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花樣夕陽特別策劃

花樣夕陽特別策劃

秋季養生要分早中晚

專家支持:全國第四批名老中醫藥專家遼寧省中醫藥學學會副會長郭振武

秋天分為早秋、中秋、深秋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特點。中醫建議,秋季養生也應根據不同的階段採取不同的對策。

早秋時節宜護脾健脾

早秋即初秋。此時暑熱未完全消退,濕氣還盛,此時人體的胃腸功能經過一個盛夏的消磨,正處於一年四季中最為脆弱的時期。

人們常有春困秋乏這樣的俗語,主要是盛夏季節脾胃被暑濕之氣傷困,初秋寒涼之氣稍起,脾陽之氣難以舒展,所以入秋之後人們大多常有睏乏的感覺,嚴重的會有四肢關節酸痛沉重無力等癥候。所以在初秋時節,人們還應該在生活中注意溫陽、健脾除濕。

怎樣護脾健脾除濕?

1.多吃祛濕熱的食物或藥物。祛濕的藥物最常用的是香薷。《本草綱目》稱:「世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葯。」

2.多吃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如茯苓。除此之外,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可常食用山藥、茯苓、白扁豆、薏米、蓮子、陳皮等,健脾祛濕烹飪食療。

3.忌食生冷食物。儘管立秋後天氣尚熱,但陽氣已開始收斂,陰氣已慢慢增長,過多吃陰寒食物易損傷脾陽,應少食西瓜、香瓜等寒涼瓜果。

4.採用穴位按摩的養生方法。初秋按摩豐隆、足三里、脾俞等穴位,可讓脾胃變得強壯起來。豐隆穴是化濕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補中益氣、通經活絡。以上三穴每天按100次,也不失為一種保養腸胃的好辦法。

推薦健脾食療方

茯苓山藥粥

材料:取茯苓50克、山藥30克、薏米30克、蓮肉(去心)15克、大棗10枚、小米50-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材料洗凈一同放入鍋中,武火煮沸後文火煮2小時,加入白糖調味即可。

功效:有健脾祛濕的功效。

中秋時節宜防燥潤肺

八月(農曆)中秋前後,暑熱散盡,天氣逐漸變冷,加上氣候乾燥,很多人常常會有口乾舌燥、皮膚乾燥及大便乾結等燥熱表現,此時要注意防燥潤肺。

中醫講「秋主燥」,「秋燥」除了易傷肺之外,也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現口乾、唇乾、鼻干、咽干及大便乾結、皮膚乾裂等情況。我國民間素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說法,是說秋季陰盛於外而虛於內,若不能養陰就易生熱病,就是我們老百姓說所的「上火」。

怎樣應對秋燥

為防秋燥還可多吃些新鮮瓜果蔬菜,如梨、柿子、柑橘、石榴、葡萄、大棗、香蕉、荸薺、柚子、甘蔗等,這些水果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物質,具有滋陰養肺、潤燥生津的功效,是預防秋燥的最佳輔助食品。除水果外,還可多食胡蘿蔔、冬瓜、藕、銀耳、百合等食品以及豆類及豆製品,還有食用菌類、海帶、紫菜等,可養陰潤燥。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百合、杏仁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

推薦潤肺食療方

白梨川貝羹

材料:綏中白梨500克、川貝10克、蜂蜜50克。

做法:將白梨削皮去核切碎,川貝研成細末、和蜂蜜一起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置大火上燒沸,改小火煮10分鐘即可。

作用:有生津止渴,潤肺止咳的作用。

晚秋時節護肺又護心

晚秋保健防寒很重要

肺脾虛弱的兒童和經常發生呼吸道感染慢性肺病中老年人切不可「秋凍」。這類人群,不注意防寒寒邪會乘虛而入,造成氣管、支氣管等痙攣,從而誘發氣管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的發作或加重。

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的人不能著涼受冷。中醫認為,心主血脈,心系疾病多與機體內的津、血運行不暢相關,津、血的運行狀態受外界溫度影響很大。

對於脾胃虛弱,患有胃腸病的患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消化性潰瘍等患者,著涼後容易複發。中醫認為胃是多氣多血之腑,寒則收引,受涼後氣血運行不暢,或吐或泄,或脹或痛。

寒秋季節,患有骨關節病患者,對足、頸、肩、腰、膝關節要加強保暖。當然就更不能「凍」了。

推薦深秋食療方

人蔘天麻牛尾湯

材料:人蔘10克、天麻20克、當歸10克、牛尾500克、生薑50克。

做法:牛尾切塊,加入上述材料,加入適量水,大火燒開,文火慢煮60分鐘,加入調味品後食用。

作用:滋補肝腎,溫陽補氣。

呼吸系統小心「老毛病」複發

專家支持:中國醫大盛京醫院第一呼吸與重症監護內科病房副主任谷秀

入秋後中午熱、早晚涼、晝夜溫差較大,「入夜漸微涼」雖然驅走了炎熱,令人心曠神怡,但也預示著一些疾病可能隨之而來,尤其是呼吸系統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或肺炎

秋季氣溫下降明顯,晝夜溫差加大,乾燥的氣候為一些細菌、病菌的繁殖與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易引起感冒或急性支氣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甚至是肺炎。

預防指南

1.避免到人流較多的地方,必要時戴上口罩。

2.注意手衛生,勤洗手。

3.調節好體溫和室溫間的差別,房間內外溫差不能太大。

4.居室保持清潔,陽光充足,定期消毒,家裡常開窗,到空氣新鮮的場所鍛煉和遊戲。

5.注意營養均衡,避免暴飲暴食,少吃刺激性食物,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期間,忌吃辣椒、孜然、芥末等,否則不利於炎症的恢復。

慢性肺部疾病複發

天氣漸涼,容易讓老年人,特別是患有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氣腫和慢性支氣管炎等患者,引起「老毛病」複發。

預防指南

1.應隨時增減衣物,注意保暖,避免受涼或感冒等。

2.注意呼吸系統的鍛煉。提倡腹式呼吸法:伸開雙臂,盡量擴張胸部,然後用腹部帶動來呼吸,能增加肺容量,尤其有利於慢阻肺和肺氣腫病人病情的恢復。

3.注意營養,飲食上忌貪寒涼,多吃些滋陰潤肺食物,如藕、梨、百合、枇杷、蓮子、蘿蔔等,能健脾化痰;適當多食酸味果蔬,如蘋果、石榴、葡萄、柚子、檸檬、山楂等,收斂肺氣防秋燥;吃易消化的食物;當痰多時應停食肉類等油脂含量高的食物;平時養成喝水的習慣。

4.注意良好睡眠,應早睡早起,保證休息時間。有條件的,中午最好午睡半小時。

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

夏秋季節交替時,亦是天氣由熱到冷交替的轉折點,空氣也變得越來越乾燥,這種氣候對氣管的刺激加大,易引起呼吸系統疾病,如支氣管哮喘的急性發作。

預防指南

1.留意溫差變化,適當添衣,避免受涼或感冒。

2.保持家居環境清潔,常開門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注意保持室內濕度,以40%-50%為最佳。外出應注意周圍環境,加強勞動保護,防止煙霧、粉塵和有害氣體對自己呼吸道產生不良影響。注意環境中過敏因素,必要時可戴上口罩。

3.保持飲食清淡,合理營養。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類的食物,包括辣椒、生薑、花椒、蔥、桂皮及酒等。

4.適量身體鍛煉,提高免疫力,避免勞累,注意充足睡眠和休息。

接種疫苗 經常通風

專家支持:瀋陽市第六人民醫院感染二科病房主任馬玉梅

秋季正是一些傳染病的高發季節。常見的秋季呼吸道傳染病主要有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紅熱等疾病。以上疾病均屬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播途徑以呼吸道飛沫傳播為主。另外,手足口病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也可經呼吸道飛沫傳播。為此提示大家,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做好預防。

1.改善通風。定時打開門窗自然通風可有效降低室內空氣中微生物的數量,改善室內空氣質量,是最簡單、行之有效的室內空氣消毒方法。

2.注意個人衛生和防護。要保持學習、生活場所的衛生;飯前便後、打噴嚏、咳嗽和清潔鼻子以及外出歸來一定要勤洗手。勤換、勤洗衣服,天氣好時將被褥在陽光下暴晒,不要隨地吐痰,個人衛生用品切勿混用。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的季節應減少集會,少去公共場所。

3.加強鍛煉,增強免疫力。積极參加體育鍛煉,多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在鍛煉的時候,必須注意氣候變化,要合理安排運動量,進行自我監護身體狀況等,以免對身體造成不利影響。

4.生活有規律。勞累過度,必然導致抵禦疾病的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5.衣、食細節要注意。氣候多變,若驟減衣物,極易降低人體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體極易侵入,必須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增減衣物。合理安排好飲食,減少對呼吸道的刺激。

6.及時就醫。由於傳染病初期多有類似感冒的癥狀,易被忽視,因此在發現身體不適或有類似反應時應及時就醫,特別是有發熱癥狀,應儘早明確診斷,及時進行治療。

7.接種疫苗。常見的傳染病現在一般都有疫苗,進行計劃性人工自動免疫是預防各類傳染病發生的主要環節,預防性疫苗是阻擊傳染病發生的最佳積極手段,也是投資小,收效大的預防舉措。

戴好護膝護腕 老患者要早一步保暖

專家支持:中國醫大盛京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王曉非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病因未明的侵蝕性、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出現關節軟骨和骨破壞,最終可能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至關重要。

類風濕關節炎可發生於任何年齡,80%發病於35-50歲,女性約為男性的3倍,其臨床表現個體差異大,從短暫、輕微的少關節炎到急劇進行性多關節炎,常伴有晨起或休息較長時間後(尤以晨起後最為明顯和常見)關節呈僵硬感,活動後方可緩解或消失。

引起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的因素很多,與個人體質、氣候條件、生活環境等因素有關。入秋後天氣逐漸轉涼,早晚氣溫變化較大,季節交替時是類風濕關節炎的高發或加重期,在以下方面應加以注意。

防寒保暖保護關節

保持居室溫暖、乾燥和空氣新鮮;進行戶外活動時要根據天氣情況增減衣物,預防感冒;對於腫脹疼痛的關節可加用護膝、護腕等進行防護,使其得到充分休息,避免劇烈活動和過度負重;急性期緩解後應適當進行功能鍛煉(急性關節炎期不建議運動),避免關節強直、功能障礙及肌肉萎縮。

多吃蝦皮牛奶少吃辛辣

可適當攝入蛋、奶、新鮮肉類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及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由於類風濕關節炎會導致骨鈣流失增加,應多進食富含鈣質的食物,如蝦皮、牛奶等,同時應適當增加日晒時間,以促進維生素D合成,幫助鈣的吸收。

晝夜溫差大老人警惕心腦血管疾病突發

專家支持:瀋陽市紅十字會醫院心血管三科主任李鵬

近日,瀋陽市紅十字會醫院(瀋陽市老年醫院)心血管科門診量有增加的趨勢。許多老年患者反映由於天氣變涼,有頭疼、頭暈、心悸胸悶的癥狀。很多平時血壓控制很好的病人經過血壓測量,也發現血壓明顯增高。提醒患有心血管病的老年患者,在秋季要注意做好自我保健,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

預防心腦血管疾病老年人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由於秋季早晚溫差較大,老年人外出要注意穿戴,注意防寒保暖,避免迎風走。同時也要保證睡眠,避免熬夜,少喝濃茶,戒煙限酒。

2.在飲食方面,要注意膳食平衡,以清淡飲食為主,少吃辛辣食物,每日食鹽量小於或等於5g。要適當控制高熱量食物攝入,多吃綠色蔬菜及水果,例如蘋果、豆類、黑木耳、蘑菇等。

3.高血壓病老年患者要按時服用降壓藥,保持血壓平穩。如血壓有波動不穩定的情況,需要到專業醫院請醫生指導調整用藥。

4.在日常生活當中要養成監測血壓的良好習慣,將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還要注意高血壓的「晨峰」現象,預防其它病症的發生。

秋季為何易發心腦血管疾病

秋季天氣轉涼,氣溫降低,低溫可使體表血管彈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使血壓升高,進而導致腦血管破裂出血;再者寒冷的刺激還可使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多,從而使小動脈痙攣收縮,增加外周阻力,使血壓升高;寒冷還可使血液中纖維蛋白原的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液中栓子的形成。

秋季一直是心腦血管病發病的高峰。其實在秋季的時候,相當一部分患者是平時沒有按時、按量服用血壓控制藥物。平時沒有注意控制血壓,冷空氣自然容易「乘虛而入」,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誘發心血管疾病。因此,對具有高血壓、高血脂等中風基礎危險因素的人,控制這些危險因素才可以從根本上減少心腦血管病的發病危險。

調理壯脾胃 孩子腸胃好少生病

專家支持:瀋陽市兒童醫院中醫科副主任蘭穎

秋季氣候變涼,一些脾胃虛弱的兒童易出現病情反覆和加重。因此秋季兒童應注意強壯脾胃,預防胃腸病。

寶寶生下來,脾胃是第一個經受考驗的系統,所以也是第一個要鞏固的系統,脾胃好了,其他系統才有充足的供給。小孩的脾胃先天稚嫩,加之後天餵養不當,就容易造成脾虛。脾虛多為餵養不當、病後失調、先天稟賦不足以及情志失調等因素所致,病位主要在脾胃,病機為脾運失健。病久因氣血化生乏源可影響小兒生長發育。

脾虛的辯證分型

脾胃不和

神萎面黃,形瘦體弱,易感冒出汗,食慾明顯下降,腹不脹,有時隱痛,大便偏干,舌苔薄潤,脈無改變。

肝旺脾虛

食慾顯著減少或拒食,性躁易怒,睡眠不佳,好動易哭,磨牙咬齒,便稀尿少,舌光苔凈,脈細弦。

脾胃虛寒

面色少華、唇淡,哭聲低弱,唾涎頻多,時重時輕,為清稀狀,多如漏水,嘴角濕爛作癢,小便清長,四肢欠溫,腹痛陣陣,痛處喜暖,舌白苔薄白,脈細弱。

脾胃氣虛

神萎乏力,面黃少華,食慾明顯減少,大便多不成形,或有不消化食物,舌質偏淡,脈緩無力。

食滯內阻

精神可,不思飲食,脘腹飽脹,夜卧不安,噯氣有酸腐味,舌白苔膩,脈象有力,糞便酸臭,嘔吐酸腐乳塊。

脾胃濕熱

面赤唇紅,口苦咽干,渴喜冷飲,時有煩躁,動則汗出,皮熱汗黃,流涎多,為熱臭黏膩液體,口臭,口頰、上齶、齒齦、口角等處潰爛,小便短黃,便溏味臭或燥結,舌黃苔膩,脈滑數。

脾胃陰虛

面黃神萎,形瘦體弱,厭食甚至拒食,口乾食少,乾嘔無物,飲多,甚至食後必飲,煩熱不安,便干尿赤,舌質紅,苔凈,脈細無力。

脾虛腹瀉

面黃肌瘦,神疲乏力,有時納差,經常腹瀉,時輕時重,時有腹痛或腹脹,多見食後即瀉,大便稀,色淡不臭,有時四肢發涼,舌質淡,苔薄,脈沉緩。

肺脾氣虛

面白神疲,易感冒,氣短心悸,稍動就出汗,少氣懶言,厭食,晚睡遺尿,次數多量少,四肢乏力,舌淡苔薄白,脈弱。

如何調理脾胃

營養要均衡,孩子注意多喝水,按時就餐,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煎炸食物、甜味食品或膨化小食品等零食。另外,還要讓孩子加強體育鍛煉,養成良好作息時間,保證每日充足睡眠,從而提高身體抵抗力。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多吃是好事,實際上孩子進食過多也易引起食積內熱,還會損傷脾胃的收納、運化功能,長期脾胃失調,抵抗力就會大大減弱。所以,小孩吃飯不要過飽。

有些孩子偏食、挑食或吃東西少,家長便在晚上給孩子加餐,或睡前喝牛奶,這種做法在孩子一歲以後是很不恰當的。即使晚上加餐,也要提早在睡前一小時吃完。否則易引起食積內熱。

飲食上要避免過多的高蛋白、高脂肪食品,要定時就餐,以免加重胃腸負擔;減少冷飲、冷牛奶及生冷食品的攝入量,與之相反,孩子們還應逐漸養成吃熱飯的習慣。「胃在養而不在治」,保證孩子每天有一頓飯能喝到粥(大米粥、小米粥、玉米粥均可),粥煮得黏些可達到養胃的目的;另外,兒童是純陽之體,不主張在秋季補陽,少吃羊肉、海參等以免產生內熱,出現大便干、扁桃體發炎等癥狀。

此外,秋季的健脾貼敷適合脾虛所致的厭食、便秘、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積食發熱、口氣臭穢、易感冒、多汗、流涎、痰多、神疲乏力、睡眠不實、肥胖或消瘦、發育遲緩等。

飲食注意三多三少

專家支持:瀋陽市營養學會常務理事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劉東

所謂的「三多」,其實體現的是「食物多樣化」的原則。不同食物營養各有千秋,無論哪個季節,都要堅持食物多樣化。

A主食要多種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推薦每天的食物種類應達到12種,每周達到25種。其中主食每天要求達到3種以上。主食中包含谷薯類,並提倡適當攝入粗糧。因此,除了大米白面外,我們每天還應吃些小米、玉米、雜豆等,特別是可適當增加蕎麥、燕麥的攝入。

B蔬菜要多彩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推薦每天吃蔬菜300-500克,其中深色蔬菜要佔到一半。原因在於深色蔬菜中富含多種抗氧化物質,如紅色番茄富含番茄紅素,紫色甘藍、黑色黑豆富含花青素,橙黃色胡蘿蔔富含β-胡蘿蔔素。中醫上講白色食物入肺,建議用白蘿蔔、百合、山藥、藕、梨、茭白煲湯、做粥。

C烹調要多樣

在烹調方式上,我們北方人喜歡煎、炸、熏、烤等。進入秋季後,應注意多選擇蒸、煮、燉的方式。並增加發酵食物的選擇。這樣不僅有利於食物的消化,還可以促進維生素B族等營養素的吸收和利用。

「三少」主要體現的是「控油限鹽」的原則。在中醫上講,秋季要注意養肺。所以秋季飲食應以清淡潤燥為主。

A少油膩

建議烹調清淡,少煎炸熏烤,炒菜少油少鹽,油控制在25-30克,一小白瓷勺為10克,鹽控制在6克以下,相當於一啤酒瓶蓋,每頓飯最好都有液體食物,不一定是湯,粥、奶均可。

B少辛辣

燒烤擼串是很多人夏天常見的選擇。進入秋季後,很多人的味蕾還停留在用香辛料浸泡出來的慣性中,在飲食上還會不由自主選擇辛辣口味的食物。辛辣的食物容易使人生火,會加重秋燥。

C少葯補

很多人認為秋冬季是進補的好時機,往往在飲食上會增加一些具有「葯補」作用的食材,比如人蔘、鹿茸等,還有人直接選擇吃一些保健藥品。但是葯補需因人而異,人的體質不同,即便是相同體質的人,身體的具體情況也不盡相同,沒有哪款葯膳是適合所有人的。如果盲目進補,可能會適得其反。科學的做法還是以食補為主。

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記者 李文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遼瀋花樣夕陽 的精彩文章:

TAG:遼瀋花樣夕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