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太古遺音中感悟孔子的琴學思想!

從太古遺音中感悟孔子的琴學思想!

編輯:景曉瑩 / 2017-09-08

《孔子聖跡》-《問禮老聃》明代

孔子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奠基者,在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之中,關於琴道、琴學的思想雖然記載下來的不是很多,但卻都是經典。無論是他關於琴道的理解,還是他親身習琴、作曲的故事,都是中國琴學理論中重要的資源。

孔子倡導和光大了儒家的禮樂文化,他自己一生酷愛音樂,他從師襄學琴的故事,由得其數到得其意、得其人、得其類的過程,成為琴史上千古流芳的典範。

《淮南子·主術訓》所說「夫榮啟期一彈,而孔子三日樂,感於和」、「樂聽其音則知其俗,見其俗則知其化。孔子學鼓琴於師襄,而諭文王之志,見微以知明矣」,明確說明了孔子妙通於樂理琴道。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論語·述而》)是孔子的人生理想與準則,「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可以說是君子實現這種人生理想境界的必由之路。

基於這樣的主張,孔子一生酷愛禮、樂、詩、書,製成《六經》,不僅以其來成就自己的人生,還以其教育弟子,同時,還希望能夠得到君王的理解以其來化育百姓,由此達到一個理想的社會。

『幽蘭當為王者而香』

《猗蘭操》是孔子所創琴歌(孔子所創琴曲大多為琴歌)中最著名的,它是孔子胸懷與情操的表現,故千古流傳,為文人士大夫所鍾愛。

懷有高遠志向和滿腔抱負的孔子,晚年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載,卻始終未遇伯樂之君。即使是被困在陳、蔡兩國,在荒山野嶺中絕糧斷食之時,他仍然講誦弦歌不衰。到了垂暮之年,孔子仍是孜孜不倦,深究琴理。

自衛返魯途中,在山谷里看見蘭花和雜草生在一起,就好像亂世中的君子,空有美好的品德和才幹,卻生不適逢時,心中感嘆,停車取琴,奏唱《猗蘭操》。所以,這一「操」,可以說是孔子多年心緒的表現,也是整個封建時代那些鬱郁不得志的知識分子藉以抒懷的心曲。

『晚年讀易韋編三絕』

孔子讀易的故事有兩個方面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首琴曲:一方面,是孔子解易的思想;另一方面,是孔子研易的精神。

孔子之所以晚年喜易,是因為《周易》中所包蘊的豐富思想與他一生奔波努力所體會到的經驗是不謀而合的。所以,此曲的閑靜中也隱含著一種對理想政體和賢德君王的思念與嚮往。

琴曲《韋編三絕》僅見於清乾隆三年(1738)所刻佚名明初抄本《琴書千古》,歷代刊傳琴譜中無是曲。《孔子讀易》今天成為琴曲之珍品,全曲分為4段(顧梅羹《琴學備要》刊載張孔山傳譜,凡6段),「乾坤定位」、「陰陽錯綜」、「剛柔相濟」、「天人合一」,琴音飄然洒脫,體現了虛無縹緲、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道家思想。

『孔聖經《大學章句》』

流傳至今的琴曲《大學章句》,又名《孔聖經》,顧名思義,是把《大學》當作孔子(孔聖人)所作的經典加以歌頌的。

此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後人看來,它是孔子為後人修身養性所立下的萬世之本,鼓操此曲可以從琴曲內容與琴曲藝術兩個方面使人的修養得到滋養與提升。

它是以樂曲的方式來幫助人們對《大學》的內容進行更深入的理解和體驗,把孔子的胸懷與思想以更富於感染力的方式傳授給後人。

太古遺音,化聲為琴,在孔子的儒家哲學中體味琴境,感受七弦琴的智慧!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伊葉 的精彩文章:

「四月四落一點下雨,十匹荷葉九匹卷」——紀念文殊菩薩誕日

TAG:伊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