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山東地區唯一連中三元的狀元王曾

山東地區唯一連中三元的狀元王曾

科舉,是封建社會時期主政者選拔官吏的考試形式。由於採用的是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而在科舉考試的殿試中取得第一名的則被稱之為狀元。在「學而優則仕」的封建年代,文人都把考取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終極目標。「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句千古名言不知激勵了多少學子卧薪嘗膽、死鑽八股文。科舉制度歷經1300年,有名可考的狀元一共有770餘名,而能夠在解試、省試、殿試中連中三元的狀元只有17人,能夠連中三元並且官至宰相的只有2人,宋朝時期青州的王曾就是其一。

在青州第一中學的校園內,有一座古樸的院落,名叫松林書院。書院建於北宋仁宗年間,因院內對植古松二株,干矮枝闊,故名「矮松園」。明正德年間,更名「松林書院」,沿用至今。在松林書院正堂的西側是王曾讀書台和漢白玉半身雕像,此台是1991年復建松林書院時在舊址上新築。

青州市古城文化調研員王岩:王曾少年時期曾就讀於此,當時叫矮松園,明代時改稱松林書院。(手指讀書台)這個高台是王曾讀書台,相傳是王曾當年讀書的地方。王曾先是就讀於此,後狀元及第,官至宰相,人品與政績垂於青史,後人於是在園內築此台以志紀念。讀書枱曆經滄桑,幾經修葺,至民國時仍保存完好,可惜「文革」中被毀,1991年得以修復,成為書院中紀念王曾的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

王曾生於宋太宗三年即公元978年,字孝正、謚文正,今青州市譚坊鎮人。據說王曾的出生頗具傳奇,後世對此有諸多描述。

王岩:相傳王曾的父親十分敬重儒教,敬惜字紙,就是經常把丟掉的字紙拾掇起來,整理收藏好。一天夜裡,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至聖先師孔子撫著他的背說道:「你誠心誠意崇拜我儒教很久了,只是你年齡太大了,難有成就,將來我派弟子曾參來你家投胎轉世吧。」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也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不久,王曾的母親果然身懷六甲,生了個兒子,父親想起孔子託夢之事,莫非真的曾參轉世?於是給兒子起名王曾。

關於王曾出生的傳說就內容而言大多是不可信的,但是由此推知王曾是出生在一個忠厚傳家的賢良家族之中。王曾幼年經歷坎坷,8歲的時候父親亡故,由其叔父撫養長大。王曾的叔父王宗元對他非常好,悉心撫養,使他接受了很好的教育。王曾很小就拜鄉里年過九十的儒士張震為師,張震專門教授他經術,在他的門生當中賢達者非常多。王曾天資聰穎,深受張震器重。

王岩:少年時代的王曾就在我們這裡讀書,當時叫矮松園,是一處有名的私塾。王曾聰明伶俐,善於寫作文辭,遠近聞名。曾寫有《早梅》一詩:「雪壓喬林凍欲摧,始知天意欲春回。如今未問和羹事,且向百花頭上開。」「和羹」,本是配以不同調味品而製成的羹湯,製作羹湯,鹽多則咸,梅多則酸,鹽梅調和適當,就是和羹。後用以比喻大臣輔助君主,齊心合力,治理國政,又比喻宰相之職。「百花頭上開」是獨佔鰲頭的意思。詩中讚頌傲雪凌霜的早梅,表現了自己不畏艱苦、進取爭先的雄心壯志,也流露出科舉當狀元、入仕為宰相的遠大志向。

公元998年秋,21歲的王曾參加了青州府的州試,以第一名的成績中舉,奪得了「解元」。公元1002年春,王曾又參加了禮部主持的省試,他以一篇《有教無類賦》技壓群雄,一舉奪冠,成為「會元」。這一年的三月,王曾又參加了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高中第一甲第一名,一舉奪得「狀元」。

王岩:王曾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三元宰相。那麼何謂連中三元呢? 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第一名,稱「連中三元」。他的殿試答卷《有物混成賦》寫得氣勢恢宏,志趣不凡,贏得了閱卷官的青睞,名臣楊億撫掌嘆曰:「真乃王佐之器也!」後來王曾官至宰相,科舉制度推行1300多年,連中三元者僅17人,而官至宰相者僅兩人(還有一位明代的商輅),王曾占其一,實乃鳳毛麟角,曠世奇才!

王曾以平民之身連中三元,並且官至宰相,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唐代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局面形成,五代十國其實就是這一局面的延續,這一時期廢立皇帝、改朝換代是家常便飯。而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宋太祖趙匡胤,自然對此也是心有餘悸。於是為了穩固江山,宋太祖一方面加強中央集權,削弱統兵將領的權力;另一方面不斷培植文臣勢力。在這種大背景下,宋朝統治者確定了完善的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製度,宋初重視文風之氣也隨之逐漸形成。文採過人的王曾在這種大環境下連中三元,一舉奪得狀元。

王曾為人謙和,不喜張揚。他在連中三元後的《登科報父書》中寫道:曾今日殿前唱名,遂忝第一,皆先世積德,大人教訓所致。然此亦是世間有底事,大人不必過喜。

王岩:按照宋代習俗,新科狀元,朝廷會給予特別的假期,讓他們衣錦還鄉,光耀故里。家鄉官員要組織隆重的迎接儀式,舉行盛大的鹿鳴宴,還要在其門庭懸「狀元坊」匾額,以示表彰。狀元郎榮歸故里,青州知州李繼昌得知,命人黃土墊道,凈水潑街,派全城官紳百姓到郊外敲鑼打鼓、吹吹打打迎接新科狀元。正當大家翹首以待之時,王曾卻悄悄地穿著便服,騎著毛驢,走便道,來到州衙謁見知州大人。知州大人驚奇地問:「聽說狀元榮歸故里,已派人迎接,如何門吏不報,您就到了!」王曾答道:「不才僥倖高中,豈敢煩勞郡守父老迎接?」知州大人感嘆說:「您稱得上是個真正的狀元公啊!」

狀元王曾初任濟州通判。任滿後回到都城開封,得宰相寇準賞識,被委以重任,做秘書省著作郎、翰林學士等職,擔負起草皇帝詔令的工作。為了加強案獄的審判,朝廷任命王曾判大理寺,得到宋真宗的信任。39歲以政績突出提升為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成了副宰相。

宋真宗初期,「五鬼」丁謂、王欽若等人設法排除異己,同時妒恨宰相寇準得到宋真宗倚重,於是處心積慮的從中挑唆。寇準作為宰相以敢於直言,勇於擔當聞名。由於丁謂、王欽若等人的煽風點火,加上宋真宗本來就對寇準耿耿於懷,於是漸漸疏遠。後來寇準有一次酒後失態,與宋真宗發生了激烈爭執。最終宋真宗以不分君臣界限,侵犯天子大權遭罷免。

王岩:丁謂是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為參知政事。次年,排擠寇準,升為宰相,勾結宦官,獨攬朝政。他極力迎合真宗,大興土木,建造玉清昭應宮,以為迎仙神之用。並慫恿真宗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耗費人力財力不可勝計。丁謂與王欽若等五人被時人稱為「五鬼」。民間百姓戲言曰:「欲得天下好,莫如招寇老(寇準);欲得天下寧,拔去眼前丁(丁謂)。」就是說,想要天下太平,就應該起用寇準,想要天下安寧,就應該除掉奸臣丁謂。

宋真宗病重時,劉皇后執掌朝政,太子趙禎雖然在資善堂聽事,但一切都由劉後決斷,朝廷內外都為此而擔憂。宋真宗駕崩後,王曾奉命入殿起草遺詔稱:「以明肅皇后輔立皇太子,權聽斷軍國大事。」宰相丁謂讓他去掉「權」字。王曾不允,堅持劉太后只能代理國政。

王岩:丁謂勾結宦官雷允恭,結黨弄權,謀私害政,飛揚跋扈,朝野上下無不憤慨。就在此時,雷允恭擅自挪移宋真宗陵穴。王曾上奏劉太后,稱丁謂、雷允恭相互勾結,包藏禍心,欲為不軌。劉太后大怒,命杖殺雷允恭,貶丁謂為崖州司戶參軍。後來王曾被任命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擔任宰相一職。

身為宰相的王曾,政績卓著,被譽為一代名相。他敢於直諫,於國於民有利的事,大力提倡;不利的事,則力除其害,對皇帝敢當面勸阻。王曾疾惡如仇,不徇私情,對那些靠講情、姻親、裙帶關係升遷的人,一旦發現,立即懲治。其待人又極為大度,推薦了不少賢才。

王岩:待人極為大度,知人善任,曾竭力推薦范仲淹、包拯等人,並委以重任,卻不讓他們知道是自己提拔的。對此,范仲淹很不理解的問王曾:「明揚士類,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獨少此耳。」即「公開任用賢人名士是宰相的職責,您德高望重,惟有缺乏這一點。」王曾回答說:「夫執政者,恩欲歸己,怨使誰當?」意思是「作為執政大臣,如果把恩寵獎賞都攬在自己身上,那得罪人的事歸誰呢?」對王曾的回答,范仲淹很是佩服。

王曾奉身儉約,過著樸素的生活。每見家人穿華麗衣服,常常批評他們說:「我們的家風向來崇尚樸素,怎能這樣呢?」所以家人衣服稍顯華麗,就不敢來見他。曾經有位老朋友的兒子來拜見,王曾留下吃飯。飯後,送給他幾捲紙,回去打開一看,都是他人書寫後裁剪下來的邊紙。弟弟王子融曾說兄長自奉淡泊,甘於粗茶淡飯,待客很友好,卻不講究奢侈的美味,即使廚師請求,也不曾改變待客的標準。

王岩:作為封建官吏,身為宰相,王曾久握重權,講紀律,講規矩,從未拉幫結派、結黨營私,即使是今天的一些領導幹部也是很難做到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反腐會議上曾經諄諄告誡黨員幹部決不搞山頭主義、圈子文化,不搞團團伙伙、幫幫派派,不搞利益集團,利益交換,他說:「幹部都是黨的幹部,不是哪個人的家臣。」現在看來,王曾的為官之道對於我們每一個領導幹部都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和啟迪。

王曾關心民生,倡省民力。儘管他對自己衣食要求嚴格,一律從儉,但是他愛民厚生,一旦遇到災荒年,必定慷慨解囊,賑濟災民。王曾重視教育,興辦州學,認為學校乃培養人才之場所,教化社會風俗之陣地。

王岩:王曾生活很節儉,捐資助學卻慷慨大方。凡任地方官,先辦學校,俸祿都用於助學。晚年的王曾任職數地,始終不忘興辦州學。當時著名學者石介曾寫文贊道:「沂公之賢,人不可及!夫水之不涸,以其有源也;木之不拔,以其有本也;學為教化之源,仁義之本矣!為國家浚源而殖本,公之心厚矣!」

王曾擔任宰相的時候堅持原則,許多事情不肯向劉太后通融。劉太后長寧節上壽,想在正殿上舉辦慶典,但王曾認為不可,只在便殿上安排。太后的家人親戚經常去拜謁太后,王曾也不給予方便,嚴格把關。王曾這種敢作敢為的性格,惹得劉太后十分惱火。王曾在朝廷,直言敢諫,一身正氣,正直的大臣都信賴他,但是垂簾聽政的劉太后卻對他越來越不滿意。天聖七年即1029 年,宋真宗建造的玉清昭應宮遭雷擊失火,被燒為灰燼。因王曾兼任玉清昭應宮使,劉太后就把責任推給王曾,藉機罷了他的宰相職務,趕回老家青州擔任知州。

王岩:王曾到青州任知州期間,把家中大量藏書捐贈給母校矮松園。拿出自己的薪俸興辦學校,建起州學,劃撥了30頃土地給學校,蓋了120間房舍,每年撥給31萬錢的經費,還聘請知名學者來做教授。王曾的做法得到朝廷的褒獎。天聖九年(1031),宋仁宗曾御賜矮松園「四書五經」一批,並詔示各州以青州為榜樣,大辦儒學。

王曾知青州時,曾來當年讀書之處——矮松園,故地重遊,觸景生情,不禁感慨萬千,揮毫寫下了著名的《矮松園賦並序》以抒人生哲思、滄桑之情。劉太后病故以後,宋仁宗親政,任命王曾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河南府。景祐二年即1035年,王曾復為宰相,封沂國公。寶元元年即1038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王曾在任上逝世,享年六十一歲,獲贈侍中,謚號文正。

王岩:青州人為紀念賢相王曾,除去在矮松園建讀書台之外,明代人還將其大名請進青州府十三賢祠,同寇準、范仲淹、歐陽修、富弼等併入名垂千古的「十三賢」之列,同享後人祭拜;又將其大名請進鄉賢祠,同唐代宰相房玄齡、明代宰相劉珝劉閣老、清代康熙皇帝的輔弼重臣馮溥馮閣老等先賢名宦一起成為歷代士子治學、為官、做人的榜樣。

王曾逝世後,為表彰他的政績和操守,宋仁宗親自為他撰寫了「旌賢碑」的碑額,後又把他的鄉里改名為「旌賢鄉」,即原青州市鄭母鎮,後併入譚坊鎮。朝廷建立宋仁宗的祭祀廟堂,下詔選擇功勞卓著的將相配享,最後認定王曾為第一人選。

王岩:松林書院於清末關閉辦書堂,後為山東省立十中,青州一中,傳承文脈至今。

王曾壬寅科中狀元,歷事宋真宗、宋仁宗兩帝,曾三度為相,對於當時的內政、外交、國計、民生等多有建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王曾求學之地矮松園幾經變遷,朗朗讀書聲仍舊響徹校園。「敬道崇德,勤奮嚴謹,知行合一」,作為書院文化精神的價值追求,書寫在松林書院的校園裡,更寫在一代代濰坊人的心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功績不輸岳飛,滅金雪恥足以讓他名垂青史
宋朝很有趣兒(連載14)——大宋三百年的滄桑和繁華
州郡置學之始 應天書院
最成功的帝王 中國篇之宋太祖趙匡胤

TAG:宋朝 |