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史叢刊第一輯:人物篇——光復軍司令李燮和

文史叢刊第一輯:人物篇——光復軍司令李燮和

光復軍司令李燮和

文/馮自由

李柱中,字燮和,湖南安化縣人。少有大志,沉毅寡言,不尚空論。喜與秘密會黨游。甲辰,黃克強、劉揆一、馬福益等在湘省組織華興會黨革命機關,謀於是年九月在長沙。岳陽。衡陽、寶慶、常德等處,分五路大舉。燮和為黃克強所設長沙明德學堂學生(此處有誤,當時為明德學堂學生的是燮和之侄李育仁),亦華興會會員,因得參與機密,分任重要職務。及黃等預定於清那拉後萬壽日,轟炸省城萬壽宮,擊殺全省文武官吏之計劃。先期事泄,黨人紛紛出亡,燮和與焉。乙巳,東京同盟會成立未久,燮和亦東渡留學,遂由黃興介紹入會。丙午冬湖南劉陽、江西萍鄉等處哥老會首領姜守旦、龔春台等猝然舉兵,攻佔瀏陽、醴陵、萍鄉數縣,聲勢浩大,清廷震驚,特令湘、鄂、贛、蘇四省派兵會攻。留東京同盟會員得訊,先後回國欲投義師者,不乏其人,燮和其一也。

燮和歸抵上海,聞萍、瀏黨軍一蹶不振,而漢口革命機關之日知會主任劉靜庵等亦被捕系獄,知湘鄂事無可為,乃改途赴香港,欲謁黃克強面商捲土重來之策。時黃克強已往東京,燮和居香港中國日報兩月,等候黃回以定進止。同寓中國日報三樓者,尚有潮洲同志許雪秋之子四人,年各不滿十歲,蓋許是時適赴南洋籌餉以供潮汕起事之需。瀕行,以其四子托余照料,余故同款之於中國日報也,燮和株寧無聊,乃日與許氏四子作迷藏之戲,見者為之捧腹。無何。黃克強報書,謂暫不能離日,囑燮和自取途徑。燮和以湘鄂都督通輯黨人名單亦名在其列,不便再入內地活動,爰求計於余,余遂以燮和應之。燮和在文島檳港中學及雙溪列埠啟智學堂,設教三載,成績斐然,深得華僑信仰。丁未冬,陶成章至南洋,欲向華僑募款,在江浙二省起事,同盟會幹部以黨章不許私人向會員籌餉,力阻其議,陶大憤,乃籍口乾部措置失當,另用光復會名義自行募捐,復遍游荷屬群島,大倡光復會。燮和與失意黨人許雪秋、陳芸生及僑商曾連慶、蔣報禮等諸人紛紛然和之,駸駸有取同盟會而代之之勢。戊申三月,雲南河口革命軍起事,汪精衛、鄧子瑜奉孫總理命往荷屬籌餉,至文島時,因大受光復會員反對,無功而返,即以不得燮和之助力也。庚戌冬黃克強至南洋籌措廣州起義軍餉,以荷屬各教員燮和及陳方度等多屬湘籍同鄉,且與以感情密切,遂力勸捐除意見,同任艱巨。燮和等欣然從之。是役,荷屬同志共籌款三萬餘元,燮和與有力焉。未幾,燮和偕陳方度回國參加辛亥廣州之大舉。蒞香日,革命軍統籌部黃克強、趙聲咸優禮之。時湘籍同志,應黃克強招到港者,尚有柳聘農、黃一歐、胡國梁,盧叔雍、袁佩生諸人,黃以同鄉老友張通典、夏壽華二人方在粵垣官署任職,可供內應。乃命其子一歐偕燮和等赴廣州,訪張、夏等求略,夏時任巡警教練所所長,遂留燮和等於所中,準備與各先鋒同時發動,並擔任起事時進攻巡警道衙門,轟炸巡警道王秉三之責。屆時由燮和、陳方度等率警察學生二十餘人進行也。詎革命軍統籌部因風聲外播,宣布延期,並令各部暫解散回港,靜待後命,黃克強不能忍,遂三月二十九晚,率留省同志百數十人進攻督署,是為轟動全國最壯烈之黃花崗之役。燮和以事起倉卒,亦擬依原訂計划進行,夏壽華、張典通等力反對,謂徒焚一警察署,而外援不至,吾輩皆死,於事何益?居兩日,乃由張、夏等護送諸人出險。燮和於是役以後,乃至上海,專事聯絡駐吳淞、上海等處之湘籍防軍,期於他省事發時勃起反正。

辛亥八月武昌革命軍起,駐滬黨人極圖援應,燮和與陳其美各分途進取,燮和所運動之防營,尤為得力。九月十三日,其美率民軍敢死隊冒險攻江南製造局,為清軍所擒,鎖禁一夜,燮和聞警,乃令所預約之防營管帶陳漢欽率所部立即發動,出其美於險,旋組織滬軍督府。各防軍初推燮和為都督,陳漢欽為上海總司令。後燮和與其美意見不洽,申商各界多屬意其美,陳漢欽從中排解,力勸燮和退讓,以免內訌。時駐吳淞粵軍濟字營早受燮和約束,亦同日反正,燮和乃讓都督於其美,自領所部移駐吳淞,另設軍政分府,稱吳淞都督,改稱光復軍司令。及民元南京政府成立,燮和遂辭職引退,由是閉門閑居,不復與聞政事。

民四秋,袁世凱決計改民主製為帝制,召集總統府及參議院各親信,商討改變國體進行程序,梁士貽、袁克定、楊度等獻策,謂宜賄買當今失意窮困之老革命黨員,使之上書勸進,以表示舉國人一致擁戴之公意,袁世凱深趨其議。楊度復推薦燮和及胡瑛二人,謂李、胡皆嘗奔走革命,建立殊勛,現俱僚倒窮途,不得志於民黨,彼與有鄉誼友誼之關係,可引為我用等語。於是由楊發起籌安會,以厚利許給燮和及胡瑛、劉師培、孫毓筠、嚴復諸人,使署名請願帝志,燮和於辛亥上海讓都督一役,原非出自本願,解職後,閑居四載,尤鬱鬱寡歡,至是遂為楊度甘言所誘,先列名為籌安會六發起人之一。民國五年六月,袁世凱暴死,帝制瓦解,燮和愧見故人,自是蜷伏家園,謝絕世事。數載後以病逝世,海內故舊,無有知其民五年以後狀況者。

章太炎於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序文評燮和曰:「自徐錫麟死,光復會未有達者,李燮和乃流寓爪哇一教員耳,而能復振其業,返歸上海,與湘軍東伐者湘結,江南製造之役,事敗氣潛,乃以數百人宵突其門而舉之,上海一下,江浙次第反正,則李燮和為之也」。又曰:「綜觀開國以來十餘年中,贊帝制,背民國,延外患,參賄選,乃諸背義賣友之事,革命黨之不肖者皆優為之,獨復辟之事不與,則事前訓練之功尤不可沒」。云云,若燮和者,屢參義舉,功成不居,迨貧無立錐,始面顏附袁自污,為天下笑,其亦可謂革命黨之不肖者歟!

作者簡介:

馮自由原名懋龍,字健華,祖籍廣東南海縣人。出生於日本,自幼留學日本,1895年在日本橫濱加入興中會。1900年因反對康有為改名自由,為孫中山的機要秘書。同年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深造,與鄭貫一等創辦《開智錄》半月刊。1911年任臨時政府稽勛局局長,彙集革命史料。1917年參與護法之役。歷任立法委員、國民政府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1958年5月6日病逝台北。著有《革命逸史》、《華僑開國革命史》、《中國革命運動廿六年組織史》等。1951年去台灣擔任國民黨「總統府」國策顧問。一直到1958年春中風而死,年七十七歲。

文中的觀點主要站在同盟會的立場來削史,屬黨派之見,尤其是陳其美的都督之爭,失之偏頗頗多,而因其所謂的親歷,實則遮敝了歷史的真相。

馮自由與孫中山

人物介紹:

陶成章(1878-1912),字煥卿,號陶耳山人,漢族,浙江紹興人,民主革命家。光復會創始人之一,少有志向,以反清復漢為己任,為提前結束清王朝統治,先後兩次赴京刺殺慈禧太后未果,後隻身東渡日本學習陸軍。第二年回國後,積极參与革命活動,破衣敝屣奔走革命,「四至杭州而不歸」,奔走於浙、閩、皖各地聯絡革命志士。

光緒三十年(1904)冬,與龔寶詮等在上海組織光復會,推蔡元培為會長。光緒三十一年(1905),與徐錫麟創辦大通學堂,遍招浙東會黨骨幹入學。次年在日本加入同盟會。三十三年回國,任教蕪湖中學,聯絡浙皖。事敗避走日本,後赴南洋活動。宣統三年(1911),武昌起義,杭州光復,被舉為浙江軍政府總參議,參與江浙聯軍攻克南京之役。在瀏醴萍起義失敗,李燮和出逃日本,在上海轉留其間,陶成章與李燮和一見如故,結成莫逆之交,介紹李燮和加人光復會。

中華民國創立後,他力辭接任浙督,積極準備北伐,設北伐籌餉局、光復軍司令部,任總司令。1912年1月14日凌晨,陶成章被受陳其美指使的蔣介石、王竹卿暗殺於上海廣慈醫院,年僅34歲。

陶成章逝世後,孫中山高度評價陶成章:「奔走革命不遺餘力,光復之際實有巨功。」

陶成章

陳方度(1876—1949)字闓梁。湘鄉縣人,後寄籍湘潭縣。早年入武昌兩湖書院學習,接觸西方政治學說。後參與華興會籌劃的長沙起義活動。失敗後至廣西,入桂林武備學堂。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東渡日本,留學東斌陸軍學校,加入同盟會。後被派往南洋籌措軍餉。1907年攜帶槍械及經費回國,接濟鎮南關起義。失敗後返回爪哇,加入光復會。宣統二年(1910)回到廣州,入廣州巡警教練所,聯絡同志,發展組織。並參與次年黃興領導的廣州起義。武昌起義後,與黃興到武漢,受委統領學生軍及決勝團,進攻漢口等地。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任模範營(警衛營)營長。袁世凱篡位後,回長沙辦實業。1913年至上海,參與反袁的「二次革命」。失敗後,意志一度消沉。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被任命為兩湖游擊司令,率部與北洋軍閥作戰。孫中山逝世後,他與熊克武等在香港成立國民黨西南政委會,與蔣介石對抗。1927年出任新化縣縣長。不久辭官歸里,以吟詩作畫度日。1949年春,應程潛之邀,赴省共商國是,行至湘潭寓所,溘然病逝。

歷史圖片

黃花崗起義被捕志士

江南製造局大門

1911年11月3日,革命軍攻佔江南製造局後發布的公告

上海光復後,吳淞革命軍由滬寧火車站出發,奔赴南京支援攻城

上海革命軍在閘北凈土庵開設兵站,招募新兵

封底:民國時期藍田典型民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藍田李氏李園 的精彩文章:

TAG:藍田李氏李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