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健康課堂|秋分養生重在「陰陽平衡」

健康課堂|秋分養生重在「陰陽平衡」

滋陰潤燥,養護腸胃

飲食調養遵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對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易脾氣急躁、午後潮熱、面紅目赤、口腔潰瘍、口渴喜飲、大便乾燥的人來說,應少食辛辣,慎食羊肉等食物,多食清潤的食物,如糯米、藕、梨、柚子、荸薺、百合、銀耳等。

而對於陽氣虛弱、陰寒內生,易怕風惡寒、臉色少華、手腳冰冷、情志抑鬱、睡眠不佳的人來說,最好不要食用綠豆、苦瓜、西瓜等寒涼食品,可適量食用桂圓、紅棗、蜂蜜、板栗等溫潤的食物。

秋分後,不少人會發現鼻咽乾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等一系列惱人的癥狀開始時不時「騷擾」自己一番,這些現象就是典型的中了「秋燥」。所以秋分後可把梨蒸熟食用,或者榨汁,亦可用梨與冰糖、銀耳煮水喝,經常食用可以預防和治療秋燥咳嗽。

秋分後,氣候漸涼,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患有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統疾患的人應特別注意胃部保暖,謹防胃病複發。中醫認為,南瓜性溫味甘,補中益氣,是暖胃護胃佳品。早餐煮粥時放幾塊南瓜,或者在晚餐桌上加一道南瓜湯,簡單方便,營養美味。南瓜富含β-胡蘿蔔素和維生素B6,經常食用有益於眼睛健康和護膚。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這是自古流傳的諺語,符合秋天「薄衣禦寒」的養生之道。雖然如此,我們還要正確理解其中的精髓,不能盲目照做。秋季早晚溫差大,應根據天氣變化和每個人的體質情況,及時增減衣物,預防風寒。特別是體質虛弱者或老人及兒童,夜間入睡後要蓋好被子,早晚外出要增加衣物,以防受涼,誘發感冒、腹脹、腹瀉等秋季多發疾病。

秋季溫差大,在鍛煉時應謹防受涼感冒,在每次運動前要注意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以防運動損傷,且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秋季天高氣爽,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機,登山、慢跑、散步、打球……秋日登高,山林地帶空氣清新,大氣中的浮塵和污染物較少,負離子含量高,對身心健康尤為有益。此外,登高能使人的肺通氣量和肺活量明顯增加,血液循環增強,腦血流量增加,達到增強體質、防病治病的目的。

秋分之後,萬物由榮轉衰,人很容易受到自然界這種變化的影響。中醫有「常笑宣肺」一說,笑對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內臟、肌肉等器官有適當的協調作用。

(《蘭州晨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