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中醫世界中對藥性的論證

中醫世界中對藥性的論證

中醫學認為任何疾病的發生髮展過程都是致病因素邪氣作用於人體,引起機 體正邪鬥爭,從而導致陰陽氣血偏盛偏衰或臟腑經絡機能活動失常的結果。因此,中藥 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復臟腑經絡的正常生理功能;糾正陰陽 氣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現象,使之最大限度上恢復到正常狀態,達到治癒疾病,恢復健康 的目的。

藥物之所以能夠針對病情,發揮上述基本作用,是由於各種藥物本身各自具有若干 特性和作用,前人將之稱為藥物的偏性,意思是說以藥物的偏性來糾正疾病歷表現出來 的陰陽氣血偏盛偏衰。中藥的性能是中藥作用的基本性質和特徵的高度概括,也是中醫 藥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中藥,並用以闡明其藥效機制的理論依據。

中藥的性能也稱葯 性,它包括藥物發揮療效的物質基礎和治療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作用。研究藥性形成的 機制及其運用規律的理論稱為藥性理論,其基本內容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 有毒無毒等。徐洄溪總結說:「凡葯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時, 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勝而即資之療疾.故能補偏救弊、調和臟腑,深求其理, 可自得之。」此外,歷代醫藥文獻對中藥的補瀉、潤燥、輕重、緩急、動靜等方面也有 論述,它們雖也屬於藥性理論的範疇,但相對較為次要,其含義有的相互交叉或包容, 故在此不作具體介紹。

藥性理論是我國歷代醫家在長期醫療實踐中,以陰陽,臟腑、經絡學說為依據,根 據藥物的各種性質及所表現出來的治療作用總結出來的用藥規律。它是中醫學理論體系 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研究、運用中藥所必須掌握的基本理論知識。 中藥的性能與性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中藥的性能是對中藥作用性質和特徵的概 括.是依據用藥後的機體反應而歸納出來的,是以人體為觀察對象。

中藥的性狀是指葯 物形狀.顏色、氣味、滋味、質地包括輕重,疏密、堅軟.潤燥等,是以藥物葯 材為觀察對象。前人將藥物的性狀和性能相聯繫,並用藥物的性狀:即一般所說的形 色氣味,質地、人葯部位等解釋藥物作用的原理。隨著認識的深入.前人也意識到兩 者的涵義、認識方法截然不同,不能混淆。 中藥的作用包括治療作用和不良作用不良反應。中藥的治療作用又稱為中藥的 功效中藥的不良作用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應。充分而正確地利用中藥的治療作用.盡 量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即確保用藥安全,有效這是臨床用藥的一條基本原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