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史蒂芬·金最喜歡的58部恐怖電影,非常高級!

史蒂芬·金最喜歡的58部恐怖電影,非常高級!

來源:IndieWire

譯者:朱溥儀、Issac

有大量作品被改編成恐怖影視作品的史蒂芬·金是當之無愧的恐怖大師,但是什麼樣的電影又能嚇到他呢?

史蒂芬·金

根據他那本探索電影、電視、廣播、文學領域恐怖文化現象的著作《骷髏之舞》中推薦的作品,同時借鑒了近些年來的熱門之作,我們綜合挑選出了一批電影,它們是恐怖片領域中的一個迷人橫截面,讓史蒂芬·金的心跳加速。

下面就讓我們看看真正嚇到史蒂芬·金的58部恐怖電影都有哪些。

準備好接受驚嚇吧。

1、《異形》

(ALIEN,1979)

同時入選IMDB和豆瓣TOP250的經典之作。冷戰和女性主義催生的影片,加上超強的空間塑造,使得這部1979年的硬科幻代表不用半袋血漿就營造出冰冷幽閉的恐怖感。

2、《無名女屍》

(THE AUTOPSY OF JANE DOE,2016)

一部精簡的獨立恐怖片,將密閉空間恐怖片玩出新花樣。從科學驗屍到鬼現身,真相亦真亦幻,虛實難分。

3、《撒旦的面具》

(BLACK SUNDAY,1960)

巴瓦初執導筒之作,從此恐怖片界多了一名義大利大師。哥特式的場景、芭芭拉·斯蒂爾的完美演繹、絕妙的攝影、複雜的構圖,每一條都值得稱讚。

4、《女巫布萊爾》

(THE BLAIR WITCH PROJECT,1999)

想要拍攝女巫布萊爾紀錄片的三名學生留下來自己臨死前的電影膠片。影片開啟了「第一視點+偽記錄片」拍攝恐怖片的先河。美國人熟知的女巫故事創造了1999年的票房奇蹟,堪稱小成本恐怖片之首。

5、《靈嬰》

(THE BROOD,1979)

柯南伯格認為,本片是他拍攝的最經典的恐怖片,但評論界口碑兩極分化。人類的怨恨妒忌變成靈嬰,這絕對是影史最恐怖的瞬間之一。

6、《庭院深深》

(BURNT OFFERINGS,1976)

古老的宅子會吃人。《庭院深深》讓我們全身戰慄,它帶給我們精湛的表演、毛骨悚然的氣氛還有真正恐怖的瞬間。在七十年代的「鬼屋電影」(haunted house movie)中別樹一幟。

7、《魔女嘉莉》

(CARRIE,1976)

史蒂芬·金第一部被搬上大銀幕的作品,德·帕爾瑪嫻熟精湛的視聽語言賦予了本片無與倫比的悲戚。夏娃偷嘗禁果之後的詛咒,青春校園恐怖片的鼻祖。

8、《奪魄冤魂》

(THE CHANGELING,1980)

充滿悲傷與恐懼的鬼屋電影,本片名列「馬丁·斯科塞斯評選最恐怖的電影」榜單第六位。

9、《黑湖妖譚》

(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1954)

黑白3D特攝片,50年代怪物片的原型,被後人頻繁複制,以至於失去了鋒芒。好在仍然有趣,有刺激的氛圍,還有驚艷的水下攝影。

10、《猩紅山峰》

(CRIMSON PEAK,2015)

如果你愛維多利亞時代的愛情故事混搭漢默恐怖片,這部影片是個不錯的選擇。

11、《惡魔之夜》

(CURSE OF THE DEMON,1957)

50年代的恐怖片,用怪獸來吸引人眼球,特攝的惡魔更像是兒童的噩夢,而不是大人的想像。《Time Out》幾年前召集了與恐怖片相關的作家、導演、演員、評論家們,評選出恐怖片Top100,《惡魔之夜》排名第52。

12、《活死人黎明》

(DAWN OF THE DEAD,1978)

《活死人之夜》的十年後的續集。從「共產主義來吃人了」變成「消費主義讓人喪失理智」。本片是喪屍電影教父喬治·A·羅梅羅的殭屍三部曲中最賺錢的一部。

13、《活死人黎明》

(DAWN OF THE DEAD,2004)

這部翻拍之作是施拉德(《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導演)的長片處女作。喬治·A·羅梅羅坦誠本片超乎他的預期……

14、《深海狂鯊》

(DEEP BLUE SEA,1999)

高智商鯊魚向人類復仇的故事。著名影評人羅傑·伊伯特說,很多類型電影都能猜到即將發生什麼,而《深海狂鯊》讓你一直在猜。

15、《生死狂瀾》

(DELIVERANCE,1972)

七十年代傑出的冒險片,沒有特效的年代四位主演親身上陣。在自然主義的長鏡頭下,探討了文明與道德困境。

16、《痴呆症》

(DEMENTIA 13,1963)

科波拉為羅傑·科爾曼打工期間,按照要求寫出了《精神病患者》式的便宜的恐怖片劇本,最終得以成為科波拉的處女作。影片有著哥特式的氛圍、殘酷的殺戮以及絕佳的攝影,是「如何拍攝小成本電影」的教科書。

17、《黑暗侵襲》

(THE DESCENT,2005)

一群親密的女性朋友來到偏僻古老的洞穴探險,不料卻被不明生物盯上……這部低成本的蘇格蘭恐怖片,藉助洞穴成功地創造了幽閉恐怖的氣氛,讓人在不僅在心理上還在生理上感受到恐慌。被Roger Ebert盛讚為讓他等了很多年的絕佳夏日電影。

18、《決鬥》

(DUEL,1971)

讓斯皮爾伯格獲得拍攝《大白鯊》機會的處女作,斯皮爾伯格標誌性的怪物已經出現,即將開始新好萊塢的傳奇。

19、《夸特馬斯2》

(ENEMY FROM SPACE,1957)

大名鼎鼎的漢默公司出品。從英文名稱不難看出仍舊是五十年代對外太空的恐懼:外星人降臨地球,要掌管地球人的心智。

20、《黑洞表面》

(EVENT HORIZON,1997)

叫它為太空版《閃靈》算是準確也不為過,即使你忘記了《異形》、《神奇旅程》等等讓人難以忘懷的恐怖片,它會提供幾年內最讓人不安的可怕影像。

21、《鬼玩人》

(THE EVIL DEAD,1981)

拍攝處女作的故事各不相同,山姆·雷米從當地律師、醫生那借來35萬美元,生猛開拍。粗糙、穿幫都掩蓋不了他在場面調度上體現的天才勁。喪屍片、青春片、血漿片混合成cult界的經典。

22、《驅魔人》

(THE EXORCIST,1973)

被惡魔附身的少女360度轉頭,面露兇相、蜘蛛爬行,都不是驅魔人最恐怖的地方,而是根據真實事件的改編,把恐懼滲入日常生活的操作方式。本片開啟了恐怖電影的新紀元。

23、《死神來了》

(FINAL DESTINATION,2000)

《死神來了》系列最好的一部。這整一個系列在恐怖類型中都值得關注,因為敵人不是惡靈、殭屍這種刻板的血腥恐怖片主角,而是死亡本身。命定的死亡到底能不能逃脫?

24、《狂凶記》

(FRENZY,1972)

希區柯克終於上榜了,嚴重被低估的晚期作品。

25、《月光光心慌慌》

(HALLOWEEN,1978)

《月光光心慌慌》創造了被80、90年代低成本恐怖片慣用的橋段。即使跳出恐怖片的範疇,這部影片在配樂以及主觀長鏡頭的運用上,都值得拿出來說道。

26、《邪屋》

(THE HAUNTING,1963)

《音樂之聲》導演竟也拍心理驚悚片,被評論家認為優於同年的《群鳥》,現在大有邪典片之架勢。

27、《我埋葬了生活》

(I BURY THE LIVING,1958)

看到片名會讓人誤以為這只是一部俗爛的的五十年代恐怖片,但是由著名B級片導演阿爾伯特·班德執導、科爾曼出品的本片卻是讓人神經繃緊、渾身戰慄的心理驚悚片。

28、《天外魔花》

(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1956)

麥卡錫主義背景下的科幻恐怖片,意識形態的恐慌在外星人入侵的母題包裹下寫成一則了政治寓言故事。

29、《宇宙訪客》

(IT CAME FROM OUTER SPACE,1953)

環球公司的第一部3D電影。同是50年代面對外星人的集體恐慌,《宇宙訪客》出人意料地以充滿希望的結尾作結,不得不服氣布雷德伯里的想像力。

30.《大白鯊》

(Jaws,1975)

作為一部當年火遍全球的電影,除了票房上的巨大成功以外,在影評人圈內也有不俗的口碑。《大白鯊》在當年金像獎角逐中在剪輯、原創配樂和音效三項均成功勝出以及其他獎項多次提名。促進了好萊塢商業模式成熟的同時也成為電影發行史上的分水嶺。

31.《籠子里的女人》

(Lady in A Cage,1964)

早期密室類恐怖片,大量的主觀鏡頭和內心獨白以及獨特的音樂配樂出色地烘託了壓抑危險的氣氛。豐富的象徵寓意手法也讓影片擁有更多內涵。

32.《魔屋》

(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2009)

2009年布魯塞爾國際奇幻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獲得者,翻拍於1972年的版本,除了血腥度增加以外,氣氛營造得更為不錯,片尾曲Death In Vegas樂隊的Dirge讓人驚喜。

33.《嚇死傑西卡》

(Let』s Scare Jessica to Death,1971)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其極具感染力的配樂,由此完美地營造了氛圍,但劇情的薄弱和演員的演技是飽受詬病的地方。

34.《馬丁》

(Martin,1978)

恐怖片中不常見的帶有文藝風格的作品,片中不乏黑色幽默元素以及明顯的諷刺意味,寫實風格與獨特的手法讓觀眾感受到切身的、無與倫比的壓抑怪誕。

35.《迷霧》

(The Mist,2007)

同樣改編自史蒂芬·金的作品,對群像的描寫驚喜巧妙,有趣的是不少人認為是神來之筆的諷刺式結局恰好又被另一部分人認為是電影最大的敗筆。兩極化的評論倒是讓人對它的印象更加深刻。

36.《獵人之夜》

(The Night of the Hunter,1955)

影片本身就是滑稽的,當年上映後令人大失所望,劣評如潮,票房上更是顆粒無收,導致勞頓放棄了導演生涯。然而幾十年後卻漸漸得到影評人的青睞,而且還被認為是美國50年代偉大的作品之一。

37.《活死人之夜》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1968)

上映之初因影片過於寫實而受到批評,但多年後重新上映卻獲得高額票房,典型的低成本賺得盆滿缽滿的例子。題材上,並非是第一部喪屍片,但因其對之後同類電影的巨大影響而不影響人們將其當做喪屍片鼻祖。

38.《寵物墳場》

(Pet Sematary,1989)

在節奏上被認為是改編小說成功的案例,改變了原著前戲過長的不足,但影片略顯粗糙,深度上探討不過,並且鏟屎官看了表示心塞。。。

39.《懸崖上的野餐》

(Picnic at Hanging Rock,1975)

根據瓊·萊斯利同名小說改編,獲1977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攝影獎。神秘詭異的氣息及令人難忘的配樂是二刷最大的理由。

40.《驚魂記》

(Psycho,1960)

被視為希區柯克的最佳作品之一,也被全球影評人和學者認為是體現電影藝術的基座,成為後來無數電影致敬的對象,特別是「淋浴場景」和尖叫般的小提琴配樂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41.《夸特馬斯實驗》

(The Quatermass Xperiment,1955)

怪物的題材難以不讓人想到異形系列,懷疑兩者有對話關係的可能,造型上在今天看來十分粗糙,但勝在情節紮實。

42.《狂犬病》

(Rabid。1977)

一貫的柯南伯格奇異怪誕的風格,有著對色情幻想的扭曲,復古感覺的畫面及迷離的音樂增加了影片的魅力。

43.《冷血驚魂》

(Repulsion,1965)

波蘭斯基將驚悚氛圍做到極致,凱瑟琳·德納芙的表演深入人心。片中大量運動長鏡頭增加了觀眾的代入感,各種符號隱喻也讓人深思。

44.《儀式》

(Rituals,1977)

真實電影風格的恐怖片,像紀錄片一樣來拍一部充滿獸性與恐怖的電影。典型的叢林中角色被當做獵物一般一個個接連被殺,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其中的恐懼與不安。

45.《羅斯瑪麗的嬰兒》

(Rosemary』s Baby,1968)

很多恐怖片愛好者心中的最佳作品,沒有直觀的靈異、驚悚鏡頭卻讓人從頭到尾膽戰心驚,內心翻滾不安,女人懷上撒旦之子的模型也被後來很多諸如香港等地的恐怖片所沿用。

46.《恐怖廢墟》

(The Ruins,2008)

突變植物的元素非常有新意,加之極度血腥的鏡頭讓不少恐怖片愛好者將之加入想看清單。

47.《第七封印》

(The Seventh Seal,1957)

瑞典存在主義電影,電影的開頭和結尾參考了啟示錄的段落,被認為是伯格曼最好的作品之一,並且獲得了第十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48.《姐妹情仇》

(Sisters,1972)

人格分裂的俗套設定被德·帕爾瑪拍得出人意料,快速剪接的鏡頭處理得相當驚悚,雙屏畫面亦是德·帕爾瑪標誌。影片結尾被認為是本片的最大亮點。

49.《靈異駭客》

(Stir of Echoes,1999)

根據查理德·麥瑟森同名小說改編,獲得2000年國際恐怖導刊最佳影片。劇情都是套路,但氣氛營造出色,懸疑不斷,還引入了催眠元素,算是比較不錯的小成本製作。

50.《陌生人》

(The Strangers,2008)

前半段陌生人不斷敲門的情節讓人不安,很好地營造了懸疑氣氛,面對未知人的第一感覺總會是恐怖,但影片後面逐漸失去了趣味。

51.《陰風陣陣》

(Suspiria,1977)

阿基多的代表之作,用舞台化風格的布景和濃烈的色彩構建了神秘危險的世界,在音效及配樂方面也在水平之上。在恐怖片中辨識度很高,也入選很多粉絲的十佳恐怖片之列。

52.《德州電鋸殺人狂》

(The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1974)

由於太過暴力血腥在發行上面臨巨大困難,但是卻也獲得了極高的商業利潤,後來積極評價越來越多,被認為是電影史上最恐怖的電影之一。

53.《X放射線》

(Them!,1954)

50年代戰後恐怖片,帶有科幻元素的同時也有對戰爭的反思,巨型怪物是對當時原子彈創傷的影射。與日本的《哥斯拉》有相同趣味。

54.《怪人》

(The Thing from Another World,1951)

片中俯拍鏡頭具有震撼力,電影被網友戲稱「蔬菜科學怪人」,其實還是更為出名的1982年卡朋特的《怪形》的原版。

55.《盲女驚魂記》

(Wait Until Dark,1967)

女神奧黛麗·赫本主演的恐怖片,相較於出色的表演來說,影片的劇情方面反而比較薄弱,邏輯經不住細想深思。

56.《蘭閨驚變》

(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1962)

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及戛納電影節多項提名,比起情節,貝蒂·戴維斯和瓊·克勞馥兩大影后同台飆戲更讓人激動不已。

57.《女巫》

(The VVitch: A New-England Folktale,2015)

關於信仰與巫術題材的文藝恐怖片,內容豐富卻也不容易懂,低概念的劇本是為角色的心理刻畫讓步,此外氣氛烘托也做得不錯。

58.《電睛怪客》

(X: The Man with the X-Ray Eyes,1963)

這部1963年創作的電影被認為是超前之作,再過40年拍攝或重拍都不為過時。視覺特效上的粗糙掩蓋不了導演的奇思妙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虹膜 的精彩文章:

下面這些,才是馬東這期《十三邀》的真相
他的電影我不推薦你看,因為太傷自尊心
忘了《賽車總動員3》吧,開始期待年底的《尋夢環遊記》!
《權力的遊戲》還是代表美劇最高水準的神作?我開始恐懼第八季
深入地談一談福特和萊昂內

TAG:虹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