,這一點極為關鍵。如果我們感覺不是在做自己,那麼不管別人的意志看似多麼偉大或美好,我們都會感覺很不舒服,並會做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

依據這一點來判斷,我們可以看齣電影《摔跤吧,爸爸》中女兒們成為摔跤手的成長過程應該是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的:第一個階段是在爸爸逼迫下的被動訓練;第二個階段則是自我意識覺醒後的自覺訓練。其中的分界點就是參加了小夥伴的婚禮,看到了一個印度女孩子在社會中的真實狀況,到了14歲就早早的嫁人,甚至連要嫁的人是誰都不知道。然後就生小孩,做家務,沒有自我,沒有地位。小夥伴的一席話讓兩個小女孩從孩童的世界走出來,她們意識到這不是她們想要的生活,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就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正是在那一刻,她們意識到,能夠成為一名女摔跤手是多麼令人嚮往的事情。所以,參加婚禮後的第二天,兩姐妹一反常態,不用爸爸叫醒,自己早早的起床訓練。姐妹倆的這一變化讓爸爸感到很欣慰。

從成長規律來看,電影中的這個情節設置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從被迫到自覺的轉變,女兒們即使有摔跤的天賦,即使將來拿到了世界冠軍,她們也會永遠活在父親夢想的陰影下,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在影片中,當女兒吉塔經歷了成長過程中的痛苦掙扎,在父親的教導下,在賽場上看不到父親的身影,焦急的吉塔一直與對手膠著不下,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最終戰勝對手站在冠軍的領獎台上,汗水中綻放的笑容告訴我們,那一刻,實現的不僅是父親的夢想,更是自己的夢想。

村上春樹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多麼艱難的社會裡啊!也許我們會抱起胳膊,搔著腦殼。然而不管喜歡還是不喜歡,這就是我們居住的世界。我們只能在這裡生存下去。」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個人的成長是不可能完全脫離具體的社會條件的。個人的自由成長是無法脫離社會條件的。所有的成功都不是空穴來風,你要相信你的努力終將有跡可循。

因為《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人們更多的關注到印度女性的社會地位和生存狀態,也由此理解了這部影片在情節設置上的一些爭議。沒有誰是一座孤島。任何現象都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無論是影片中女兒們在父親的教導下通過自己的付出和努力為自己及千千萬萬的女性爭取到成功的機會,還是今天我們通過電影反思中國孩子的教育,我們都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做出千篇一律的結論。每個人都是在不斷掙脫束縛的過程中獲得成長,沒有束縛的成長無所謂成長,沒有約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所以,當我們身為父母,為孩子的未來焦慮困惑的時候,我們內心期待的那個唯一標準的答案是不存在的。在影片中,辛格爸爸告訴女兒:"如果明天你贏了,這不只是你一個人的勝利,更是千千萬萬個像她們一樣的女孩的勝利,是所有被認為比不上男孩子的女孩們的勝利,是那些被迫做家務的女孩們的勝利,是那些被迫嫁人生兒育女的女孩們的勝利。你明天不僅僅是跟澳大利亞的選手比賽,更是跟那些瞧不起女孩的人比賽。"從爸爸的這番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女兒的成功已經不僅僅代表個人的夢想的實現,而是一個社會群體命運的轉變。在一個童婚盛行,女性受到嚴重歧視的社會裡,父親對女兒的教育不僅是成功教育的典範,更是對社會陋習的宣戰。在一個自身基本權利都得不到保障的社會裡,任何對父親做法的批判,認為其剝奪了女兒成長的快樂和自由的言論,都是荒謬和可笑的。

好比在今天的中國,當我們的教育資源依舊很不均衡的時候,生活在廣大農村,甚至二三線小城鎮的孩子們,依然需要通過放棄某些所謂的成長快樂和自由來為自己的前途和命運拼搏。尤其是在物質條件有了相對改善的條件下,無論是父母還是教師,更應該讓孩子們懂得成長和舒適不可兼得。如果在黑暗的泥土下不曾經歷痛苦掙扎,那你永遠無法破土而出,無法獲得生命成長的光亮。當我們的孩子抱怨讀書太辛苦,抱怨自己總是被選擇被決定,確實,我的人生我做主,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這聽上去很動聽,有一些偉大的味道。然而,自由和責任是統一的。當你選擇自由的時候,意味著你必須對你的自由負責。台灣作家龍應台女士這樣告訴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電影的功能是通過光影的方式來講述一個娛樂大眾的故事。人們通過電影獲得了一個第三者的視角來觀察審視我們的生活。教育是一項塑造靈魂的工程。任何一種教育模式都不能是簡單的複製粘貼。無論人們從中獲得什麼樣的思考,我想,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摔跤吧,爸爸》之所以打動我們,是因為它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和力量,從中感受到一個成功的教育就是用愛、勇氣、和汗水澆灌出來的堅強的花朵。

文章為心物之間原創圖片來自網路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GIF/1K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我們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文學 電影 博物 哲思 行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物之間 的精彩文章:

TAG:心物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