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宿敵主動與中國修好,還要籤條約,卻只准簽大清國,不準簽中國

一宿敵主動與中國修好,還要籤條約,卻只准簽大清國,不準簽中國

我們知道,今天說起中國兩個字,是對我們國家的稱呼,算是獨一無二的稱呼。然而,在古代,卻有很多國家對「中國」這兩個字垂涎三尺,遮遮掩掩,企圖把自己的國家稱之為「中國」。

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於「中國」這兩個字,有太大的讚美意味,誰都想收入囊中。大家知道,在古代一些優秀的民族,都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故而都自稱為「中國」。比如,公元10世紀的日本,在他們的本州島上分為山陽、山陰等地區,而這一地區,日本稱之為「中國」,其他地區還被稱之為遠國、近國。再比如,現在歐洲的地中海區域,也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當然,此時的日本還算弱小,不敢與中國公開爭奪這一稱號。然而,自南宋滅亡之後,日本卻看不上蒙元王朝以及滿清王朝,就可以自稱「中國」了。這從一點可以看出。我們知道,蒙元王朝蒙古人入主中原,南宋皇帝和陸秀夫一同跳崖自殺,南宋滅亡,這一消息傳到日本,日本人居然舉國穿素服哭泣。

緊接著,就是蒙元王朝攻打日本。只可惜,蒙古大軍選擇的攻打時間不對,兩次攻打都遭遇颱風,蒙古大軍損失慘重,要不然現在日本可能就是中國的了。

在這兩次攻打日本途中,數萬蒙古大軍在「弘安之役」中被俘虜。然而,此時日本人對這些俘虜區別對待,從中分出「南人」(也就是南宋政權下的人),直接赦免,而對其他人,這就包括蒙古人、朝鮮人以及北方漢人,大開殺戒。

而此後,日本更加無視中國,特別是中國亡於滿清等蠻夷部落後,認為自己才是「中華」真正的傳人。於是,便以中華自居。這種情況,到了滿清統治的後期更為普遍,在日本的各類文獻中,中華、神州這些只能是中國的稱呼,早已成為日本人普遍的自稱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終於出現了一個弔詭的現象。這就是滿清政府與日本簽署修好條約時,日本代表居然要求滿清政府不能簽署「中國」兩字,只能簽署「大清」兩個字。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話說,1870年的時候,中國和日本兩個亞洲鄰國,還沒有簽署過任何條約,也沒有領事裁判權,這對兩國人民商業往來造成極大不便。這時,日本外務大臣柳原前光認為中日兩國要簽訂一個條約,互相成為領事裁判權,方便貿易。柳原前光就前往北京主動提出與中國締結修好條約。

然而,這個時候清政府條約是簽怕了,因為一籤條約不是賠款就是割地的,有點驚弓之鳥的感覺,找個理由拒絕了,而曾國藩、李鴻章得知後都主張簽約。就這樣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推動下,1871年9月,中日兩國在天津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

然而,就在這時出現了一個問題,在簽署國名的時候,日本代表團不同意清政府在條約中籤「中國」兩個字,只要求寫「大清國」。雙方陷入僵持,最後李鴻章出面,建議在中文本上寫中國、日本,在日本文本上寫大日本、大清,才得以解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