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部奪得9項奧斯卡的電影讓中國影人丟盡了顏面

這部奪得9項奧斯卡的電影讓中國影人丟盡了顏面

在中國電影進軍500億票房的道路上,在下又來潑冷水了。

並非毒藥君心眼如針眼,實在是這口氣咽不下。

GIF/85K

說起高分歷史片,美帝有《美國往事》和《阿甘正傳》撐起整個近現代史;德國有《帝國的毀滅》逼真還原了希特勒人生最後12天;就連南非,也有《盧安達飯店》控訴歷史遺毒。

那麼中國最好的歷史電影是哪部?答案毋庸置疑——

《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

毒藥君敢說,影迷想要入坑,《末代皇帝》絕對是繞不過去的坎兒。

豆瓣13萬人給出了8.8分的平均分,好於96%歷史片。

爛番茄92%的新鮮度也是經久不衰。

用兩個字形容這部電影在世界影壇的地位:傳奇。

一舉橫掃第60屆奧斯卡9項大獎——

雖然《末代皇帝》不是獲得最多項奧斯卡獎的電影,但在奧斯卡上九項提名九項獲獎,百分百的獲獎率在歷屆奧斯卡上是絕無僅有的。

光奧斯卡還不夠,這部影片在1988年簡直橫掃世界各大頒獎禮,金球獎、法國凱撒獎、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英國學院獎等50項世界大獎。

可以這麼說,1988年,但凡有它出現的地方,就沒有其他電影的事兒了。

老司機都知道,《末代皇帝》最最厲害的地方,是攝影、色彩。

因此,目前許多大學電影課堂上,《末代皇帝》也是必看的教材。

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影迷。

還有,《末代皇帝》作為第一部准許在故宮裡拍的電影,經過了最高領導人鄧小平的批示。

這麼牛逼的電影,為何會讓中國影人顏面盡失?

說這話,起因是編劇大師蘆葦的一句語錄:

反映中國歷史的電影拍得最好的是《末代皇帝》,但這是義大利人貝托魯奇拍的。國內也拍了《末代皇帝》的電視劇,兩片相比優劣立見。我們這個民族忘得太快、記性太差,電影和文學藝術理應起到證詞的作用,這是電影應負起的文化職責。

這話乍看上去,矯情。但仔細一想,一個國家最純粹、最根本的面貌,血液中流淌的最原始的血液,祭奠了五千年的底蘊,居然需要一個外國人來展現,不得不說是恥辱。

GIF/96K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電影光環越強烈,被拍攝的人就越汗顏。

關於《末代皇帝》,前人已有鋪天蓋地的評論,對它的解析甚至成為了一門學問,所以今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為大家解析它究竟經典在哪裡。

先聊故事。

不看也知道,電影還原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王愛新覺羅溥儀的一生。說簡單也簡單,無非展現了一個不平凡人的生命軌跡;說複雜也複雜,用溥儀不凡的人生串聯起中國跌宕起伏的近代現代史,也揭示了中華大地上,特有的歷史規律。

最先,慈禧駕崩前,命不足三歲的溥儀登基做了宣統皇帝。

還沒斷奶的溥儀不知所以然,迷茫地面對著面前這位「菩薩」。

三歲的孩子自然不知道皇帝意味著什麼,更不知道風雨飄搖的清政府。

對他來說,皇帝,僅僅是意味著「幹什麼都可以」。

稍長大些的溥儀,養尊處優慣了,自然內心有些膨脹。

嘴上很霸氣,身體還是很誠實,上小學的年齡了,還在吃奶。

被迫斷奶,溥儀很惆悵:

比喻成蝴蝶,因為乳母於他就像天使一樣,乳母美麗溫良,卻要被迫離開紫禁城,像蝴蝶一樣飛走了。另取「斷奶」官僚之意,此後無人供養,漂泊生活開始。

果然,在與弟弟溥傑的爭吵中,他得知自己不再是皇帝。

毒藥科普:辛亥革命後,清政府與民國政府有協議,允許溥儀留在紫禁城中。

細心的毒友有印象,溥儀眼中的袁世凱,是一個遠景:

此處兩個用意:

一、用溥儀的視角,交待歷史。

二、展示了溥儀的成長,有了強烈的皇權意識。

就這樣,溥儀莫名其妙登基,又莫名其妙退位,命運不在自己手中。

1921年,溥儀生母去世,自己卻不能奔喪。

盛怒之下的他將自己偷偷藏養的小鼠扔到門上摔死。這大概是一個十五歲的少年所能表達憤怒的最極端的方式了。

導演插入「鞭打自行車」來展現當時傀儡政權的迂腐:

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紫禁城裡,傳教士庄士敦作為溥儀的家庭教師,正在潛移默化地向他展示著外面的世界。

同時,也加深了對自己人生的悲哀:

想在宮內改革:

雄心壯志卻被一把火付之一炬。

時間來到1924年,做著復辟夢的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

溥儀很失落。

在離開這個自己日夜憎恨的地方,卻發現自己沒有絲毫痛快。

溥儀看著城牆外的光景,心中感慨。而此時馮玉祥的軍旗掛在了城牆上。

放逐在天津的溥儀在天津花天酒地,很快被日本帝國主義盯上。

敵人一個小小的激將法,溥儀便走上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之路。

由此,溥儀成為了日本人的提線木偶。

依舊過著養尊處優的日子,但又像囚犯一樣。

時間來到1945年,抗日戰爭尾聲。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溥儀成了蘇聯紅軍的囚犯。

以政治犯的身份,進了戰犯管理所,自殺未遂。

監獄生活自然適應不來,在白色恐怖中過了十年。

1959年 ,溥儀獲特赦回到北京,成為一個公民,過著與普通人一樣的生活。

1967年,文革中,他冒死為曾經看守他的監獄長解釋。

在那個荒唐的年代,螳臂當車。

影片最後,溥儀重新走進被設為景點的紫禁城,坐上了龍嘯寶座。

拿齣兒時的玩具「蛐蛐」,那是他被囚禁的一生。

電影採用了雙線敘事,一條線是勞改所里的溥儀,另一條線是他回憶中的自傳。故事情節取材於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與庄士敦著作《紫禁城的黃昏》,以塑造人物為發端,深入了解中國清末歷史和國民特質後,將溥儀一生融入進了時代變遷中。

這樣的劇作,才能配得上「舉重若輕」四個字。

再來看電影最為人稱讚的色彩。

《末代皇帝》的攝影斯托拉羅,有著純熟的攝影技巧,用他的話來說:

用冷暖色調來詮釋溥儀一生的起伏,最合適不過。

在一個充斥著橙黃色的場景,三歲的溥儀見到了彌留之際的太后。斯托拉羅解釋說橙色代表的是家庭的溫暖。

黃色作為皇權的象徵,斯托拉羅故意強化了這種感官。溥儀蹦蹦跳跳地穿過一道黃色的帘子,卻發現了一大群聚集起來朝拜他的人。

斯托拉羅指出,他故意諷刺性地表現了這個小孩過早的登基儀式:他還沒有心智成熟,他們卻稱他是聖明的。他正統治著整個中國,卻只有五歲,不知道怎樣治國。

GIF/549K

GIF/554K

在凝重的黃色和莊嚴的紅色中,綠一定能起到「清爽」、「醒目」的作用。庄士敦送給溥儀的自行車,曾在電影中短暫的出現,也暗示著西方啟蒙思想之於混沌的封建王朝。

GIF/493K

斯托拉羅認為:「綠色代表的是自然萬物的重生,是春天的顏色。它代表的是青年時期,在這個時期,人將會開始學習簡單的常識。」斯托拉羅將影片中的監獄時期也染上了一點綠色,就是為了暗示,溥儀的入獄標誌著他成年生活的開始。

在電影中半段,畫面的色彩逐漸呈現藍色,正如被趕出皇宮的溥儀所唱「Am I Blue?」藍色在此代表了憂傷、冰冷。

執掌傀儡政權,溥儀有了重新做皇帝的機會。但這一切都是泡影。「此時我們來到人生中權力最大的時期。靛藍是代表權力的顏色。」

紫色、灰色,是溥儀在勞改所中最常見的色彩。用斯托拉羅的話來說:「紫色是生命的最後一個階段,那是託付的一刻,是將你知道的一切對他人傾囊相授的時刻。

而灰色的出現,正是代表了溥儀從皇帝走向了平民百姓。

都說色彩能帶動觀眾情緒,《末代皇帝》完美詮釋了鏡頭的色彩語言,帶著觀眾的情緒,踏踏實實地講了一個故事。

斯托拉羅解釋說:「他已經完成了他的內心旅程,將所有的情感和見聞都匯聚了起來。將所有顏色結合在一起,得到的就是白色。」

為了調動情緒,斯托拉羅還調動了光線的演變。

比如,為了表現少年天子與世隔絕,電影特意避免了「硬光線」,製造出屏障的效果,從來不讓光打到他身上。

再來說攝影風格。

對於見微知著的歷史題材影片,《末代皇帝》既有彰顯環境氣派宏大的廣角,

GIF/252K

也有體現人物悲情心境的樸素鏡頭(注意溥儀的手)

GIF/132K

抒情段落,則用極其細膩和誇張的表意拍法,例如文革期間,紅衛兵邊跳舞,邊大喊「革命無罪,造反有理」。

GIF/210K

做到以上,足以踏入影史行列。

而《末代皇帝》之所以被稱為「神作」,是因為貝托魯奇對中國歷史的思考。

貝托魯奇為了展現文革的荒誕,特意將十字路口設置成「紅燈行,綠燈停」。

GIF/202K

對於封建王朝來說,溥儀是一個犧牲品;對於貝托魯奇而言,溥儀則是窺探中國歷史的鑰匙。

片尾,當頭戴紅星帽、脖掛紅領巾的小孩子看了一眼蛐蛐罐後,發現溥儀消失了。

GIF/242K

有人稱,這代表了王權的瓦解,溥儀徹底自由了。

但毒藥君卻認為,這是另一個囚禁的開端。

讓中國影人汗顏的,絕非僅僅是拍不出《末代皇帝》這樣的史詩級電影,最重要的是,讓外人一眼看到了骨子裡的弱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毒藥 的精彩文章:

這部電影和片方黑遍全世界,也忽悠了人民日報
千萬別查老公手機!馮小剛都為這事喊了14年了
好於99%短片,這部中國動畫用19分鐘登上世界巔峰
9月好影好劇太多了,但這10部打死也不能錯過
女神記憶只一天,共度良宵後翻臉不認人把渣男整慘了

TAG:毒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