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身處千里之外,指揮千軍萬馬,他才是中國五千年用兵第一人!

身處千里之外,指揮千軍萬馬,他才是中國五千年用兵第一人!


毛澤東在中國地圖上的足跡,就是一支軍隊從弱小到強大的足跡。毛澤東的電報在中國地圖上的蹤跡,更是這支軍隊從挫折走向勝利的蹤跡。長征勝利後,毛澤東再未親臨前線,他用電報調動著千軍萬馬,指揮著性情各異、群星薈萃的一代名將。


赤水河畔,一戰封神




1960年,英國蒙哥馬利元帥來華訪問時,曾對毛澤東說:「閣下指揮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偉大的戰役相媲美。」毛澤東卻笑著搖搖頭道:「四渡赤水才是我一生的『得意之筆』。」




毛澤東的「得意之筆」是從一場敗仗開始的。1935年1月,紅軍攻佔黔北重鎮遵義,並在此召開遵義會議,毛澤東恢復了軍事指揮權。此時,蔣介石調集中央軍、黔軍等,向遵義撲來,準備圍殲紅軍。毛澤東決定撤出遵義,北渡長江。



在赤水河畔的土城,毛澤東打了恢復指揮權後的第一戰。此戰被稱為「人民軍隊歷史上級別最高的戰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人,以及十大元帥中的7位和200多位開國將軍,都曾在土城附近的青杠坡鏖戰。危急關頭,朱德甚至端起槍跑出指揮所往陣地上沖,帶領指戰員衝出重圍。




由於情報有誤,原以為土城的敵軍只有4個團6000餘人,但實際上是6個團1萬多人,且戰鬥力相當強悍。戰鬥中敵軍雖受重創,但紅軍也傷亡慘重。眼看一時難以取勝,國民黨各路援軍又在增援途中,毛澤東果斷決定西渡赤水,先跳出包圍圈。




從這時候開始,接下來的3個多月里,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採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四渡赤水河,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




毛澤東率領紅軍四渡赤水的最終目的,是要將駐守在金沙江的滇軍調出來,好給中央紅軍讓路,便於紅軍渡過金沙江北上。而後來的結局正如毛澤東所神機妙算的那樣。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部研究員陳宇感嘆:「說起四渡赤水,我們通常把第三次和第四次合起來講。因為一渡、二渡赤水屬於被迫轉移,三渡、四渡赤水是毛澤東主動地調動敵軍,是他軍事才能的展示。在四渡赤水後,毛澤東指揮紅軍『兵臨貴陽逼昆明』,讓千里之外的滇軍按他的意圖行動,真是用兵如神。」



四渡赤水的最終結果,是紅軍巧度金沙江,將國民黨40萬追兵全部甩在了金沙江南岸。


未出窯洞,已定存亡




自長徵結束後,毛澤東始終住在延安,在窯洞里指揮著敵後抗戰。這是非常具有毛澤東個人風格的軍事生活:他就生活在泱泱大軍中間,但他從不上前線;他身無一槍一彈,卻是千軍萬馬的指揮者。




1937年8月,根據國共談判的結果,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同副主席朱德、周恩來,下令將紅軍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轄115、120、129三個師。八路軍的緊迫任務就是東渡黃河,開赴山西抗日前線。




毛澤東在延安鳳凰山的窯洞里,頻繁地發電報給前線將領——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等人,叮囑他們對付日軍的辦法:打山地游擊戰。




9月21日,日軍第五師團4000人進犯山西平型關。9月23日,115師接到八路軍總部急電,要他們立即出擊,從側翼阻擊日軍。9月25日清晨,日軍近2000人進入115師設伏地點。經過6個多小時的激戰,八路軍殲滅日軍1000餘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取得了出師抗日的首戰大捷。第二天,毛澤東致電朱德、彭德懷,慶祝八路軍取得的第一個勝利。




接下來,八路軍又相繼取得了雁門關大捷的勝利,八路軍129師769團團長陳錫聯帶領戰士們夜襲陽明堡,乾淨利索地炸毀了日軍24架飛機。



1938年初,毛澤東覺得是時候對幾個月來的抗戰經驗做個總結了。他開始在鳳凰山夜以繼日地潛心寫作《論持久戰》,有時兩天兩夜都不合眼。5月,《論持久戰》問世。




「他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幾個特點,首要的是敵強我弱,所以要堅持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不能速勝。因為敵小國我大國,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所以中國亡不了,最後勝利是中國的。他把整個抗戰過程分為3個階段:戰略防禦階段、戰略相持階段、戰略反攻階段。整個抗戰時期,游擊戰都居於重要地位,特別是在相持階段。每個階段的特點、戰法講得很清楚,那就是當時的《孫子兵法》。8年全面抗戰的發展,沒有超出毛澤東《論持久戰》所說的範圍。」延安革命紀念館研究員劉煜說。




山野電報,敵百萬軍




1948年3月21日,轉戰陝北一年的毛澤東和周恩來、任弼時等人動身,告別了生活十餘年的黃土高原,踏上前往西柏坡的旅途。5月底,他們來到了這個太行山腳下的小村莊。




與毛澤東居所相隔二三十米,便是中央軍委的作戰室——解放軍的指揮中樞,數百萬部隊的行動指令由這裡發出。這樣一個重要的場所,卻狹小簡陋得出人意料。




周恩來後來曾說:「我們這個指揮部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指揮部,我們一不發人,二不發槍,三不發糧,就是天天發電報,就把國民黨打敗了!」據不完全統計,在西柏坡的日子裡,毛澤東前後發出了400多封電報,指揮了24次大規模戰役,這其中就包括了決定中國命運的三大戰役。



早在1945年召開黨的「七大」時,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就預見到抗戰勝利後,如果內戰爆發,東北是國共兩黨爭奪的主要戰場。「七大」一結束,黨中央就往東北派遣部隊,許多高級幹部也前往東北。與此同時,國民黨軍也不斷向東北增兵。因此,還在內戰全面爆發前,東北已經有了大規模軍事衝突。內戰開始後,東北戰場一直很激烈。




1948年夏,毛澤東抵達西柏坡後不久,敏銳地察覺到解放戰爭即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開始考慮即將到來的大決戰。他選擇了形勢最好的東北戰場作為大決戰的起點。而東北平原雖然廣闊,但只有渤海沿岸狹窄的平原地區能方便地通往山海關內,錦州就位於這一咽喉處。毛澤東意識到,一旦攻下錦州,就是掐住了敵人的脖子,國民黨的幾十萬人馬就會被困死在東北。




在是否打錦州這個問題上,東北野戰軍司令林彪一直心存猶豫,毛澤東多次電報督促,林彪最終才不再動搖。此後的情況眾所周知:1948年10月14日,東北野戰軍只用了31個小時就攻下錦州;一個星期之後駐守長春的國民黨東北「剿總」副司令鄭洞國率部起義,長春和平解放;11月上旬,瀋陽、營口、葫蘆島等地相繼解放,遼瀋戰役勝利結束。遼瀋戰役前後,毛澤東給林彪發了70多封電報,核心內容多是圍繞攻打錦州的問題。




就在遼瀋戰役進行期間,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攻克濟南。他給中央軍委去了一封電報,提出為了改善中原戰局並為將來南渡長江做準備,「建議進行淮海戰役」。對於粟裕的建議,毛澤東深以為然。起初設想的淮海戰役是「小打」,後來有了「大打」的趨勢。




基於淮海戰役規模可能變大的判斷,毛澤東考慮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聯合作戰。為此,他需要理順兩大野戰軍將領在指揮權上的關係。當時,陳毅在中原野戰軍任第一副司令員,但仍兼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粟裕是華東野戰軍的代理司令員。而此時中原野戰軍的司令員和政委分別是劉伯承、鄧小平。於是,粟裕給毛澤東發了電報:「此次戰役規模很大,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毛澤東了解粟裕不重名的性格(註:1948年5月陳毅調往中原野戰軍工作時,粟裕就沒接受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的職

務,堅持由陳毅繼續兼任)。因此,毛澤東同意了粟裕在指揮權上的意見。




此後近兩個月的時間裡,解放軍相繼殲滅了國民黨黃維、邱清泉等兵團,生擒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淮海戰役大獲全勝。




短短4個月,在毛澤東足不出西柏坡的指揮下,解放軍的兵鋒橫掃長江以北的中國。有了遼瀋和淮海兩大戰役的基礎,平津戰役很快也勝利結束,解放戰爭大局已定。此後的渡江戰役,畢其功於一役,南京總統府的旗幟永遠地落下了……


  

閱讀原文

」你會更 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揭秘在線 的精彩文章:

世界嘩然!20世紀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中國文明將照亮21世紀!
假若中印一戰很可能徹底改變世界格局!
帝王腹黑史:三國最黑暗的四件秘聞
1944年大家都在抗戰 中國為何裁軍百萬?

TAG:歷史揭秘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