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代書畫名人系列之何海霞作品欣賞

當代書畫名人系列之何海霞作品欣賞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位書畫藝術家是長安畫派的重要人物,我們前二天,分別給大家介紹了吳作人先生、和沙孟海先生,不知道讀者你們有去讀了沒有?現在那就跟著書畫藝術網一起來了解了解今天這位書畫名人吧!

何海霞(1908-1998),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曾任陝西國畫院副院長、陝西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國畫研究院研究員。師從韓公典,臨摹古畫,參與書畫鑒定。1935年入「大風堂」成為張大千得意門生,隨其學畫10餘年,並一同遊歷名山大川,臨摹了張氏收藏的大量宋、元、明、清繪畫真跡,打下了深厚的傳統功底。何海霞長於山水,功底紮實,技法全面,舉凡界畫、青綠、水墨、沒骨皆能。上個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與石魯、趙望雲一同進行山水畫創新,從西北山水獲得創作契機,共創「長安畫派」,為「長安畫派」的重要畫家。

何海霞先生

何海霞擅畫山水,間寫花卉,其山水有界畫、青綠和水墨之分,畫風有奔放、渾厚、雄奇、壯麗、神秀和飄逸之別。其青綠山水特點突出,通常多畫西部景色,設色華麗,筆力凝健,意象雄奇,富有情趣。他的作品無論水墨、青綠、潑彩或金碧,無論從思想境界、審美情趣或繪畫語言上都體現了其膽略與力量、成就與輝煌。這是何海霞用60餘年的時間,對傳統潛心研究,對自然和生活深入體察,通過千錘百鍊的藝術實踐,最後達到的突破和貢獻。《翠嶺橫雲》,通過黑白青綠等大色塊的縱橫切割表現山嶺間光色變幻的效果,大氣魄、大手筆,錯落之中見空靈,給觀者留下強烈的視覺衝擊。

武侯祠 鏡心 1959年作

何海霞幼時即喜愛書畫,青年時期曾參加中國畫學研究會,1924年拜韓公典為師,1934年拜張大千為師,隨其遊歷山東、四川;何海霞隨張大千習畫期間,飽覽了中國古代名畫並大量臨摹了宋、元、明、清時期的繪畫真跡;1936年,他與齊白石、張大千、於非暗在長春、大連等地舉辦作品聯展。

造水車 鏡心

1951年春,由重慶遷居西安。1956年在中國美術家協會陝西分會任專業畫家。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與石魯、趙望雲等一起切磋山水畫創新,受到美術界的廣泛關注並成為長安畫派的重要畫家。1961年,他曾應中央美術學院之邀,在該院授課兩年,培養了一批中國畫人才。1976年後,他應邀為人民大會堂、釣魚台國賓館等重要場所創作許多巨幅山水畫,為社會矚目。1983年,他任陝西國畫院副院長。不久後調北京,在中國畫研究院任專業畫家,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他此間兼任中國國際友好聯絡委員會顧問,以藝術為紐帶,為中外文化交流貢獻了力量。

西坡煙雨 鏡片 設色紙本 1956年作

何海霞先生擅長山水畫,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飽游沃看,師法自然。何海霞的山水畫成熟於20世紀50年代,他在水墨、青綠、界畫等諸多領域均有所建樹,面貌多樣,既有尺幅巨大的作品,也有精緻的小幅作品。西北地區的自然景觀給了他不少靈感,其作品個性鮮明,立意雄奇,骨體堅凝,筆力雄健,墨色渾厚,蔚為大觀。

華岳清秋 1987年作 (575萬元,2011年11月中國嘉德秋拍)

釋文:華岳清秋圖。何海霞。作鎮西天一華山,雄奇秀拔照人寰。盡收氣象拈毫底,歌頌大地錦繡山。陳散原老人曾題太華有句:拾得易義書於爾。丁卯秋月,燕人何瀛,時年七十又九矣。鈐印:何瀛、海霞、何瀛、霞客、大河、蒼蒼暮年、大有作為、愛我河山

何海霞的作品中,小青綠、大青綠、金碧、潑彩和水墨淺絳,早已高度嫻熟地融為一體,水乳交融,天衣無縫,而且相得益彰,形成強烈的對比與和諧的統一。所繪此幅金碧華山,多以石綠、草綠、淺綠為基調,再揉以鈦青、石青、墨綠、金色,使千山萬壑金光閃閃,清雅富貴,具有風姿搖曳的魅力。這種蒼潤粲然的寫意青綠山水畫面貌的產生是與他四登華山,在「外師造化」的過程中,陶冶靈性,領悟畫道,消化傳統,有心造像,尋求新法,逐漸解決了傳統繪畫技巧描繪的難題,突破了傳統的筆墨程序與寫生寫實結合的難關,把自己的學養、情思外化於一木一石,逐漸表現出獨特的個性和審美取向。正如古人所說:「非盡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開獨造之欲。」何海霞這類氣吞萬象的胸懷,孕育著何氏雄渾大氣、堅實凝重的寫意重彩青綠山水畫風,賦予了金碧青綠以開放的形式,是以往所未有的大視野、大氣象、大格局。不僅在形式結構上前所未有,而且在藝術技巧上也是千錘百鍊,無懈可擊的。

華岳雄姿 鏡心

50年代初,他遷居西安,同趙望雲、石魯共創長安畫派,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為中國畫圖式轉型邁出了決定性一步,在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與石魯、趙望雲並稱為長安三傑。

本幅山水創作於八十年代中期,開放的春風喚醒了畫家的審美創造活力,這一時期,畫家在寫生的基礎上,創作了一批構圖嚴謹、設色金碧絢麗的力作。《華岳雄姿》是先生這一時期不可多得的一幅精品,大尺幅大氣象,穩壯雄奇,輝煌奪目,色彩的渲染華貴空靈,元氣流動而又不失清雋雅麗的風致。充分表現了大自然生機勃然,氣象萬千的韻致,既有傳統的風骨,又有主觀的精神。他對人生參悟透脫,遍攬天地大觀,上蒼給了他足夠的時間,歷史又給了他以機遇,他步入了「畫自己」的自由境界。

華山青綠 1980年 紙本設色 中國畫研究院藏

此幅《華山青綠》表現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險峻和雄奇,將北方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山石輪廓用粗壯濃墨線條直掃而下,方曲有力,再用濃淡墨皴擦,參以斧劈皴,兼用揉筆,表現山石的堅硬和凹凸。松樹粗壯勁健,松針刻畫細緻,嶺背石磴陡峭而上,幾乎垂直,以至依山趨於雲霄,而山腰雲霧橫鎖,愈顯山勢崎峭險峻。

人在畫圖中

曾於1946年隨乃師張大千深入蜀中,領略當地山水佳勝的何海霞,儘管平生山水所作多為漢中山水,如華山之類,較少涉筆青城山,但頗堪玩味的是,其對青城之幽亦別有會心,而其可堪視為為青城山立傳的此卷《人在畫圖中》則從另一個角度深刻詮釋了青城山的佳勝幽獨之所在。

《人在畫圖中》卷,以傳統的平遠、深遠構圖,輔以散點透視之法,可稱為別闢蹊徑。畫卷十分精到地捕捉到了青城山封閉半封閉的地形特徵,又別出心裁以其主峰作為審美中心,而兩翼青山環伺,組成一巨大的展翅欲飛造型,充滿動感,同時又以主峰上掩映於參天古木中的寺觀點睛,突顯其「幽」,與整幅的動勢構成奇特的審美錯覺;而僅能染紅主峰左邊山頂的陽光,顯然也是突顯其「幽」的神來之筆。

翠嶺橫雲 1990年 紙本設色 中國美術館藏

畫中整體氣勢雄健朴茂,畫家突破傳統的三遠法,而是將中景前置,產生視覺衝擊力,表現了山勢高聳突兀的氣勢。層層疊加的峰巒連綿不絕,側峰則一左一右、一濃一淡相互映襯出山勢的峭拔。山中林木錯落依山列置,轉承起合,貫通一氣,參差錯落,變化有致,虛空中有生氣,實體中見空靈,充分體現了畫家善於從整體上把握山川真趣以創造新的勝景,達到引人入勝的目的。

林深萬木蔭 立軸

在何海霞的作品裡,北方畫派的雄健有力與南方畫派的溫潤秀美,能得以完美地融合,使作品極富生命感。此幅《林深草木蔭》描繪的是六月炎炎夏日的叢林,卻好似新秋般清涼怡人。自然界的樹,是甚麼樣的樹都長在一起的。可是有些畫家往往只能畫一種、兩種,也就三、五種,何海霞有一個最大特點,他能夠不假思索地畫幾十種樹,不僅是品種的變化,而且包括用筆的變化,用墨的變化,以及構圖穿插的變化,《林深草木蔭》即是如此。作者在樹叢間又以雲霧作穿插,山中亭台樓閣林立,山泉汩汩而下,好一派清涼之境。

臨袁耀桃源圖 通景六屏 設色絹本 丁丑(1937年)作

款識:臨袁耀桃源圖。丁丑年春月,何海霞寫於北平。鈐印:海霞、河瀛此六屏巨幅乃吾師何海霞先生三十歲早年之精品之力作,是七七事變大千夫子被日寇困在頤和園,何老冒險將大千接回城裡的那一年。《臨袁耀桃源圖》共六屏,高179.5厘米,寬83厘米,立軸,卷本設色,是何海霞先生於臨摹清代袁耀所繪《桃源圖》(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袁耀(生卒年未詳),清朝畫家,字昭道,江都(今江蘇揚州)人。袁江之侄。工畫山水、樓閣、界畫。畫風工整、華麗,與袁江相似,其精品有勝於袁江者。《桃源圖》描繪了東晉詩人陶淵明所寫《桃花源記》中的世外桃源,圖中突兀的峰岳,如鏡的湖水,自在生活其間的人們,無不令人心馳神往。境界幽美,起伏變化,虛實對比,動感性強。何海霞先生在其30歲那年臨摹此佳作,其筆法、神韻於原作有過之而無不及,與原作所表達的精神風貌相契合,由此可見先生之繪畫天賦與筆墨功底。

松山飛瀑 立軸 設色紙本 1938年作

碧波泛舟 立軸 設色紙本

秋林閑步 立軸 辛巳(1941年)作

《秋林盯步》構圖疏朗,筆法清勁瘦硬,自蒼石寒林,而高士茅亭,乃至書法,無一不是大千風範,是何海霞頗為難得的一幅早年畫作。何氏自1935年成為大風堂入室弟子,從游14年,隨張大千飽覽古代畫跡,遍游名山大川,畫技也逐漸全面提升,被黃永玉以「鬼手」稱之。

巫峽雲帆 立軸 丁丑(1937年)作

從款識得知,此圖為何海霞臨仿張大千之作,構圖、設色雖見大千風範,又別出機杼。作品描寫的是巫峽美麗風光,遠近山石以花青、石綠、赭石渲染,並輔以細筆皴法,山峰峭拔堅實,顯示出雄骨和張力。又以花青、石綠來表現草木蔥蘢。而在奇峰峻岭間,以婉轉筆意勾勒雲氣,蒸騰鬱勃,氤氳舒徐。雲氣繚繞中,寥寥數筆,勾勒揚帆輕舟,頗具詩意。

仿宋人雪景圖 立軸 設色紙本

款識:幽居深雪裡,萬玉四山拱。輸與廟宇客,憑欄獨目看。仿宋人法,燕人何瀛。鈐印:何瀛(白文)、海霞(白文)?

題跋:仿宋人雪景圖是家父何海霞老人早年作品精品之一,老人一九一三年五歲時隨韓公典先生學習繪畫,臨習宋元明清,一九二三年被選入中國畫學研究會研究員,作圖先後多次選入藝林月刊雜誌封面,多次發表,一九三六年與齊石張大千于非闇在吉林長春舉辦四人聯展,得到業內人士好評。此仿宋人雪景圖傳統功力紮實,畫面寫雅,技法嫻熟,是一幅流至今難得一幅佳作。庚寅年節近中秋,何紀爭、曹湘秦拜讀鑒賞於長安並記。鈐印:紀爭畫印(白文)、湘秦書畫(朱文)?

何海霞自幼受到中國傳統藝術的熏陶,十餘年跟隨張大千學畫,並臨摹了大量宋、元、明、清的繪畫真跡,具有較深的傳統書畫功力。《仿宋人雪景圖》頗得南宋馬遠、夏圭之風,畫面山高水長,曲徑通幽,構圖開合有序,留白得當,畫面結構的組織、皴法的使用、山石的表現都深得古人之要領,是為難得的一件摹古作品。

何海霞作品

仿宋人山水 立軸 設色絹本

仙山樓閣 鏡框 設色紙本

仿巨然雪圖 立軸 1953年作

何海霞先生所繪的傳世之作《巨然雪圖》初稿大約於1948年在四川成都開筆繪製。用的紙為清代宮廷蠶麻絲棉箋紙,由於紙幅面小,後將紙接成繪,尺寸約為182.5×91.5cm。繪製時間歷時斷續有壹年余方繪而成。用的顏料均為中國傳統礦石顏料。計有哈粉、珍珠粉、朱膘、硃砂、花青、赭石等。墨是用清代安徽屯溪出的小碇「金不換」墨碇研磨而繪製,畫好當時沒有裝裱,就收放了起來。1953年,海霞大師定居西安,解放後參加了工作。當時正值抗美援朝後期,海霞大師知道巨然雪景原作已被外國人偷運美國波斯頓博物館收藏,流落海外,心裡非常痛心,故將他自己所做《巨然雪圖》找出又加以施色整理、補題上款曰「祖國藝術遺產已被帝國主義掠奪,不勝憤慨。一九五三年七月於長安海霞何瀛」以示自己憤怒心態和懷念之意。

華岳 立軸 墨色紙本 1943年作

太華晴雪 鏡心 設色紙本 1957年作

老柯春深爭綴花 橫幅 紙本

題識:老柯春深爭綴花。陝南太白林區近原始。林叢參天,古木每當盛夏,濃蔭深處素花若雪,高聳於樹顛,香溢數里。土人稱之高山姑娘也。海霞並記。鈐印:何瀛(二方)、海霞(二方)?

此幅無年款,從畫法上看應為何海霞之山水畫成熟期,即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作品。何海霞的山水畫是從50年代初開始出現變化的,他當時由重慶遷居西安,結識了石魯、趙望雲等,他們經常在一起切磋山水畫技藝,後均成為長安畫派的重要畫家。此作描繪的是陝南太白林區之原始樹林,何海霞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均深入過陝南山區進行寫生創作,西北地區的自然景觀給了他不少靈感。此作構圖飽滿,樹榦以焦墨勾描,以表現出表皮粗糙的紋理,以及其蒼老虯曲之態。樹與樹之間的空隙以濕潤的濃墨渲染,以表現茂密樹林中的陰濕之氣,雖然看不見樹冠,但想必樹冠極其茂盛,陽光都很難穿透。畫面右上側以石綠染出一片樹葉,這一叢新綠為古老的樹林增添了活力。整幅立意雄奇,骨體堅凝,筆力雄健,墨色渾厚,具有鮮明的個性,乃畫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師法自然的山水佳構。

終南春晚 立軸 設色紙本 1957年作

川西都江堰 鏡心 設色紙本 1954年作

款識:川西都江堰寫景。一九五四年八月二十六日,何海霞作於長安市衛生宣教室中。鈐印:何(朱)、海霞(白)

何海霞的山水畫風有奔放、渾厚、雄奇、壯麗、神秀和飄逸之別,凡其畫作,構圖嚴謹,筆墨雄健,題材多以西部風光獲得契機。先生深得張大千真傳,其突出的特點為設色華麗,筆力穩健,意向雄偉,富有情趣。無論從思想境界、審美情趣或繪畫語言上都體現了他高超的技藝與非凡的膽略。由於時代背景的落差和個人命運的不同,在長安畫派三傑中,惟有何海霞的藝術舞台在最關鍵的時刻,由西安轉移到了北京,他藝術才華的展示因此而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其作品也同時得到了更為廣泛的認同。新中國成立之後,何海霞在西安工作,和趙望雲、石魯等畫家一道深入生活,滿懷激情的用畫筆歌頌祖國的壯麗河山和社會主義建設。思想的變化帶來了藝術境界的開拓。他突破了舊傳統的藩籬進入山水畫創作的新天地,在畫中借鑒了趙望雲的溫雅,揉進了石魯的曠悍,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這幅《川西都江堰》就是創作於這個時期的經典之作。都江堰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二千多年前,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而且依舊在灌溉田疇,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何海霞筆下的都江堰整體氣勢雄健朴茂,畫家突破傳統三遠法,將中景前置,產生視覺的衝擊力,突出了都江堰的寬闊之勢。而畫的一邊平坦,一邊峰巒連綿不絕,這一平一高、一淡一濃的對比,映襯出右邊山勢的峭拔,左邊的平闊。畫面中林木錯落、依山列置、轉承起合、貫通一氣、參差錯落、變化有致,虛空中有生氣,實體中現空靈,充分體現了畫家善於從整體上把握山川真趣以創造新的勝景,達到引人入勝的目的。通過這幅作品可以看到隱於它身後的一種人格魅力,這種魅力是對新中國建設的詠嘆,是面對祖國大好河山所升華出的強烈的自豪感。

山村月色 立軸

桑山之行 立軸 1957年作

款識:桑山之行。海霞,五七年寫生。鈐印:海霞

20世紀以來,中國畫的傳統與現代、繼承與創新、東方與西方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國畫界,何海霞一生致力於解決這些問題,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筆下的山水不僅適應了現代人的視覺感受,也適應了現代語境下的繪畫創新,更體現出了中國社會現代化快速發展的大時代氣象,解決了中國畫當代發展的創新問題。《桑山之行》是何海霞在陝南寫生時所畫,畫面採用俯視的角度,表現了陝南田隴的平遠空間,在不規則的田野里,整齊的農作物茁壯成長著,農民兄弟們戴著草帽、卷著褲管在田間辛苦的勞作著,田邊的樹木穿插其中,豐富了畫面的空間,也打破了平面的呆板。構圖新穎,筆法傳統,大巧若拙,追求一種平和的田園之風。何海霞精通於青綠山水,在這件作品裡,卻將青綠著色用在了鄉間的田埂里,充滿了質樸清新的意趣和自然真實的生活情致,完成了傳統筆墨向現代題材的轉換。

史前遺址 立軸 設色紙本 1957年作

錦繡山谷 鏡心 紙本

建設祖國 鏡心 設色紙本 1958年作

釋文:公元一九五八年九屆國慶紀念日,得舊作似大平吾兄法正之。何瀛,時在西安美協。鈐印:海霞(白文)

何海霞的現實主義題材力作《建設祖國》,應為畫家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到工地寫生時所做。通過建設工地描寫,表現了大躍進年代裡轟轟烈烈社會主義大建設的宏大場景,飽含著畫家欣喜激動的真摯感情,具有強烈的時代特色。何海霞的作品一向以立意雄奇,骨體堅凝,筆力雄健,墨色渾厚而引人注目,他長於將青綠、淺絳、水墨相互融會貫通,形成強烈的對比與和諧的統一。能成就與此,源於他對傳統的潛心研究,與對大自然和生活極度熱愛,從這幅圖中就能感受到何海霞先生對生活的深入體會,雄健的鐵線描與大膽險峻的構圖是這張畫的精妙之處,近處的人物和每一個細節,都是刻畫的絲絲入扣,十分生動

毛主席詩意 鏡心 紙本設色

款識: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毛主席題廬山仙人洞詩一首。

華山是何海霞筆下最常出現的題材,此幅《毛主席詩意圖》畫松樹華岳,平頭取勢,水墨為宗,略加渲染,發揮墨色變幻,以勁挺的筆法,刻畫華山山石的嶙峋之美,開闊的景象,彰顯出畫家對整體不凡的控制能力,豎長挺拔的構圖,則突顯出「華岳崢嶸何壯哉」的萬千氣象。此畫是何海霞七十年代之前的畫作,並不是對景寫生,而是將華山的松樹以及其他峰岳寫生,意匠組合,畫成之後,不管是後來到富平、還是莊裡,都一直帶在身邊,希望有時間能夠將此構圖更深入地研究下去。

華山仙掌峰 行書七言對聯 立軸 設色紙本 1987年作

款識:一、白日懸高掌,寒空映削成,此乃華岳仙掌峰也,何海霞作於西京。二、欲知潮頭高几許,越山渾在浪花中。八十叟何海霞。鈐印:海霞(白)、何瀛(白)、垂垂暮年(白)、大有作為(朱)、海霞(朱)

何海霞的作品中,小青綠、大青綠、金碧、潑彩、潑墨和水墨淺絳,早已高度嫻熟地融為一體,水乳交融,天衣無縫,而且相得益彰,形成強烈的對比與和諧的統一。這是何海霞用60餘年的時間,對傳統潛心研究,對自然和生活深入體察,通過千錘百鍊的藝術實踐,最後達到前無古人的突破和貢獻。它提高了國畫藝術語言的涵泳濃度,開拓了語言體系的視野,增強了國畫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華山仙掌峰》即是何海霞這種藝術造詣的具體體現。所折射出的是一種人格的魅力,積極向上、氣勢磅礴、大氣凜然,具有鮮明的革命浪漫主義色彩,充分反映中華民族積極向上、奮發不止的精神面貌。

通過上面何海霞老先生的生平簡歷和老先生一生的創作出的代表畫作我們看到了這位老藝術家的胸懷,和他那畫作的氣吞山河。讓我們一起緬懷對老先生的敬仰,感謝企鵝媒體平台,讓我們相同愛好的人走在一起。當你讀到這篇文章如果喜歡,動動手分享出去讓更多喜歡書畫的人來了解來喜歡我們的老藝術家。不久的將來在我們讀者中可能也會有這樣值得人敬仰的藝術家走出來!

大家也可以回複本文和書畫藝術網一起探討書畫人生。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你們知道書畫家等級是什麼劃分的嗎?拍賣價可是按照書畫家等級……
教您認識書畫中的字畫尺寸是怎麼計算的?
他們是學者,更算的上是書法家!瞧瞧認識嗎?
帶您走進鑒定大師徐邦達先生的藝術世界
楷,隸,行,草是長什麼模樣的?

TAG:書畫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