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大爆炸時代下的「心智分化」現象
編 小智
在英文中,Kid指孩子,kidult則指長不大的年輕人,這個英文辭彙,恰到好處地勾勒出現如今一些年輕人的狀態:過度依賴父母,缺乏成年人的行為準則,缺乏家庭責任感……2017年5月美國有一本書大火,書名叫《正在消失的美國成年人:成年危機及如何重建自立文化》,該書討論了美國出現的年輕人長不大趨勢,20歲左右的年輕人其行為模式和10歲孩子差不多,但其實,這種現象並非美國專利。在中國,他們是城市中放棄儲蓄而將每月收入全部花光的「月光族」,他們進入生理成年期卻仍然依靠上一代的經濟來源生活的「啃老族」。他們對成年說NO,他們甚至被戲稱為「中國NO一代」。
似成年而非成年
今天的社會學家面臨著用詞的尷尬,學者們苦於找不到好的定量方法研究新一代的年輕人,尤其是那些遊離在傳統「成年人」標準邊緣的人。比如他們:
「你也是要『奔三 的人了!」小王的父母苦口婆心地建議他考慮存錢買房然後找個合適的人結婚,然而,這位正在打電腦遊戲的網路公司的設計師卻頭也不回的回答說:「別著急,我還年輕著呢,再玩幾年。」
這句玩笑話自然受到了父母一番奚落。小王生於1988年。事實上,他周圍的朋友大多都忙於「存錢、買房、找人結婚」這三件事情。然而,這並不符合他本人的生活態度。作為一個資深設計師,他的從業資歷足以保證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但他跳槽頻繁,而且,工作的時間和賦閑在家的時間幾乎同樣多。放棄積蓄的「美德」是自由生活的代價。
5年來,小王在維持著一種不可思議的單調生活。把幾乎所有的業餘時間,都花在電腦遊戲和影視劇上。他唯一的社交圈子是中學QQ群,而這個小圈子得以維持的原因是一些不成文的規則,包括不過問彼此的經濟狀況,不討論婚姻問題等。對他們來說,經濟獨立至關重要。他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並且成了另外一些年輕人的榜樣。
無獨有偶,今年已經大學畢業3年的小莉也有她的苦惱,「我只是想做我喜歡的工作,我對收入的要求不高,如果可以的話,我也願意多等一段時間再工作的。」過了一會,她又矛盾地說,「我覺得工作代表我有一份正式的收入,能夠獨立生活不再依賴父母。」
按照年齡計算,小王和小莉都是「成年人」了。然而,這些「成年人」卻呆在家裡不去工作,工作了又不存錢,還不想結婚。他們似乎真的相信,自己能夠「青春永駐」,是「長不大的孩子」。
「長不大」背後的秘密
每個年輕人都內心渴望努力奮鬥攢錢,離開父母的家,結婚生子,養家糊口過上美滿生活。他們年紀不大,但也算不上是未成年人,於是就陷於所謂的「等待成長期」(waithood)。
他們討厭所謂的成人文化。在他們眼裡成人文化,特點是老於世故、物慾橫流和多歷年所。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如今青年文化是一種理想,大多數人都渴望越活越年輕。而且,青年文化充滿熱血和激情,這是准成人文化無法賦予的。「再也不會有人說『生命始於40歲』,至少全都帶有諷刺意味。」一位研究學者如是說。
當然,讓年輕人選擇「青春永駐」的原因遠不止如此,上世紀九十年代,一位美國政治學家在開羅進行了一項關於家族政治和網路的研究。她發現,許多被調查者都普遍面臨著一個幾乎難以克服的問題:如何支付高昂的結婚費用?這讓許多年輕人都望而卻步。
另外對於就業的選擇,也是年輕人「長不大」的原因之一。「這份工作的工資還是不錯的。但大多數年輕人嫌這種工作枯燥,累,就不願意去干。」某就業平台分析師說,他推薦的普通製造業的崗位經常遭到年輕人拒絕。待業的年輕人都認為這樣的工作太辛苦,而且不夠「時髦」。
而西餐廳,星巴克等不多的崗位卻供不應求。分析師說,這些「時髦」的崗位不僅數量有限,而且很難錄用這些看上去遊手好閒的年輕人。因此,如他們一樣16歲到25歲、待業在家的工作青年人群里,大多數人仍然日復一日,和他們的父母生活在一起。
「長大」也面臨著各種壓力,對於壓力的釋放,年輕人可能會選擇「不成熟」的方式。隨著成人動畫概念越來越流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動漫和卡通也就不足為奇了。80年代出生的人,幾乎從小就受到動漫深刻的影響,是從小以卡通片為主要精神食糧而長大的一代人。如今,他們大都已長大成人,成為新世紀的一代青年,然而,在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上多少帶著孩童化的傾向,這與他們對卡通文化的消費是分不開的。其實,從根本來講,很多年輕人愛看動畫片,主要是想緩解壓力,也是為了放鬆自己,找到年輕的感覺。
培養自立「成年人」
根據《正在消失的美國成年人:成年危機及如何重建自立文化》作者本·薩瑟的介紹,這個過程一共分為四步:
第一,從小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讓他明白「想要」和「需要」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詞,比如當他的年幼的孩子指著玩具車說「我需要那個」的時候,他就會和妻子一起告訴孩子,他並不需要那個玩具,因為他的生存與否與那個玩具並沒有任何關係,他只是想要。
第二,培養對工作的絕對熱情。本·薩瑟在生活中發現,自己遇到的幾乎所有有趣的人,「都有很強的職業道德,認真專註地做著哪怕十分低微的工作」。這份工作熱情,從他們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受此啟發,本·薩瑟去年就把自己當時14歲的女兒送到養牛場去幫忙一個月。養牛場的工作很辛苦,但女兒樂在其中,從中培養對職業的熱情。
第三,讓年輕人多跟有經驗的老年人交流。隔代交流現如今已經變得非常少。據外媒報道,60歲以上的美國人中,只有四分之一在過去六個月與36歲以下的年輕人談論過重要事情。除去親屬,這個比例甚至只有6%。在中國同樣如此。但同老年人交流大有脾益,年輕人可以學習到老人的經驗,以及會更早懂得耐心和以長遠眼光看待事物的重要性。
第四,進行一場有意義的旅行。旅行可以讓青少年離開平時熟悉的環境,走出舒適區,了解不一樣的東西。旅行過程中,還可以讓他們體會到克服困難的樂趣,培養面對困難的決心和勇氣。去哪旅行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怎麼旅行。因此,需要年輕人自己去提前規劃好一切,最好是自己在旅行中去發現、體會和尋找。
乍看之下,青年們似乎在「等待長大」,然而在社會信息大爆炸,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這種等待顯得極為奢侈。
智客廳|智服務|智享圈


TAG:智領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