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的失敗,都是原生家庭的錯?

你的失敗,都是原生家庭的錯?

要點 | 速讀

1、去原生家庭裡面尋找問題根源,這種做法的源頭來自於經典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就是弗洛伊德。

2、很多人深信「原生家庭決定論」是為了發泄過去或者當下的痛苦,還有人是因為對未來的焦慮。

3、原生家庭也不具備百分百決定孩子未來的能力,成年人不要總是將自己問題推給父母。

文 | 魏巍

最近一兩年,在一些自媒體,甚至嚴肅的新聞報道里,「原生家庭」這個詞出現的頻率高到令人髮指。如今,原生家庭甚至與星座、血型一樣,成為茶餘飯後閑談中的典型標籤,很多人也將自己生活、性格、心理的不如意歸因到原生家庭。這個鍋,原生家庭要背嗎?

到底什麼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本來只是心理諮詢領域使用的一個名詞,但是最近兩年正在進入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互聯網上,無數專業、非專業人士撰寫的文章,都試圖向公眾傳輸一個理念,原生家庭是如何決定人的情緒、人格和行為模式的。

所以可以看到,育嬰育兒在談原生家庭,明星八卦在談原生家庭,就連很多嚴肅的新聞報道,也把當事人的原生家庭拿出來評判一番,原生家庭這一概念可以說遭到了濫用。

圖註:很多人都喜歡分析原生家庭的錯,給自己的不痛快找借口

「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原指個體所成長的家庭環境,包括主要養育人(不一定是親生父母)、兄弟姐妹等,它是個體最初所在的社會單位,通常是親生或養父母家庭。

去原生家庭裡面尋找問題根源,這種做法的源頭來自於經典精神分析學派,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弗洛伊德。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成人的人格特徵是童年時期性本能活動壓抑的結果。

中國很多「心理學專家」和「心理諮詢師」正是精神分析學派,與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他們當中很多人認為成年人的所有行為都是「原生家庭」決定的,十分強調童年時期家庭的影響力。

為什麼原生家庭的概念在中國突然流行起來?

現在,「原生家庭」這一概念常常被許多人濫用。豆瓣社區上有一個著名的「父母皆禍害」小組,很多成員就將自己的人生困難和問題不分青紅皂白地歸咎於父母。而一些心理學工作者,也喜歡用「原生家庭」來解釋求助者報告的各種問題。

為什麼原生家庭決定論會如此流行?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對生活中困難的逃避。因為直面問題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把問題歸咎於外界環境,是最簡單、最容易的做法。能不能解決問題不重要,重要的是,給問題找到了借口,將責任推卸掉,自己也輕鬆了許多。

所以,「原生家庭決定論」其實就是一些人推卸人生責任的擋箭牌,「工作不順利?找不到男(女)朋友?都怨原生家庭」,這種思維方式和把一切都歸咎於「水逆」是一樣的。

圖註:每一個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

除此之外,還應該看到,80後、90後這一代人,成長環境與他們的父母千差萬別。外部文化的湧入,讓年輕一代更加叛逆並追求獨立,同時也更直接的表露自己的感受。可以說,兩代人之間的代際衝突非常劇烈,很多年輕人感覺不到父母的鼓勵、理解和支持,也就很容易將問題歸咎於原生家庭。

另外,中國人對心理健康的關注越來越多,但是目前,中國心理諮詢師最多的就是前文所說的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伊德的理論被很多心理諮詢師推崇並宣傳,原生家庭的觀念也得以普及。而在美國,美國心理學會APA會員中,長期關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人數不足會員總數的10%,另一主要的心理學組織美國心裡科學學會APS的比例更低,不足5%。

在知乎上,有心理諮詢師曾寫到過:就連薩提亞家庭治療,在中國很多諮詢師也一直強調原生家庭這一概念,而在美國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型強調的是溝通和家庭規則的解除。對一個概念過於執著,就會誇大一些問題,卻忽略了其他因素。

圖註:「原生家庭決定論」加劇了現代父母的育兒壓力

還有很多人深信「原生家庭決定論」不是為了發泄過去或者當下的痛苦,而是因為對未來的焦慮。這些人往往是剛做了父母的人,他們發現孩子的可能將面臨巨大的生存競爭,未來不一定如設想中一樣美好,自己沒有什麼辦法卻也信不過上一代人的養育方式,這時就恨不得有一個超級詳細的養育攻略,只要按照步驟做,就能養育出完美的孩子。「原生家庭決定論」很大程度上就是迎合了新手父母的焦慮心態。

成年人,不要總是將自己問題推給父母

說實話,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原生家庭的影響確實是舉足輕重的。美國精神分析醫生埃里克森認為,在嬰兒時期,個體的主要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體驗希望的實現。而這一切,都是在嬰兒與其照看者之間形成最初親密關係的過程中獲得的。當孩子有了信任和自信的基礎,才有勇氣向外探索世界,去完成生命的成長、發展。

但是,原生家庭對個體人格的影響並不是全局性和決定性的,個體的人格特質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學校、朋友等其它因素的影響。如果用決定論的態度來看待「原生家庭」,認為所有過去不好的經歷可以決定你未來的命運,那就嚴重偏離了生命的本質。

發展心理學分析,人的心理發展首先是有生物前提的,也就是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人是先天因素和後天環境相互作用所塑造的,家庭環境也只是後天環境的一部分。而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還有個體的主觀意志,以及家外環境的影響。

心理學學者唐映紅就認為:「原生家庭對個體的影響主要反映在兒童期和青春期。進入成年期,個體面臨著自己選擇自身成長人生歷程的情形,此後的人生軌跡和狀態就不能簡單地歸咎於父母。即每個人在成年後都有著來自原生家庭的種種烙印,但如何對待以及發展就取決於每個人自己的態度和選擇。」

圖註:不往原生家庭找茬,並不代表不重視原生家庭的影響

現實中也有案例。1955年,美國夏威夷的考艾島一共出生了698名嬰兒,其中1/3被劃為高風險群體,因為他們當中很多人出生在貧困家庭、父母離異或是關係緊張的家庭、父母酗酒的家庭……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沃納教授率領一眾公共衛生專家,自這些孩子出生起,對他們進行了長達32年的追蹤。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高風險家庭的孩子確實有2/3出現了嚴重的學習和行為問題,但另有1/3,負面經歷在他們身上幾乎沒有留下什麼痕迹。到了1987年,這些孩子成長為了自信、成功的成年人,不僅學業有成,還擁有了美好的家庭和積極的社交生活。

無獨有偶,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心理學家加梅齊和魯特通過對兒童抗逆力的追蹤研究發現,家庭環境因素對一個人成功與否並沒有決定性影響。

日本心理學家加藤隆勝曾經對影響價值觀形成的社會因素進行過研究,結果發現,隨年齡的增長個體自然形成的因素佔據了絕對地位,家庭生活因素只能排在其後。

因此,一味地用直線因果的分析方式,向自己的原生家庭追責、討伐,是非常不公平,也是無效的做法。

更何況,受到譴責的父母並沒有變成年輕人想要的樣子。他們必定會反擊,雙方都可能再次受到傷害。而年輕人也沒有因此變得更好,只是讓自己生生變成了一個火藥桶。並且,所有的家庭治療都不會讓人去譴責自己的父母,因為在現實層面,所謂的完美的父母從來都是不存在的。

圖註: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觀點是強調人的自我的充分發展,人有選擇,對未來的追求的能力

平心而論,原生家庭只是一個中立辭彙,並不是一個糟糕的概念。它的流行,啟蒙了很多人的獨立意識,也讓很多家庭意識到兒童時期家庭陪伴的重要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原生家庭也不具備百分百決定孩子未來的能力,「原生家庭決定論」是這一概念被濫用的結果。

另外,很多年輕人在歸咎原生家庭的時候抓錯了目標,分析原因、追究責任並不是最終目的,轉化過去帶來的傷痛才是最重要。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說: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狀態;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終點。

第4025期出品 騰訊評論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話題 的精彩文章:

搶救患者剪壞衣服家屬索賠千元,是不是恩將仇報
到底應該怎麼看待「分手費」
中國孩子的體能怎麼樣才能趕上日本?
公司發個月餅也要繳納個稅,何必呢?
「久坐過勞肥」,能不能算作工傷?

TAG:今日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