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牛口造袁大頭三八九十年版別大全詳解

牛口造袁大頭三八九十年版別大全詳解

袁世凱流通銀幣的收集與研究在銀幣收藏中是難度最大、研究最為深奧的幣種。因為此幣版式太多,正因如此到目前為止還無人能說得清楚「袁大頭」有多少個版別,應該可以肯定「袁大頭」還有些版別目前尚未挖掘和發現,所以對它的收集與研究將是還要走一段漫長的道路。

據記載:中國機制銀幣自1861年上海開始建廠生產(咸豐11年的上海一兩),到民國24年政府發布禁止銀幣流通至(1949年上海造三角圓,配合解放軍進入西北與西南地區結束),銀幣作為我國法定貨幣流通,前後最多只有88年時間...

民國元年一月十三日孫中山辭職後,袁世凱竊取臨時大總統,民國二年十月十日袁世凱正式就任大總統,民國三年開始鑄制「袁大頭」,直止民國十六年五月北伐勝利,前後有十四年鑄制「袁大頭」的時間。

民國銀幣作為法定流通貨幣只有三十八年時間,可想民國生產流通銀幣也只有三十八年,而「袁大頭」銀幣生產時間佔了十四年。據記載:當時就天津造幣廠每日生 產銀幣三十萬元,加上奉天、南京、武昌、長沙、成都、廣州、雲南及重慶等造幣分廠(局)的生產,可見當時「袁大頭」的生產量史無前例。

又因當時政府令各省造幣廠照「中間應繪五穀模型,取豐歲足民之義,垂勸農務本之規」制鑄,再加上當時軍閥混戰私鑄幣甚多,故而「袁大頭」版式極為豐富,其 暗記更加豐富多彩。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這麼一個結論:「袁大頭」的生產時間最長,生產量最大,流通時間最長,版式最多。

作為 錢幣愛好者,挖掘歸納我國銀幣的內涵文化責無旁貸,也是通過論談提高自己知識的好機會。對銀幣的收藏和研究時間不長,見識少,「班門弄斧」對「袁大頭」壹圓面值銀幣版別作如下分類歸納,還望各位泉友多多指正,給予完善充實。

一、 年份版別

1、 三年版

最大的特點正面無「造」、「民」有點,版別最多,中央版及部分地方版存世量最大,「O」與三角圓版最特出,珍稀版多在此年。

2、 八年版

版別較少,多數版弱打,孕珠版最特出。

3、 九年版

版別最少,雕刻精緻,深打,特別是精發版的雕刻技術登峰造極。

4、 十年版

版別較多,「T」點年版別相應多一些,其次是小齒頂珠版別也不少,尤其是修模頂珠版,圓珠修改成花瓣珠,很有特色。稀少的上頂珠就在此年。

二、 字體版別

1、「中」字

有斜頭中、直頭中、開口中、缺口中,缺口中又分為上缺口中、左側缺口中,上缺口中又分為左缺口中、右缺口中

2、「華」字

有草頭華、田華、「O」華、業頭華、點華、提點華(挑華)。

3、「民」字

有有點民、無點民、斷筆民、曲筆民。

4、「國」字

按點有圓點國、豎點國、斜點國,斜點國又分長斜點國、點國。按國字方框分有有勾方框國、無勾方框國。

5、「年」字

就年字體有有橫年、無橫年、牛頭年、向頭年、異年。

按點有圓點年、橫點年、豎點年、上點年、下點年、淺點年(無點年)、斜點年、

廠點年、T點年、「7」點年、「八」點年、「十」點年,還有稀少的「元寶點」年。豎點年又分長豎點年、短豎點年,「7」點年又分粗7點年、細7點年、異7點年,T點年又分為順T點年、倒T點年。

6、「造」字

有告造、牛口造、連口造、實口造、日字造、扁口造(長口造)、缺口造。告造又分為牛頭告造、向頭告造,缺口造又分為上缺口造、下缺口造、上下缺口造。另還有平底口造、圓底口造。

7、「壹」字

有方型口壹、扁口壹、異口壹。方型口壹又分口內方型壹、口外方型口壹,口外方型口又分平方型口、豎方型口。

8、「圓」字

有開口貝圓、閉口貝圓、三角圓、丟矢矣圓、帶點圓。

在文字中又分為粗字版、細字版。

三、 字數版別

有有造版、無造版、加字版,加字版在文字上又分為漢字加字、英文簽字和字母暗記版。

四、 頭像版別

1、發形有粗發、細發。

2、耳朵有大耳朵、小耳朵,還有異耳朵。

3、眼睛有閉眼、睜眼,睜眼又分大眼睛、小眼睛,大眼睛又分

圓眼珠、條眼珠,條眼珠又分單線條眼珠、雙線條眼珠。

4、眼皮有單眼皮、雙眼皮、三眼皮。

5、鬍子有大鬍子、小鬍子。

五、衣章版別

1、衣扣有大扣、小扣、雙扣。

2、肩章有大肩章、小肩章、大扣章、小扣章、無扣章,還有肩章復打、肩章藏珠。

3、肩星有大星、小星、五角星、六角星、異角星。

4、肩章有寬邊章、乍邊章、平板章、凸板章。

另還有胸前下部不同裝飾版別。

六、 帶點版別

正面有前帶點、後帶點、臉部帶點。背面按點所處的部位又分數個版別,如葉頂珠、「滿天星」。

七、 內齒版別

有直齒、曲齒、圓齒、小齒頂珠、大齒背珠、缺齒、長城型齒、花齒、異齒。小齒頂珠又分上頂珠、下頂珠,按珠數量又分幾齒珠,大齒背珠又分幾齒珠。

八、 邊齒版別

有直齒邊、橄欖齒邊、疏齒邊、密齒邊、粗齒邊、細齒邊、鷹洋邊、「T」字邊、無齒邊(光邊)、異齒邊。

九、 背面穗谷版別

1、小葉:實心小葉、空心小葉、小葉孕珠,還有葉數不同版。空心小葉又分大空心葉、小空心葉,小葉孕珠又分為單孕珠、雙孕珠,雙孕珠又分為上下孕珠、平行孕珠。

2、大葉:實心葉、空心葉、無紋葉、有紋葉、大彎葉、小彎葉、長葉、短葉,還有開口葉(葉頭分*)。

3、葉芒:單勾芒、雙勾芒、三勾芒、四勾芒、左勾芒、中勾芒、右勾芒、下勾芒、長芒、短芒、粗芒、細芒、交*芒、多芒(一葉數芒,多為復打)、異芒(多為修模版)。交*芒又分右交*芒、左交*芒,下勾芒又分左下勾芒、中下勾芒、右下勾芒。

4、葉支:長葉支、短葉支、曲葉支、直葉支、斷葉支、粗葉支、細葉支、異葉支。

5、穗桿:單穗桿、雙穗桿、直穗桿、曲穗桿、斷穗桿、異穗桿。

6、纓結:粗長纓、細長纓、異長纓、結有點、結無點。

十、「O」記版別

有單「O」、雙「O」、實心「O」、淺「O」(括弧型)、半「O」,半「O」又分單半「O」、雙半「O」。

十一、各種修模版

凡修模版生產量較少、多半有特記。某些版非常稀少,很難遇見,也就非常珍貴。

十二、混合版

除上述版別中某些特徵混合外,常見的有三年大頭八年背、三年大頭九年面、十年大頭八年背等(待進一步研究)。

十三、錯版

一般錯版分為二種:一是設計錯誤(含雕刻),另一種是生產失誤-次品。在「袁大頭」中除稀少的陰陽面、大移位錯幣外,常見的復打錯幣較多。

十四、珍稀版

除簽字版、字母暗記版、鷹洋邊、「T」字邊外,還有雪花版(版底雪花瓣狀)、滿天星版(版面珠多達數十顆)等

十五、簽字版「袁大頭」

簽字版有五個版本

1.天津版本有2種,即:A.三七分像一種,B.側身像一種.

據查三七分像是 袁世凱登基前機壓的一種,端其瑞政府討好袁勢力生產的一種,因三"七分像"顯老氣, 袁看後不滿意後,但北洋政府已撥付教育經費約十餘萬 後,又令財政管理部門回收...廠家改制新模,即:"側身像".這種幣在袁世凱登基前深得袁賞愛,成為影響民國初年與後來較深的一種...袁世凱七分臉中 華民國三年壹圓銀幣,為民國珍稀銀幣之一。1914年由天津造幣廠鑄造,系中華民國財政部於民國三年(1914年)二月頒布《國幣條例》統一貨幣制度後正 式鑄造發行的袁世凱肖像銀幣之一,因鑄額甚小而被很多銀幣學者和收藏家誤認為是試鑄幣。實際上袁世凱七分臉銀幣是天津造幣廠於中華民國三年正式小額鑄行的 銀幣。

2.武漢 廣東版本

是舊中國軍閥割居內亂時期,由武漢軍政府與廣東軍閥仿照天津"側身像"版本所造.只是幣面英文與天津"側身像"版本有所變化,工藝水平約比天津"側身像"版本差,含銀量約低.

3.南京版本

說是抗戰初南京政府遷都重慶前所造,模仿天津"側身像"版本,含銀量高於武漢 廣東版本.共生產約3月有餘,後因財政部與生產廠家合夥貪污,放火燒毀南京造幣廠後而停產. 同期生產的銀幣有中山像的15 17 18 年銀幣......

十 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中國海禁漸開,隨著外貿日益繁盛。外國銀元開始流入中國,舊有銀兩幣制同存在形式,種類名稱過於複雜、成色高下不齊、平砝大小不 一、稱量、顏色及計算極為煩難等弊端。 不適應用難以為繼。至便包括墨西哥、荷蘭、葡萄牙、美國、日本等國家或地區銀幣在內之大量外國銀元,得以乘虛湧進中國市場。據不完全統計,迄止1910年 在華使用之外國銀元已逾十五種,數量達十一億元之巨。外商大量輸入重七錢二分、成色約百分之九十三銀圓,與重一兩、成色百分之九十三點五的中國該銀等量交 換,套取大量銀錠出口,尤以鴉片貿易劇增,巨額白銀外流,銀價暴漲,危及國計民生,銀元屆時已成西方列強控制當時中國政治經濟與財政金融重要工具。中國朝 野有識之士莫不憂心如焚。紛紛提出改革建議,;力主中央政府統一鑄造銀圓,籍以「維主權、存正朔、收利權、塞漏洞,」限制洋銀流通,阻截白銀外流,挽救國 家經濟。

乾隆57年(1792年)清廷聽行令西藏地方政府,設爐鼓鑄地區性流通貨幣——「乾隆寶藏」用以驅除曾長期流通於該地區之廓而喀(尼泊爾)劣質銀幣。「乾隆寶藏」銀幣以中國歷史上首枚形制,重量、成色等皆由中央政權明文統一規定,嚴格督造並廣泛使用之銀幣流通鑄幣。

清 廷光緒十年(1884年),中國自鑄機制銀幣在歷經近半個世紀反覆論爭醞釀之後,始由吉林機器官局鑄成。光緒十二年(1886年),廣總督張之洞於廣州籌 創「廣東錢後」。全套造幣機械由英國伯明翰喜敦造幣廠購進,並進聘外籍技師。光緒十五年(1889年)該局投產,初鑄共有五等幣值之「光緒元寶七錢三分銀 幣系列」(便稱七三番版)如「光緒元寶七錢二分銀幣系列(更稱七二番版),成為中國近代官鑄機制銀圓之濫觴。惟因幣銘「光緒元寶」被英文圍繞,遭致清廷駁 回,未正式發行。

光緒十六年(1890年)四月,新版光緒元寶七錢二分銀幣系列鑄行,正面 刻漢滿文「光緒元寶」字樣,並 「廣東省造」及記值文字,背面中央均為蟠龍圖案 ,環以英文幣銘。後經清廷下令作為法幣,終成晚清中國自鑄銀圓典型規範,「市面行用,商民稱便」。此後各省群起效尤,競相設廠鼓鑄,大利所在,不待清廷下 令推廣,即已迅速在全國展開。至光緒二十年(1894年),已有天津、廣東、湖北、北洋、江南、新疆、安徽、湖南、奉天、吉林、黑龍江、福建、雲南、台灣 等十餘個省區設廠鑄幣。由於各省各自為政、錢法混亂,銀幣成色重量不一,且 以省名,互相抵制,流通不暢。

面對全國競鑄銀元熱潮,清廷力圖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獨佔鑄幣暴利,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下令除廣東、湖北兩局處,其餘造幣廠全部裁撤,遭到地方勢 力強烈反對。同年,在北京籌辦「京局」(即中央造幣廠),擬鑄「庚子京局製造光緒元寶銀幣」,次年就毀於八國聯軍入侵。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又建 天津戶部造幣總廠,欲鑄大清金幣、大清銀幣、大清銅幣通行天下,以求統一貨幣鑄行權,未果。後曾酌留江南、北洋、湖北、廣東四處分廠,並令各省造幣廠停止 擴充,統一更名為某省戶部造幣分廠,所用幣模均由總廠提供,亦不能如願。

民國時期:

1911 年,辛亥革命成功,清朝覆之。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民國政府將原江南造幣廠改為財政部管理,開始鑄行 有孫中山先生側面肖像,面值分為壹圓、貳角、壹角之「中華民國開國******」。民國初年, 中國市場銀元流通狀況更趨混亂,海外各國銀幣和清朝龍洋並行,種類繁多,成色不一,市價時高時低,民眾經濟活動滌受其害。1914年2月,民國政府著手改 革幣制,公布「國幣條例」及其「實施細側」。

以求整頓並統一銀幣鑄行。規定以壹元銀圓為本位幣,分壹圓、半圓、貳角、壹角四等幣值,幾在中國境內以國幣授受者,無論何種款項,概不得拒絕。國民政府還 在大量收兌龍洋政鑄新幣。是年十二月,財政部天津造幣總廠首鑄新版銀幣,其正面 袁世凱側面頭像及發行年號,背面 嘉禾紋飾與幣值,俗稱「袁頭幣」,計有壹圓、中圓、貳角、壹角、五分共五等幣值。新幣幣值劃一,花樣全新,重量成色準確,易於識別,將快風行各地。在 1914年至1921年間,曾多方鼓鑄。為數甚巨,並漸排斥各種外國銀幣,成為中國流通銀幣中最重要幣種

1927年,北伐戰爭勝局已定,北洋軍閥統治集團土崩瓦解,國民黨政府復都南京。因國民厭惡袁世凱窺國稱帝醜行,政府停鑄「袁頭幣」改以民國元年版孫中山 先生像開國******舊模,略改英文幣銘等,由南京、天津、浙江、四川等造幣廠鼓鑄,暫為替代。後國內政令漸趨統一,各省造幣廠陸續停辦,銀幣濫鑄現象 獲得一定程度控制,財政部開始於上海籌建中央造幣廠,著手擬定新版銀本位幣設計方案,委託奧地利、英國、美國、義大利、日本五國代刻孫像民國十八年 (1929年)帆船圖案銀幣幣模,交杭州造幣廠試鑄之。

「兩」「元」之爭:

與此同時,清廷內部圍繞銀元以「兩」為單位抑或以「元」為單位展開激烈爭鬥,堅持「兩」單位者依託慈禧太后為首之後黨,贊同「元」單位者以擁護光緒大帝變 法維新為號召,如是,「元、兩之爭」逐成封建保守勢力與維新變法勢力間權力鬥爭之一方面,兩派針鋒相對,論爭俞演俞烈。至清宣統二(1910年),贊同 「元單位」一派終佔上風,是年10月,清廷頒布「幣制則例」,規定「中國國幣單位」著即定名曰圓,暫就銀為本位,以一元為元幣,重庫平二錢二分;另以五 角、二角五分、一角三種銀幣、及五分鎳幣,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種鋼幣為輔幣。元角分厘各以十進,永為定價,不得任意低昴。造幣總廠按此條例先後鑄 成,「定統年造大清銀幣」及「宣統三年大清銀幣」等。

兩元並用:

在銀元漸成近代中國本位貨幣之同時,治用數百年之銀兩制度影響依然存在。自清末至民國前期,中國國際收支,如關稅、鹽稅、償付外責本息等,因受一系列不 平等條約束縛,仍按銀兩摺合,上海、漢口、天津等地仍然使用銀兩制度,國內大宗商業往來交易等亦以銀兩計算,從而形成兩、元並用之雙重幣制。十九世紀末, 西方各國先後改行金本位幣制。1926年印度完全放棄銀本位幣制,中國逐成為全球唯一以銀為幣的國家,各國藏銀大量湧入,嚴重干擾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秩序。 清末以來,中國僅在因償還國際債務而用白銀摺合金鎊方面,即已蒙受巨額「鎊虧」損失,民國前期由於「鎊虧」所致額外損失竟達一千萬規元以上。

1933 年3月,國民政府正式下令施行「廢兩政元」,規定「所有徵收稅款,自用銀兩交納者,一律改用銀本位幣,此舉之實施,起於其時中國金融中心上海,4月6日起 通令全國執行。至此銀兩貨幣制度終告消亡,銀本位幣製得以確立。同年,上海中央造幣廠根據「銀本位幣鑄造條例草案」規定,開鑄幣值為壹元之新版銀本位幣, 其正面 有孫中山側面像及紀年,背面 中國雙桅帆船圖案和幣值,俗稱「船洋」曾大量發行流通。

最終遭遇:

1933 年至1944年間,美國為操縱國際白銀市場,轉嫁國內經濟危機,爭奪對使用銀本位幣制國家之貨幣控制權,減輕銀價下跌對國內銀礦之壓力等,實行包括「銀購 入法」,「購銀法案」,「白銀國有令」等在內的一系白銀管理政策,採取禁止白銀出口及將白銀收歸國有等措施,令世界銀價暴漲,中國首當其衝,白銀大量外 流,令1934年7月至10月中旬,白銀流出即達2億元以上,「工商凋敝,百業不振---,國際收支大蒙不利,國民經濟日就萎敗,種種不良狀況紛然並起。

不採有效措施,則國內現銀存底,必有外流罄盡之虞,---1935年11月國民政府在上年頒布「白銀出口增稅實施令」之後,決定「自本月4日宣布以中央、 中國、交通三行所發鈔券為國家法幣,所有完糧納稅及一切公私款項之收付,概以法幣為限」。至此舊有銀本位制度被不兌現紙幣流通制度所替代。白銀在法律上已 不再作為流通貨幣,銀幣、廠條、生銀、銀錠、銀塊、及其它銀類開始退出中國貨幣流通領域。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古天地 的精彩文章:

TAG:博古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