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耍點「小手段」,讓孩子聽你的

耍點「小手段」,讓孩子聽你的

怎麼使用心理學技術讓別人去做 「對我有利的事」?時不時給一點獎勵讓他獲得成就感,有個訣竅是把獎勵隨機化。有時有獎勵,有時沒有獎勵,每次的獎勵不一樣,這就是「變換獎勵原則」,是行為設計學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今天的這篇文章完全是這句話給我帶來的啟發,這句話是萬維綱老師在得到上的專欄總結。寫在最開頭的目的是,我能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多看幾遍這段話,同時我也希望你能有所領會,下面我就來展開一下。

我經常在文章裡面說,當孩子做了對的或好的事情的時候,別忘了進行正向強化,及時稱讚或給予獎勵,這比等他們做了壞事再去懲罰要有用的多。正面鼓勵的好處在於它將強化孩子做對或好的事情的動機,進而形成習慣,要知道好習慣這東西是多多益善的。

這裡我要多說一嘴,有一些事情是生活中的常態,比如好好吃飯,閱讀,按時睡覺,遵守交通規則等等。就好像是規則一樣,孩子必須要做的,我自認為不必要給予額外的獎勵,以後我會詳細說說類似的常態。

但是對於那些孩子需要付出一些努力才能獲得的非生活常態的好習慣,比如照顧弟弟妹妹、做家務、跑步等等,這就需要給孩子額外的獎勵了。給獎勵的目的也很單純,就是因為孩子的表現好,並期望這種表現繼續保持成為一個習慣。

雖然我一直一廂情願的認為這是對的,但是我還是要加一段比較有說服力的科學實驗來佐證一下: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 B.F. Skinner發明了一個實驗裝置,來研究老鼠對獎勵的反應:老鼠被關在盒子里,其中有個控制桿。老鼠只要一推這個控制桿,下面就會有食物出來。實驗結果是,把老鼠關進去以後,它很快就能學會推這個控制桿。Skinner得出的結論是:好的激勵和獎勵措施,會讓他人聽你擺布。

我雖然不倡導要教育一個聽話的孩子,但是我們偶爾利用一下類似的小把戲來讓孩子心甘情願的做一些事情,而且是一些需要做的、好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既然獎勵可以幫我們做到,而且從長遠來看,人性就是這樣趨利避害、以結果為導向的,那麼我們就大大方方的獎勵吧。

然而,有很多家長就栽在這個獎勵的過程中了,如果你總獎勵孩子小紅花,等他攢夠了足夠多的小紅花之後發現並沒有什麼用,自然會停止最優表現。但我們又不想讓孩子養成獎品驅動型的習慣,獎品好我就努力,獎品不好我就懈怠。怎麼辦呢?

變換獎勵原則,把獎勵隨機化,說白了就是最終給孩子的獎品不是由我定,也不是由孩子定,一切都是隨機的,甚至還可能沒有獎品,但是人們樂觀的天性總是幻想著自己能爆出最好的裝備。為了那些美好,他一定會拼的。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做到隨機呢,抽獎轉盤就是一個挺好的道具,上面寫一些你和孩子共同想出的獎勵方法,並控制好獎品等級,別忘了設置空獎。

我簡單模擬一個場景,孩子五歲需要養成早上跑步的習慣。那麼,當他每次跑完步就可以在跑步記錄表上得到一個印章,如果一個星期跑完四次就可以得到一次抽獎的機會,五次就可以抽兩次,六次就抽三次,當然了多次抽獎以最想要的獎勵為準,每星期記錄歸零。

除了轉盤,你也可以在手機上下載一些抽獎APP,或者抓鬮、擲骰子等等方式,總之能做到隨機即可。

其實,老鼠玩控制桿的實驗剛剛我只說了一半,後面的情況是這樣的:

Skinner 發現,如果每次獎勵的食物一樣多,老鼠對遊戲的激情就會褪去,只在餓的時候才會推控制桿;於是Skinner 改變設計,把老鼠每次推控制桿得到的獎勵變成隨機的——有時給一份食物,有時給幾份,有時什麼都不給。結果老鼠痴迷推控制桿到了上癮的程度。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成長型父母 的精彩文章:

你應該多少懂一些大腦神經元的鏈接

TAG:成長型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